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姬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姬传》

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1)。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 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2)。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3)。少,风调皎爽不群(4)。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5)。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6)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7)。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8)。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9)。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10)。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11)”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12)。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13)”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14)

未几,侯生下第(15)。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16)。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17)。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妾亦不复歌矣! ”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18),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宁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19)”卒不往。

〔注释〕(1)姬: 古代常用作对妇女的美称,但有时也指侍妾。李香:秦淮名妓。后来孔尚任《桃花扇》塑造她为剧中女主角。贞丽:姓李,字淡如,秦淮名妓,香君的义母。(2)博: 赌博。立尽: 一会儿就光。阳羡: 古县名,故城在今江苏省宜兴县南,此处即指宜兴。陈贞慧(1604—1656): 字定生。与侯方域、冒襄、方以智同称为四公子。为明末爱国社团复社领导人之一。曾与顾杲、吴应箕等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声讨阮大铖。南明政权建立,阮党死灰复燃,陈一度陷狱。明亡,隐居不出,清顺治年间卒。著有《皇明语林》、《雪岑集》、《交游录》等。(3)养女: 被他人收养作女儿者,此在妓院中常有。贤否(pi):善恶,好坏。张溥(1602—1641): 字天如,江苏太仓人。与同里张采齐名,称为“娄东二张”。他们联合江南若干文士,建立“复社”,提倡兴复古学,而后又继承了东林党敢于评议时政的传统。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因曾中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故称“学士”。夏允彝(?—1646): 字彝仲,江苏松江人。博学善文,与陈子龙等创建“几社”,与复社相呼应。明亡,起兵抗清,兵败投水自沉。因曾在吏部供职,故称“吏部”。亟(qi):屡屡,频频。称之:称许她,赞美她。(4)风调: 即“风韵”,风度韵致。皎爽: 光明皎洁,爽朗豪迈。不群: 超尘拔俗,不同于一般人。(5)吴: 苏州。周如松: 艺名苏昆生,本河南固始人,后寄居苏州府无锡县,明末清初著名曲艺家。玉茗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1550—1617 )书室,在江西临川。四传奇: 汤氏所著的四部戏曲(唐人称小说为传奇,明人则称戏曲为传奇),即:《还魂记》(或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尽其音节: 尽数掌握《牡丹亭》等曲词演唱难度很大的音律节奏。(6)《琵琶》词: 明初浙江温州瑞安人高明(则诚)所作戏曲《琵琶记》的唱词。发: 发声,吐音,唱歌。(7)雪苑: 侯方域的别号。取“雪满梁苑”之意。梁苑为西汉梁孝王的名园,景色秀丽,为游乐和宴宾的胜地,地在河南商丘县附近,故作者常借梁苑以点明自己的乡里籍贯。侯生: 作者自称。己卯: 崇祯十二年(1639)。(8)阮大铖(1587—1646): 字集之,号圆海,安徽怀宁人。初依阉魁魏忠贤,制《百官图》,陷害忠良杨涟、左光斗等; 魏败,被废为民,匿居南京,企图混入复社,被揭发。后附权奸马士英,拥立福王,任南明小朝廷兵部尚书。又编《蝗蝻录》,刻意打尽复社志士。最后投降清兵,充向导,攻福建,被清兵杀于仙霞岭。魏忠贤(1568—1627): 河北肃宁人,少无赖,赌博不胜,恨而自阉。天启时勾结皇帝乳母客氏,结党专权,杀害忠良。崇祯时,贬置凤阳,途中自杀,士民磔其尸以解恨。论: 定罪处理。城旦: 秦、汉时的徒刑名称,白天防寇,夜间筑城。此处作“徒刑”苦役的代称。屏(bing)居: 隐藏行踪而居。清议: 公正的舆论。(9)吴应箕(1594—1645): 字次尾,安徽贵池人。复社领导人之一。清兵破南京后,起兵抗清,兵败被执,不屈就义。首其事: 首先揭发、声讨阮大铖的罪恶事迹。持之力: 竭力坚持这件事。(10)假: 委托: 王将军:阮之门客。(11)盍叩之: 何不请问他。(12)屏人: 屏退外人。(13)假母: 养母,指李贞丽。阳羡君: 指陈贞慧。吴君: 指吴应箕。铮铮: 刚正不阿的姿态。负至交: 辜负真心的朋友。世望: 世家望族。安事: 何事,何必侍奉。贱妾: 古代女子自谦之称。(14)醉而卧:沉醉而酣卧。即表示不再接待和理睬王将军。通: 交通,往来。不复通:即绝交。(15)下第:应考而未中。(16)桃叶渡: 金陵名胜之一,在今南京城内秦淮河与清溪合流处。相传晋王献之送其妾桃叶于此渡河,后人遂名其渡为桃叶渡。(17)雅: 向来,平素。中郎:东汉蔡邕(132—192)曾官左中郎将,故称“中郎”。《琵琶记》即以蔡邕与赵五娘的故事为题材。学不补行: 学识的渊博不能弥补德行的缺陷。《琵琶》所传词:指《琵琶记》中蔡邕抛亲弃妻,赴考入赘等情节。固妄: 诚然是虚诞的。昵: 亲近。董卓(?—192): 字仲颖,汉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汉献帝时擅权乱政,自封太师,祸国殃民,令人发指,后为王允、吕布所诛。曾重用蔡邕,被诛后,人皆庆贺,而蔡邕独叹息而色变,因此下狱而死。掩: 掩盖。(18)开府: 原指开建府署、辟置僚属,明、清时则督抚、漕抚也称开府。田仰: 字百源,贵州贵阳人。马士英亲戚,南明弘光时为淮扬巡抚。锾(huan): 古代重量单位,此处为货币单位。“三百锾”即白银三百两。(19)宁:岂,难道。向:往昔,过去。赞: 陈说,评述。卖: 叛卖,负心。

