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商隐《无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这里既隐隐传出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这种“象外之致”,和诗歌语言的富于暗示性有密切关系。东风细雨会使人自然联想起“梦雨”的典故和“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脩兮憺忘归” (《楚辞·九歌·山鬼》)一类诗句;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用作男女相悦专情之所的代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 “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或许正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所构成的深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续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 “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正衬托出女子幽居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事物,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相”、“思”可以明显看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锁幽闺的索寞,又暗示她内心的情丝在时时被牵动。由于务求深隐,读来不免感到晦涩。和上一联对照,可以看出朦胧之与晦涩,虽然貌似,实际上并不相同。

后幅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颈联出句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馈韩寿。被贾充所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对句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 “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 (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寿;由“牵丝” (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前后幅之间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是无法抑止的。如果把这两句诗翻成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那就是——春心自共花争发。

末联陡转反接,迸发出内心的郁积与悲愤: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即所谓“春心”),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这里,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激愤不平。透过“春心莫共花争发”的诗句,读者实际感受到的却是:春心,永远无法抑止,也不会泯灭!诗中的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幽闺少女,所谓“相思”不一定有具体的对象,或许竟是杜丽娘式的相思。唯其如此,就更能反映出有形无形的封建束缚对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禁锢与摧残,女主人公的痛苦与呼喊也就更具典型性。这一联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除了感情的强烈和富于典型性外,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则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生出联想,创造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不但化抽象为形象,而且用强烈对照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的被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完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像本篇和前一首,在蓬山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是不是也有可能融入仕途间阻、政治上的追求屡遭挫折的感触呢?


李商隐《无题》诗词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镜:照镜,动词。蓬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青鸟:神话中可以带物传信的鸟。

入选理由

优美的朦胧诗代表作;“春蚕”一联名句现在已经被赋予了更深广的哲理。

诗词赏析 这又是一首不能确解的朦胧诗。前人有认为是写送别的,政治寄托的,爱情的,不一而足。不过诗中有一个关键字眼“丝”(思)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全诗都笼罩在相思缠绵和离别愁苦的氛围中,将它看做爱情诗或许更接近诗人的原意。李商隐的婚姻因政治纷争中的人物矛盾而倍感尴尬,似乎首联就透出了信息。与爱人见面困难,离别又难舍难分,特别是在春天里春心萌动时分,因而感到春风无力,百花凋零。这完全是诗人的心景,正如他的另一首《无题》诗所表达的一样:“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是灰暗的,相思是苦涩的,但爱是不变的,思是不灭的,于是第二联便有了表达爱和思的极端情感,除非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才没有爱和思。南朝乐府诗有“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表达,将“丝”和“思”同音双关,显然李商隐是从这里得到启发而创作的,不过这里的表达远胜前诗,“到死丝方尽”,掷地有声地坚定执著。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定执著,才成了感动千万人的名句,才成了一代代引用不衰的誓言,而且还超越爱情范畴,成为了在其他领域内执著追求的比喻。换一个角度看,能写出这样的坚定执著,应该有真实的感情基础,而不是仅限于文学的表达。恰好李商隐就与妻子的感情一往情深。历史记载,他的妻子死后,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选了一个色艺俱佳的张姓歌女相赠,希望能抚慰他的寂寞和忧愁,但被他断然拒绝了,有《上河东公启》为证。由此可以推衍开说为什么李商隐写了那么多朦胧的《无题》诗,恐怕大多主题都可解成与爱情相关。第三联写痛苦相思后的变化,“云鬓改”一句,好像是从对方着笔,事实上相思的双方都如此。想写诗相寄,却感到月光下的寒冷。“寒”字下得好,既押韵,又关意义,透出了诗人的心寒。与上一联串通,使人想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形象和信念。尾联写阻隔,呼应首句“相见难”,通消息问候就成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如此看来,似乎全诗意脉紧连,浑然一体,真是一首爱情诗了。


精品唐诗之李商隐《无题》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而这首却别具一格,语言明朗通俗,富于民歌风味,而不是那种词句华美、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

起首两句只描写环境,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在樱花盛开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边传出热烈、欢快的管弦之声。“哀筝随急管”透露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人物的情绪融入那管弦声之中了。

三、四两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春天是撩拨人春思的季节,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芳草萋萋。白日当天,东家老女仍未出嫁,丽日当空,春光将暮,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这幅图景时那种触目惊心的迟暮之感。春的景致与人的失意成一对比。冯浩说第四句是“神来奇句”,可能正是感到了它的这种奇妙的比兴作用。

五、六两句写另外一个人物:历史上的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为贵家女子代称。看看人家少年得意,夫妇同游,而我却形单影只,独自伤春,显示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截然相反的境遇,女主人公孤寂落寞的心情跃然纸上。

