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商隐·夜雨寄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李商隐的诗中,这是一首近于口语化而明白易懂的诗。但易懂不等于肤浅,此诗的特点是:文字浅显而意境深远,意象鲜明而感情含蓄。因此成为一首流传千古而百读不厌的杰作。

由于诗的标题有的称为《夜雨寄北》,有的称为《夜雨寄内》,所以在理解上也有不同的侧重面。“寄内”自然专指寄给妻子,而“寄北”则可泛指寄给亲友,当然也可包括妻子在内。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原诗意境的理解。这里我们就把它作为诗人寄给他所深切怀念的故乡亲人和朋友去理解吧!

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其所表现的感情真挚感人外,和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构思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并不懂得心理学,但他却巧妙地运用了意绪流动和时空飞跃转换的手法,构建了一个跨度大、容量也大的艺术境界,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灵,勾起了审美主体的无穷意绪流程,显示出作品的强大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是河南人,由于受到牛、李党争之祸牵连,被贬谪到四川一带,寄人篱下,过着幕僚生活,直到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才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经梓州回到长安。《夜雨寄北》大约写于大中二年(848),当时,他正滞留四川。家乡亲友来询问何时能归去?然而诗人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感到归期渺茫,内心的痛苦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正是秋雨连绵的恼人季节,诗人正因居于巴山蜀水之间;一夜秋雨使池水都上涨了,可见雨势不小,这对思归无计的诗人来说,点点滴滴都会令人心碎,实在是不堪言说。在这种情景下,诗人只能藉助想象的翅膀,把心灵飞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和亲友相见,并出神入化地建构了虚拟的意象,呈现出和亲人会晤西窗,促膝絮语的场面。畅叙久别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别绪离情,谈到深夜,多次剪烛,不能休止。内心欢悦之情,卓然可见。更妙的是:在虚拟的欢聚场面中,诗人又把想象的翅膀,抖然拉回到巴山夜雨的凄楚境界之中,把诗人此时此地之痛苦处境,转化为虚拟中的幸福会晤时之回忆。使人感到诗人眼前的痛苦处境,已成为“不堪回首话当年”的回忆,似乎诗人已实现了与亲友欢聚的愿望。短短四句诗,竟然表现出心灵的曲折复杂的跌宕变化,实在是匠心独运,妙不可言。

究竟妙在哪里?我想至少有两点是可得而言的:首先是诗人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把此时此地的痛苦之情变为流动的意绪,编织成一条无穷尽的、循环往复的意绪流程。在这流程中,时而痛苦,时而欢悦,跌宕起伏。在痛苦的现实中,有对未来的欢悦的美好想象;在对未来的虚拟欢悦中,又有痛苦的回忆。这种痛苦与欢乐交替的流动意绪,使感情逐层深化,以至无穷,就象那缠绵不尽的蚕丝,缠绞着人们的思绪。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其中包含的感情意蕴,实在是玩味不尽的。其次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时空意识自由跳跃和转换的手法,把诗的意境扩展到极其广阔的天地之中。就时间观念来说,时而现在,时而未来,时而过去;就空间观念而言,时而巴山夜雨,时而西窗剪烛。所有这些时空跨度很大的转换,正是艺术想象所具有的自由性和任意性的特殊功能,也就是刘勰在谈神思时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王士贞说的“兴会神到”。但就感情的发展和流动而言,它又是合乎逻辑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再加以作者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去表现感情的变化,渲染了和感情变化相一致的环境氛围,使巴山夜雨、西窗剪烛这两种载然不同的画面交替出现,情景交融,构成鲜明而深远的意境,把读者的意绪引向无限。这正是这首诗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像,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