〔鉴赏〕金陵为明皇朝的发迹地,太祖开国于此; 成祖虽迁鼎燕京,却仍尊它为留都,保留着一整套朝廷级的政治机构。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它又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镇。到了崇祯年间,中原农民起义勃兴,关外战事频仍,燕京危机日益深重,使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络绎南渡,而明廷的财赋及“三饷”加派又半数刮自江南,这个陪都便更显得其地位的重要。同时,石头城下,社盛士众,他们目击朝政日非,猛烈抨击祸国奸佞和殃民官僚,大声疾呼:“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 (吴伟业: 《复社纪事》)另一方面,秦淮河畔,灯红酒绿,也不乏辞气激昂或意志消沉的士大夫去买醉浇愁或征歌以娱的。这样,金陵也就蔚为江南人文荟萃和政治斗争的中心了。这些形势,不能不使秦楼楚馆中那些良知未泯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女子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卷入于政治斗争的风浪之中,而倾向当时的在野俊秀,李姬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上述的时代背景和地理条件之下,继承着其父其叔反阉精神而作为复社名士的侯方域,于崇祯十二年,风华正茂的二十二岁上,离开中州,南来金陵,参加江南乡试;而于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的那一年,因遭阉党余孽阮大铖的陷害,不得不出逃,以至投奔史可法和高杰。在这期间,“雪苑侯生”功名无成,而风月有缘,于文酒笙歌之会上,结识了“香君李姬”。而几年之后,当“壮悔”之际,他不禁频频回忆这位聪慧、妍丽、豪爽、坚贞的南国妙姬的一往情深和卓荦不群的表现,乃以亲闻、亲见、亲历的史笔,追写了这篇辞采高雅、形象生动的《李姬传》来。

《李姬传》是依时间顺序而叙写的,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概述李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和歌艺造诣,从而领起全文。一般人物传记的开头,多是交代其人的姓名、籍贯和世系,但本文的落笔,却只简介李姬的名字而不及其余,既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若祖若父。下句虽提“母曰贞丽” ,而读下去才晓得是“假母” ,而香君为其“养女”。这就令人不禁为她顿兴孤苦伶仃、沦落风尘的身世之悲。亏得这个“假母”,秦淮名妓李贞丽平日 “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其中特别是能“与阳羡陈贞慧善也”,显见此人倒不失为烟花中的异彩。这又告诉读者她有这样的生活环境还算是巨大不幸中的一点小幸。因此,香君在这等人家里逐渐成长起来时,与一般的“摇钱树”有所不同,居然得以具有几个性格特点: “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以及“少,风调皎爽不群”。无怪,她获得了复社领袖张溥和几社巨擘夏允彝的频频赞美。当年的复社和几社,基本上继承着东林党的传统,声气遍天下,议论倾朝野,在褒贬人物上,几乎是“一经品题,便作佳士”的。他们如此称许她,自然使她誉盛秦淮。

