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寄斩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寄斩蛇

李寄斩蛇

亦题《李寄》、《东越祭蛇记》。东晋志怪小说。干宝撰。原载《搜神记》卷十九。《北堂书钞》卷一二二,《艺文类聚》卷九十四,《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太平御览》卷三四四、四三七、四四一、九○五皆录载。《五朝小说》、吴曾琪《旧小说》、李格非等《文言小说》和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均录入。作品叙写:东越闽中有座高山,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经常出来伤人。当地各级官吏束手无策,听信巫祝妖言,每年八月就挑选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送去喂蛇,以消灾赐福,年年如此,已死九女。少女李寄应募而出,决心杀死巨蛇。她挂上利剑,领着猎犬来到洞口;先用甜香的米饼将蛇引出,随即放犬咬住,最后举剑将蛇杀死。越王闻之,聘她为后,其父升官,母姊皆得赏赐。作品通过对李寄智斩妖蛇的描述,展现了她的勇敢机智和为民除害的精神,歌颂了我国古代少年儿童的英勇无畏精神。一伙昏庸的官吏,面对吃人的妖蛇而束手无策,竟然听信巫祝胡言,残害百姓,用童女去喂蛇。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愚懦无能。小说结尾,李寄被越王聘为后,全家升迁。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色彩,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作品描写比较细腻,人物性格刻画十分生动鲜明。小说或写蛇之巨大及啮人之多,或写都尉令长之无能等,进行衬托或渲染,从而突出塑造李寄的形象。李寄是个少年女英雄。她有主意,有个性;在斩蛇之前,她作了种种周密准备;面对着庞然大物,她冷静沉着,应付自如,毫不惊慌失措,表现得既勇敢又聪明,同那些愚蠢无能的官吏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品在场面描写上也是出色的。如杀蛇一节,对蛇出、狗咬、人杀的场面描绘得紧张而有序。写蛇“目如二尺镜”,着笔于头和眼睛,也是抓到了要点。“闻餈香气,先啗食之”二句,是紧张中的松驰,蛇暂时处于平和状态。“寄便放犬,犬就啮咋”一句,抖出波澜;“寄从后斫得数剑”,巨蛇踊起而死。简直是一场拼杀的画面,紧张至极。故事塑造了一个孝亲、斗恶、勇敢、机智的民间少女形象,一扫所谓闺阁弱质的气息,成为古代早期小说作品中写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妇女形象。作品末云“其歌谣至今存焉”,可见李寄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影响很大。《太平寰宇记》卷一○一《邵武军邵武县》亦记有李寄杀蛇事,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三《李诞女》即采《搜神记》。

☚ 汤应   李寄 ☛

李寄斩蛇

 

·干 宝·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病。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𪎊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选自《搜神记》〕

●●
 《李寄斩蛇》以四百余字的篇幅塑造了一个善良、机智、勇敢的少女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是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特点。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常用对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对贫富不均现象的不满。散文常用对比,如鲁迅《忽然想到(+)》中有一句:“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鲁迅先生用羊和凶兽作对比,勾画出奴才的两副截然相反的面孔:对主子唯命是从,像只温驯的羊,对普通群众却大放威福,像吃人的野兽。通过对比充分揭示了奴才的丑恶灵魂,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小说中运用对比同样会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美与丑、善与恶、谦虚与骄傲、光明与黑暗、诚实与虚伪……相互之间通过对比,各自的特点就更鲜明突出。《李寄斩蛇》这篇微型小说正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围绕着蛇害,层次井然地展开了叙述和描写,突出了李寄的性格特点。
 小说一开头就竭力渲染蛇之大及其危害之严重,突出了人们除蛇害的迫切心情。地方官先用牛羊祭蛇,无效。后又征集十二三岁童女来祭。每年八月送入蛇穴,年年如此,已送了九女而蛇害未除。这充分反映了官府的昏庸无能,为下文写李寄斩蛇作了铺垫。
 正在地方官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幸的命运轮到了李寄的头上。她“应募欲行”,父母慈怜,舍不得让她去,但“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小说没有提及那些已送入蛇穴的少女,当年哭哭泣泣喊爹叫娘的惨状。但对比之下,李寄果断地应募前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敢的行动。她是很明智的,明白“应募”之事是无法避免的,与其哭哭泣泣伤父母的心,还不如豁出去,还可死里求生。行前宽慰父母的一番话,表明李寄是很有孝心的。她不是消极地应募送死,而是冒险为民除害,以图死里求生。那些迷信而无能的地方长官只想用牺牲他人之女的办法缓解蛇患,他们的做法与李寄勇敢果断的行动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显示了李寄的精神境界和个性特点。
 李寄斩蛇的过程是小说描写的重点。
 李寄行前已想好对付蛇的办法,事先准备好剑、咋蛇犬及喂蛇的食物,说明她果断地去应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胸有成竹的。
 蛇出来,“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果然名不虚传。李寄在关键的时刻放犬,在犬咬蛇的时候,她从后面用利剑把蛇砍伤了几处。蛇痛急,便跃出洞口,“至庭而死”。斩蛇的每一个步骤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描写得真实可信。通过对斩蛇过程的具体描写,充分表现了李寄智勇双全、果断有为的性格特点。这与地方官府的昏庸无能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寄的形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