最末两句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益发触动她的身世孤孑之感;辗转反侧,难以成寐,已是五更,一片寂寞,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女主人公一声声的叹息。长夜难耐,有多少痛苦的追忆、焦急的思虑和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寓迟暮不遇之叹,五、六句以逢时得志者相形,末二句恐知己之终无其人。以美女的无媒难嫁,寓才士的不遇感叹,屡见于历代诗家的篇什。在这首诗中设置了一个对衬的“溧阳公主”,在鲜明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寒士的落拓不遇和贵显子弟的仕宦得意而已,清薛雪说: “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 (《一瓢诗话》),可谓知言。


精品唐诗之李商隐《无题》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3)诗人在长安做秘书省校书郎的时候。对于诗的内容,历来解说纷纭,但从诗中明显描写的生活内容来看,似是诗人有所爱慕,和这个人心息相通,却不能在一起的情形。

诗的内容是追忆昨夜所参加的一次盛大的富贵人家后堂宴会。首联二句写宴会的时间、地点。起句轻笔烘染,“昨夜”重迭,句中自对,极富咏叹情调。星辰好风,渲染良夜气氛,是时间; “画楼西畔”、“桂堂”之东,乃盛宴良会之所。颔联二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设喻新颖巧妙,措辞圆转流丽,说彼此虽不能相亲相接效彩色凤凰双双飞舞,心则可以如灵犀一线,相通相应,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对于意中人的一往情深。灵犀,指犀牛角,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因此称灵犀。这里借喻彼此心意相通,二句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颈联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送钩,将钩藏于手中叫人猜的游戏。相传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少年时两手拳曲,武帝亲自给她掰开,得一玉钩,她的手便伸展开了,从此出现了送钩的游戏。分曹,分队;射,猜。射覆,将东西放在盆下面让人猜的游戏。送钩、射覆,酒暖灯红,觥筹交错之间,双方目成心会情之可想。尾联则写晨鼓催人,不得久留,走马应官,赴职兰台,不禁有身如转蓬之叹。

这首诗分别描写两种情况,前六句写“昨夜”参加盛宴,流露出强烈的艳羡之情;末二句写拂晓听鼓应官,抒发身如转蓬、困顿失意之慨。中间二联,颔联实境虚写,颈联又虚境实写。从而,在对照与映衬之下,将自己的怅惘情怀表现得十分强烈。


古代诗歌之李商隐《无题》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3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4



【注释】

1.首句前“难”指困难,后“难”指难堪。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

2.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上句化用其意。“丝”谐“思”。蜡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作者《独居有怀》:“蜡花长递泪”。

3.晓镜:清晨揽镜。云鬓:青年女子浓密如云的头发。“但愁”、“应觉”均揣想对方心理的口吻。“寒”兼写处境、心境之凄寒。

4.蓬山:道教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座仙山之一。这里指女子所居。青鸟:为神仙西王母传递消息的仙鸟。为探看:替你试探试探看。“看”读平声。

今译



相见时难,离别更难堪,

更何况此时东风娇软无力,

百花凋残。

春蚕到死,柔丝方断,

蜡炬成灰,哭泪才干。

你清晓临镜,当会忧愁

为那消逝的青春容颜;

长夜吟咏,当会觉到

月华的清寒。

你所居之地呵,就是

我心中的仙岛蓬山,

即使是蓬山呵,也并不遥远,

我要托付那青鸟仙使,

为我常去殷勤探看。

精品唐诗之李商隐《无题》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是一首以抒情为主体的爱情诗。诗人着力抒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出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首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形容与“夜深缝”的行动,显示出她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与对会合的深情期待。凤尾罗即凤文罗,是古代一种华贵的罗纱。文,即纹。颔联二句: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写的是女主人公记忆中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断,与驱车而过的意中人相遇而未通一语。月魄,月亮的形状,这里用以形容团扇。汉代班婕妤有《怨歌行》诗,说: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颈联则写别后相思,“金烬暗”、“石榴红”的渲染,寓含着丰富的感情内涵。金烬,灯心的余火。石榴红,红色的酒。末联又回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青白杂色的马。西南风,西南之好风,语出曹植《七哀》诗: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全诗起伏跳跃,跌宕有致,在短小的体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藉深厚,意境清远,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形象鲜明,感情深厚,是为人传颂的名句。


精品唐诗之李商隐《无题》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无题写一位男子对阻隔重重的所爱女子的热烈思念之情。“梦为远别”四字是一篇眼目。全篇围绕“梦”来写远别之恨。