再说,香君从十三岁起,就拜著名唱曲家吴人周如松为师。她蕙心兰质,勤学苦练,从而把文采风流,极难演唱的“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恰到好处; “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更见其学业造诣的精湛,艺术态度的庄重,于是香君崭然跃为南中歌台舞榭上的新秀了。

第二段: 简介侯生与李姬的相识机缘,追叙阮奸与清流的斗争过程,盛赞香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鲜明的政治态度。“雪苑侯生” 应考未中,就寄寓下来,在寄情书卷壶觞之余,涉足花巷柳陌之中访识了李姬。“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一个是英俊名士,诗思勃发; 一个是窈窕妙姬,歌喉宛转,双方一见倾心,彼此诗歌酬答,这么精练的一句,写得何等潇洒! 即使作者后来在《答田中丞书》中,尖锐辛辣地驳斥对方的造谣中伤时,也毫不讳言这段甜蜜的生活: “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偶语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然而,正当知音难得,爱情方浓之际,忽然闯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王将军。原来阉党余孽阮大铖“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后,始终韬晦待时,贼心不死。他曾花言巧语,置酒高会,蒙蔽了一批嗅觉欠灵的人士,满望混入复社; 但却被陈贞慧、吴应箕等头脑清醒的当世豪杰所识破,“首其事,持之力”,联合“一时胜流”,发了一篇揭露和声讨阮逆过去罪行和当前阴谋的《留都防乱公揭》。此揭一出,“大铖杜门,咋舌欲死”。(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现在,他又绞尽脑汁,耍弄花招,“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蹊跷嘉宾,李姬一眼察觉“王将军贫,非结客者”,促请侯生“叩之”。果然,“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真相大白了。于是,香君即向方域侃侃陈辞: 阳羡陈君“有高义”,贵池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此其一。而侯府父、叔都是东林党中领袖人物,一向反对魏阉的,“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此其二。末了又用了一句激将法式的反诘: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这一席私语密谈充分反映了她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展示了她“能辨别士大夫贤否”的炯炯慧眼,也说明了读破万卷书的公子远不及 “略知书” 的 “贱妾” 。至此,方域宛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大呼称善” ,而断绝了跟王将军,实质上是跟阮大铖的交往关系。同时,香君也让自己站到了正义与邪恶两种势力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令人为她赢得这次斗争的胜利而大喜称快。

第三段: 特写侯生下第告辞,李姬置酒饯别,唱曲留念,赠言勉行的情景。崇祯十五年壬午,又照例举行乡试,可这次也正是大明帝国的最后一届乡试了。“侯生下第” ,那是很清楚的; 但 “李姬送别” ,这前后则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由于侯方域 “醉而卧” ,不理王将军,“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自然更大大触怒了其后台阮大铖。不久,适逢左良玉从长江中游地区统率大军,东下金陵就食,留都城防空虚,人心浮动。当局以左帅原为方域之父侯恂昔日所一手提拔的将领,就请方域以其父名义,驰书左帅,喻之以义,动之以情,劝其按兵勿进。不意大铖却乘机倒打一耙,诬陷方域私向左帅通信,将里应外合,夺取留都云云。作者在《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中便愤揭其事: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 ‘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飏言于清议堂云: 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 ’ 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 。所以这次侯生别姬,是亏得好友通风报信,为避“莫须有” 的奇祸而匆匆出走的。

两情缱绻,一声霹雳,香君只好悄悄 “置酒桃叶渡” 以送方域,其凄怆欲绝的情怀,自可想见。可是她毕竟 “风调皎爽” ,性格坚强,还是克制了极度的悲伤,强力唱起了那平日 “不轻发” 的词曲,以佐酒留念。特别是她还引喻《琵琶记》中的角色,带映桃叶渡头的离人,抚今追昔,以赠言勉行。她谆谆告诫: “公子……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这既是对那部戏曲作品《琵琶记》的概括印象,更是对这个历史人物蔡伯喈的正确评论,她“能辨别士大夫贤否” ,还不限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请看,比侯方域仅少一岁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用了三大段文字严厉地批判了蔡邕的大愚大恶,愤然指出此人与董卓同流合污,“王允诛之,不亦宜乎?” 这里,香君给中郎下了 “学不补行” 四字按语,同样为千古的评,掷地有声,而其弦外之音,也不言而喻了。她殷殷叮嘱: “公子……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 她展望时局,默察爱侣,又预感到今日一别,后会难期,公子前途,但愿牢记此曲,善自珍重了。这里,寥寥数言,尤寄一片厚望! 最后,她又对自己“尤工” 的《琵琶》词,自誓从今以后,不是 “不轻发也” ,而是 “妾亦不复歌矣”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况这又多半是风云变幻,灾祸横飞中的永诀! 知音没有了,《高山》、《流水》的琴曲还弹给谁听呢?

第四段: 续载侯生去后,李姬鄙薄权势,厌恶富贵,奋力却聘的坚贞事迹,给传记添上动人的余韵。侯生仓皇避祸他去之后,仅隔半载,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煤山,江淮一带,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拥立昏聩淫乱的福王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于金陵。一时黑云压城,好人当道,复社诸公前后相继,死的死,囚的囚,走的走,秦淮河边的李姬孤芳自守,也更陷入困境了。她风调不群,才貌出众,正是腐朽的统治集团中人妄图玩弄的对象; 她政治立场如此鲜明,又是阴毒的阮大铖之徒厉行报复的靶子。“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 ,一位首相老乡亲,开府大相公,外加三百雪花银,在田仰本人的灵魂里是多么的了不得啊,香君却视若粪土,“姬固却之” ,决不受聘为妾。这充分发扬了这位冰晶玉洁的歌女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浩然正气。当然,这也沉重地反击了迎面扑来的森然邪气,顿使田开府恼羞成怒,使出 “且有以中伤姬” 的卑劣的手段来。于是,香君进一步认清了马、阮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本质,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天下乌鸦一般黑,“田公宁异于阮公乎?”同时也更深刻地记起了自己过去陈说侯生莫受大铖笼络,评述中郎尝昵董卓那两段话来,“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这样,香君经历了阵阵的狂风暴雨,顶住了道道的倒澜逆流,把始终卫护对侯生的纯笃爱情跟继续进行对奸邪的正义斗争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卒不往” 。作者行文至此,戛然而止,给全传留下了无限余韵。

综上所述,作者首先用简练手法,勾勒了一个受“假母”影响、得豪士熏陶、获名流赞许、经名师教导而出类拔萃地成长为色艺俱绝、才识兼备的歌女的形象。而后以生花妙笔,对这位聪慧、妍丽、豪爽、坚贞的歌女的学艺、识奸、送行、拒聘四个情节,作了精细的描述,从而生动丰满地表现了她在当时说来具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政治理想,并为之始终奋斗的高尚情操和优秀事迹。这种高超的写作艺术正如他在《与任王谷书》中所说的: “行文之旨,全在裁制,无论细大,皆可驱遣。当其闲漫纤碎处,反宜动色而陈,凿凿娓娓,使读者见其关系,寻绎不倦。至大议论人人能解者,不过数语发挥,便须控驭,归于含蓄。”

然而,在历史的真实上,令人遗憾的是侯方域本人在国破家亡、山河变色之后,并不象其他三公子那样,浪迹的浪迹,隐居的隐居,出家的出家,而是于顺治八年,东南沿海与西南边地尚在浴血抗清之际,“出应乡试,中式副榜” ,而仅隔三载,遗下《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埋骨黄泉,卒年三十七。如此晚节,正违背了李香君的谆谆告诫,辜负了李香君的殷殷叮嘱,“妾” 不卖“公子” ,而“公子”终于叛“妾” 了。达简直是《李姬传》的最大的 “败笔” !

字数:6910
林从龙,桂心仪,周冠明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39-1446页.