首句便写道:别后重来的期约不过空言,一去之后便杳无踪影。正所谓幽期不至,故有“来是空言”之凌空而起,似感突兀,对句一落,闻钟而叹,显得若即若离,但这要和“梦”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它的韵味。梦中相见,全属虚幻,醒来唯见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清寂的晓钟。月有所思,夜有所念,整日的思念、牵挂全入梦境,梦醒后更令人感到孤寂与怅惘。经年远别,无缘会合,只有梦中相见。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也更加强了“来是空言去绝踪”的感受。写尽幽期虽在,良会难成,种种情事,真有不觉其望之切而怨之深者。”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颔联写梦中之景。点出梦,统贯上下。出句追溯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因远别而梦,梦亦不离远别。啼难唤,梦中悲啼,哽咽难以出声,神魂恍惚。梦境往往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反映,远别的双方“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得以越过万重蓬山的阻隔而相会;但这样的梦醒之后,那不能会合的痛苦则更强烈地噬咬着脆弱的心灵。于是为情所驱,草成书信,墨尚未浓。“墨未浓”系“书被催成”后方发现,见情之急切。描写很真实、传神,这样的细节描写,情真理至,很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境,没有雕琢、夸饰之感。

颈联缩笔重写,极言其寂寞。梦醒书成之际,环顾屋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翡翠帷帐,麝香的芬芳似乎还在芙蓉褥上依稀浮动。孤灯微香,咫尺千里,实境与幻觉的交融,很富象征暗示色彩。“金翡翠”,用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烛光为罗罩盖住,帷帐上部为烛照所不及,故说“半笼”。“绣芙蓉”,绣有芙容图案的被褥。这些本来就是往昔美好爱情生活的象征,在朦胧的烛光照映下,更笼罩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色彩。但室空人杳的寂寥无奈,往事不可复寻的感慨,“金翡翠”、“绣芙蓉”也就成了离恨的触媒,索寞处境的反衬。

末联用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明爱情间阻的主题。刘郎早就恨仙凡阻隔、蓬山路遥,更那堪隔着蓬山千重万重!刘郎:相传东汉末刘晨曾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此借指抒情主人公。末两句本应是全篇抒情的出发点,现在却成了它的归宿。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前六句对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的反复描绘渲染,后两句集中抒写的天涯阻隔之恨才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力量。

纵观全诗,起句只有空言之约,二、三、四句写相思之情,五、六极言寂寞,七、八写隔绝而无路可寻。描写远别相思之苦,没有按照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逆挽起势,先从梦醒之际的失落怅惘、孤寂凄清落笔。然后倒叙梦境,将梦中恨别与梦后修书、实境与幻觉揉合在一起。最后用递进手法重笔点醒蓬山重隔之恨,使伤别之情在回环曲折中达于极致。清陆鸣皋说:此诗“起得飘空,来无踪影,有春从天上之意,与‘昨夜星辰’等篇同法。” (《李义山诗疏》)全诗以梦醒时的长叹起,以幻觉消失后的怅恨结,迤逦而去,首尾相应,神理一片。在蓬山重阻的伤别之恨中也并不排斥融有诗人人生道路上的间阻之恨。诗中梦别、书成,为远、被催,啼难、墨未,皆用双声叠韵对,极意形容,直认无会,语极摇曳,思却沉挚。


精品唐诗之李商隐《无题》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无法命题,不便说明的诗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比较隐晦,内容或写爱情,或表面写爱情而另有所寄托。至于寄托的内容,多数已难确指。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这首写与恋人的相思离别之情的诗,是其中最为人传诵的一篇。

全诗以首句的“别”字为全篇主眼。整首诗意都是为被怀念女子设身代言的,句句字字都是她的情怀口吻、神情意态。尤其三四两句,前句情意绵绵,后句语气沉痛,生死以之,春蚕、蜡炬则是被怀念的女子的化身。两句托喻形象,写情真挚,成为后世人人传颂的名句。接着,转笔写女子思念情人的生活,揣想对方心理,将思念之情更深入一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朝朝暮暮,她在为相思而憔悴,因痛苦而不眠。“晓镜”,指晨起对镜; “云鬓改”,指青春消逝,年华老大。“夜吟”,指怀思不眠而起吟,“月光寒”,形容望月吟思情景。一个“改”字,一个“寒”字,流露出对所爱者的无限关切与体恤之情。这两句化悬想为实境,变换角度,用笔空灵,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写得神理曲致。结尾蓬山万里,青鸟难凭,是春蚕、蜡炬的期待,与起句的两个“难”字相呼应,构成了完美的篇章。

全篇以新颖巧妙的构思,细致入微的想象,生动精警的语言,描绘出优美动人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绵密的情思;写得回环递进,婉转缠绵,而又出之自然,犹如从肺腑中流出,遂成为千古名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