古诗文《李姬传》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姬传

 

[清] 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11),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12)。初,皖人阮大铖者(13),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14),屏居金陵(15),为清议所斥(16)。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17),持之力(18)。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19),乃假所善王将军(20),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21)?”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22)。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23),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24),安事阮公(25)!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26)
 未几,侯生下第(27)。姬置酒桃叶渡(28),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29),中郎学不补行(30),今《琵琶》所传词固妄(31),然尝昵董卓(32),不可掩也(33)。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34),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35),以金三百锾(36),邀姬一见。姬固却之(37)。开府惭且怒,且有中以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问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今乃利其金而赴之(38),是妾卖公子矣(39)!”卒不往(40)
 
 〔注释〕
 ①本篇选自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李姬,名香,又称香君。②李贞丽,字淡如,秦淮名妓,李香之假母。③博,赌博。④阳羡,今江苏宜兴。陈贞慧(公元1604年—1656年),字定生,江苏宜兴人。复社重要成员。崇祯时,阮大铖谋复用,贞慧与复社成员吴应箕等草《留都防乱揭贴》,给以揭露和抨击。南明弘光朝,阮大铖任兵部尚书,借故陷害贞慧。下狱,旋得释。明亡,隐居不出。⑤张溥(公元1602年—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元年组织复社,“以嗣东林”;四年成进士,故尊称学士。夏允彝,字彝仲,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市),夏完淳之父。崇祯进士,组织几社,与复社相呼应。明亡,投水死。因他曾在吏部做过官,故称夏吏部。⑥风调,风韵格调。皎爽,磊落开朗。不群,不同流俗。⑦吴人周如松,艺名苏昆生,原籍河南固始,寄居江南无锡,故称“吴人”。明末清初著名昆曲艺人。玉茗堂四传奇,指明戏曲家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亦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作品。⑧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高明作。⑨不轻发,不轻易歌唱。⑩雪苑,即“雪满梁苑”之意。梁苑,指西汉时梁孝王兴建的东苑,在河南商丘县东。侯方域是商丘人,别号雪苑。(11)己卯,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12)偿,酬谢、回敬。(13)皖人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明万历进士,天启时依附太监魏忠贤。崇祯时,名列逆案,被废为民,避居南京。弘光时,任兵部尚书,与马士英勾结,专翻逆案,陷害正人。后降清兵,从攻福建暴死。(14)阿附,阿谀投靠。阮大铖曾拜魏忠贤为义父。魏忠贤,原名进忠,河北肃宁人。少无赖,自阉入宫为太监。天启时,与熹宗乳媪客氏勾结,迁至司礼秉笔太监,结党专权,横行无忌,残害忠良,杀戮人民。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贬,自杀。城旦,秦汉时徒刑名,罚作苦工,白日防寇,夜间筑城。这里指阮大铖因依附魏忠贤,被废为民,受到惩罚。(15)屏居,避人而居。(16)清议,社会公正的舆论。(17)贵池吴应箕,字次尾,安徽贵池人,复社重要成员。明亡,在贵池起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18)持之力,坚持而不放。(19)解,调解。(20)假,请托。(21)盍,何不。叩,询问。(22)屏人,命旁人回避。(23)铮铮,刚直的样子。(24)世望,世家望族。(25)安事阮公,怎么能够替阮大铖办事。(26)不复通,不再来往。(27)下第,考试不中。侯方域曾应“南闱”乡试(江南乡试),落第。(28)桃叶渡,地名,在今秦淮河和青溪合流处。桃叶,晋代王献之爱妾名。传说王献之曾在此处送桃叶过河,后人因称为桃叶渡。(29)雅,平素。中郎,指东汉蔡邕,字伯喈。著名学者,妙解音律。董卓专权,邕被迫官左中郎将,故称中郎。(30)学不补行,意即学问虽好,而不能弥补其品行的缺点。董卓被诛,邕为之感叹,为王允所恶,下狱死。“学不补行”,即为此。(31)固妄,固然不真实。《琵琶记》写蔡伯喈入京登第,赘于牛丞相府,抛弃父母和妻子赵五娘,父母终于饿死,赵五娘千里寻夫等,与历史上蔡邕(伯喈)的事迹不符。(32)昵,亲近。(33)掩,掩饰、遮盖。(34)未可期,未可订相见之期。(35)开府田仰,明清时代,各省巡抚称开府。田仰,是马士英的亲戚,弘光时奉命巡抚淮扬。(36)锾(huan环),古时以六两为锾。三百锾,即指三百金。(37)固却,坚决拒绝。(38)利,贪。(39)卖公子,有负于公子。(40)卒,终。
 
 〔分析〕
 时至晚明,政治愈趋黑暗腐朽,皇帝昏聩,阉党专权,残害忠良,东林、复社、几社相继起而对抗,斗争激烈,清流之士与阉党余孽的斗争一直延续至南明覆亡。京城北京而外,留都金陵也是政治斗争中心,风波所及亦间或影响到秦淮河边的歌楼妓馆。本传主人公歌妓李香君即因与复社文士过从甚密而潜移默化,亦能明辨是非,区分贤否,表现出可贵的政治品质,因而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新女性形象。作者侯方域,河南商丘人,祖、父、叔均居要职,因与东林关系密切而备受阉党迫害。方域于崇祯十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二十二岁而倜傥多才,结交少年名士陈贞慧、吴应箕并加入复社,文采风流,令人瞩目,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并称金陵四君子。因复社领袖张溥介绍而认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情爱甚笃,后值甲申国变,悲欢离合而富传奇色彩,故后世孔尚任敷演出传奇大戏《桃花扇》。方域以古文名世,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本文即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有以下突出成就:
 一、选材精审,形象鲜明。凡为人物作传,成功与否首在选材。人物事迹何止千百?本传才五百余字,而人物形象却极鲜明,主要在选材精审,重点写了进言、饯别、却聘三件事,却充分表现了李姬的目光敏锐,是非分明,深知大义,立场坚贞,不愧为巾帼之杰。
 阉党余孽阮大铖在金陵招摇撞骗,蒙蔽了一些人,还企图混入复社行政治投机,被复社名士陈贞慧、吴应箕发觉,遂联合一批正人君子发出《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阮的罪行和阴谋,阮吓得不敢出门,就想利用曾与侯父同事朝中的关系让侯从中调解,于是通过门人“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先行拉拢。李姬从“王将军贫,非结客者”的矛盾现象中敏感到其中必有“微妙”,及时提醒公子“盍叩之”,果然弄清真相。面对大是大非,李姬即向侯生进言:一、陈君“有高义”,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公子岂可“以阮公负至交”? 二、公子父辈都是东林清流为世所仰,今公子岂可“事阮公”? 三、“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总之是提醒侯生以名节自重,勿坏自己家声,这是从政治上对侯生的最大爱护。侯生欣然接受,及时与“王将军”断绝交游而不至失足。
 “未几,侯生下第”,李姬饯别。侯生离去,实因拒绝阮大铖拉拢,阮恼羞成怒,伺机报复。时左良玉军次襄阳,谣传将统兵东下趋金陵“就食”,都人洶洶,方域以左为其父旧时部将,依“熊尚书”意驰书止之,而阮乘机诬侯与左勾通,将作内应以取南京,实欲置方域于死地,幸杨龙友及时通告,方域乃避往宜兴陈贞慧家。从此“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临别赠言,语重情长,而见识超卓。她认为“琵琶”所传中郎事“固妄”,但中郎“尝昵董卓,不可掩也”,一否定,一肯定,自有见地。李姬憾其名节有亏,故断其“学不补行”,堪称高见。现特地给公子歌琵琶词,一是以此“尤工”而难得一“发”的妙歌赠公子,以示爱情之真挚,一是借中郎事以戒公子,“愿终自爱”,用意颇深。
 “侯生去后”又选记了“却聘”一事。去后半年即值国变,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尔袞入京师,而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拥福王在南京即位,把持弘光小朝廷,阮乘机对东林、复社党人大肆报复,“必至杀尽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李姬亦在不免。于是有马士英亲戚、淮阳巡抚田仰“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李姬以一风尘女子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断然拒绝,田“惭且怒”并“中伤姬”。文章着重记“姬叹曰”的几句话,其意有三:一、田与阮实为一丘之貉;二、当以励于公子者自励;三、宁死不负公子。“卒不往”,态度决绝。
 上三事都是写李姬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随着时局的恶化,她本身也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但她始终与侯生以高风亮节共勉,如霜中金菊,雪中红梅,铮铮硬骨,令人肃然起敬。她爱侯生,不止于贵公子的年轻风流、多才多情,更在他是复社正人君子而可敬可爱可亲,他们的爱情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从而有别于以往的才子佳子。
 二、虚实结合,前后照应。文章重点写上述三事,是实写,三事依时间为序,以“来金陵”、“未几”、“去后”呼应,绾结严密。而首段是对李姬的一般介绍,为虚写,三事为点,此为面,又前后照应。写贞丽亦所以虚写李姬。李姬的“侠而慧”、“皎爽不群”、“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均在后三事中一一印证。如此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交相辉映,绰约多姿,文章亦显得结构严谨。
 三、文辞洗练,详略得当。全文五百来字,共四段,无一多余笔墨,通篇叙事,均极洗练可爱。三事为详,而前因后果亦多删落,其中又主要记言,亦精简扼要,层次分明,能以言传神,成功地借鉴了小说手法。文章略处尤见惜墨如金,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李姬者,名香”,只作五字介绍;“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才十四字,有事,有人,人且传神;“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写二人诗歌相酬,一往情深,两句而尽;“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快怏,因辞去,不复通”,落落短句,字字珠玑,内有侯生赞许、绝交方式、对方反应、最后结果,堪称言简意赅;而“卒不往”三字戛然收结全文,尤似金声玉振!
 本传文辞美,文章美,主人公更美,李姬形象,卓立千古,只是贵公子侯生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中式副榜,或有违李姬“学不补行”之戒,可能还说明李姬有所预见预感,则尤为难能可贵,而侯生次年即筑“壮悔堂”并以名文集,不知能获李姬谅解否?

古典小说《李姬传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姬传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 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 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明末天启年间,皇帝专事怡乐,不理朝政,宦官魏忠贤趁机窃据国柄,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其中东林党人致死者尤多,迫害之酷令人发指!崇祯帝嗣位,魏阉势力大衰,但远未绝迹。迨福王于南京登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又以拥立首功官至宰辅,复掌军国大权。他们置国难于不顾,一上台便迫不及待地倾全力加害赞成东林党主张的“复社”、“几社”进步人士。《李姬传》作者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 自幼饱读诗书,为文颇有奇气,与同时代的方以智、陈贞慧、冒襄齐名,世称“明季四公子”。侯方域为“复社”中著名人物,因广交名士,抨击阉党而名重一时。阉党魁首阮大铖曾试图拉拢他,但遭到拒绝,遂生忌恨。马、阮得势,即大兴党狱,侯避祸夜走急投史可法、高杰方得免遭毒手。侯方域工于诗,散文名重当时,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
 李姬、名香,又称香君,明末金陵秦淮名妓。她生活的年代,正值清军入关攻陷北京,明朝覆亡,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南明小朝廷虽尚据半壁河山,但君暗臣佞,国势日非。面对兵锋南指的清军,朝野上下平戎无策,内讧却迭次升级。当此之时,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与马、阮为首的阉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尽管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复社”人士明显处于劣势,但这种斗争却一直激烈的存在着。秦淮河畔身微言轻的李姬,爱憎分明,始终站在“复社”进步知识分子一边。“复社”文人侯方域,一度落入阉党圈套,赖李姬及时识破个中奥秘,力劝侯方域辨是非、识大体,洁身自好,勿与阮大铖纠缠,速与其一刀两断。惰词之肯切动人肺腑,侯生因此大为感动,决计与阮不再相往来。侯方域落第,李姬置酒为其送行,并辅以珍重之言。情词婉转、寓意深长,劝戒侯方域要时时以名节为念,切不可图小利而移其大志。事隔不久,阉党骨干田仰赠厚礼诱李姬就范,李彗眼识其伪,义正词严加以拒绝,这既表现她痛恨祸国殃民的阉党,又倾吐了她对侯生的爱恋和忠贞,全文至此形成高潮,随即文章戛然而止,读之意犹未尽,遐思萦绕脑际,久久难以逝去。回味之余,莫不为作者笔法之高绝而赞叹!
 《李姬传》一文,着重对具体事件进行描写,从中反映李香君坚持正义、明辨是非的可贵品德;以及向往进步,嫉恶如仇的鲜明政治立场,从而塑造出一个虽地位低下,但却立身严正、品格高尚、卓荦不群的歌妓形象。
 作者精于谋篇,对李姬一生事迹,并未巨细无遗的罗列,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撷取最具说服力的三件事重点加以叙述,从而收到很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围绕三件事进一步着墨时,侯方域为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和具有个性,选择了李姬本人口述的形式刻划人物。李姬在作者精心描摹下,整个形象顿觉高大而真切起来,读之者如身临其境听其娓娓而谈。
 当阮大铖通过说客,欲结交侯方域时,侯不曾介意,而李姬却敏锐地洞悉到其中用意,遂急告侯生,“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简单一语,即揭示了事物真相,字里行间渗透着香君机敏、立场鲜明和富于观察力的显著个性、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李姬一席话,侯生如梦方醒,遂追问所谓“王将军”者,这位说客终于道出真情,李姬趁机“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指陈真慧),其人有高义,闻吴君(指吴应箕)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李姬鲜明的立场及正义感这段文字表露得最为充分,说香君此处自白堪称本文的精萃所在毫不为过!作者笔下的李香君,嫉恶如仇,大义凛然之气,溢于字里行间,象“尤铮铮”,“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等,都是掷地有声的语言,莫说身临其境的侯生为之折服而能迷途知返,作为读者,也会被她的语言铿锵有力,观点无可辩驳而深感斯人非同凡响。香君一身正气,闻其言如见其人,除机敏细致之外,经作者此番点染,其人物形象更趋丰满。果敢、泼辣,语言柔中见刚,在作者着意刻划的李姬这一人物中,几乎随处可见。侯生科举考试落第后,李姬待之如初,并无势力之眼,特为其置洒, 自弹琴亲舒歌喉以助雅兴,相机言曰:“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这段描写颇为精彩,有柔情,有规劝,有忠贞,也有惜别,多种内涵融于其间,反复咀嚼,每有深意!妙绝之处,几难于用语言表达!李姬对侯生了如指掌,值此落第之时,意志最易消沉,如无思想戒备,步入歧途尚未可知。香君深知个中危险,遂在与侯生相别之日嘱之以词,以董卓比阉党,蔡中郎喻失节投敌者,言处之意唯在规劝侯生,万勿于潦倒中失去名节,香君的字字句句浸透着坚守正义和对友情的忠贞不二,读来令人感动!文章末尾一段文字,是以香君“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为结束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出人意料,陡起一笔,文中气氛被推至高潮,李姬原有之高大形象,经结尾强大气势烘托,似有顶天立地之感、笔法之高,叹为奇绝!李姬重义轻财,在恶势力面前无所畏惧,敢于以卑贱之身,面对权贵而声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这充分表现了香君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德。
 清代戏剧大师孔尚任,据《李姬传》为蓝本,创作成传奇《桃花扇》。这部传奇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取材多为真人真事,兼之文词华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颇为后世称道的不朽之作,这恐怕是《李姬传》作者始料所不及的吧!
李姬传

《李姬传》

清侯方域撰。《李姬传》记金陵名妓李香事,是作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主要记叙了李香与作者交往过从中的两件事。一是阉党余孽阮大铖暗中派人交结作者,企望通过作者的关系来缓解其与复社文人的矛盾,而李香先请作者探清原委,既又晓作者以大义,使与阮大铖绝交;二是作者离开金陵时,李香为歌《琵琶词》以见相知之情,后来漕抚田仰威胁利诱,要李香前往相会,但李香却因作者故而断然拒绝,始终不肯忘情于作者,作者并没有大费笔墨,但通过这两件事,一个坚贞机智、有正义感又一往情深的女子的性格却被刻画得鲜明生动,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李姬传》不仅以摹写性格的突出成就广为人道,更被清代文学家孔尚任选为蓝本创作了著名传奇《桃花扇》,至今盛传不衰。

☚ 马伶传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
000070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