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权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权舆quán yú

原始,起始。钱起《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典坟探奥旨,造化睹权舆。

权舆

权舆

《诗经·秦风》篇名。《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各家无异说。今之研究者或认为,此实为没落贵族留恋以往生活,悲叹今不如昔之诗。全诗二章,章五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饱含情意的感叹句式,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怨嗟之情。章法整齐而又有变化:“起似居食双题,下乃单承,侧重食一面,局法变换不测。于此可悟文法化板为活之妙。”(方玉润《诗经原始》)

☚ 渭阳   宛丘 ☛

权舆

 〔原文〕
 於我乎,
 夏屋渠渠。(鲁渠渠作蘧
 今也每食无余。蘧。)
 于嗟乎! (鲁乎作胡。)
 不承权舆。
 (渠、余、乎、舆,鱼部。)
 於我乎,
 每食四簋。
 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
 不承权舆。
 (簋、饱,幽部。乎、舆,鱼部。)
 〔译文〕
 从前对待我呀,是礼贤下士,待遇优厚。我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什么东西应有尽有。可是现在呢?只是每餐能勉强吃饱,连一点剩余都没有。唉呀! 已经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尊重我了。
 从前对待我呀,是礼贤下士,待遇优厚。我每天吃饭是四个大盘子,全是美味佳肴。可是现在呢?每天每顿饭都吃不饱。唉呀! 已经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尊重我了。
 〔评介〕
 对于这首诗的内容,《毛序》说:“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齐》、《鲁》、《韩》三家无异议。孔《疏》更具体地说明道:“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与贤者交,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古之论诗者,尽管也有的去掉专刺康公之说,但对“贤者叹君礼意浸衰之意”却几乎是一致赞同的。
 诗分两章,每章五句,两章之间,属于回环往复、重章迭唱的形式。鲜明地前后对比与强烈的感叹句式的运用,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强烈感染的成功之处。两章的前三句,都是抓住国君对待贤者在待遇上今昔变化的不同,进行对比。从前是“夏屋渠渠”,给贤者的居住条件极好,宽屋大宇,宽敞明亮; 在饮食上则是每顿都四大盘,美味佳肴,饭菜丰盛。而现在呢?待遇变了,不如从前了。是“每食无余”,甚至是“每食不饱”了。当然,待贤之礼,绝对不会只限于居住和饮食供应两个方面; 而待贤之礼浸衰,也绝对不会仅仅只限于在饮食招待供应上的每况愈下。但是,透过居住和饮食方面的招待供给,却能小中见大,从表面看内心,从现象反映本质,主人对待贤者态度的变化,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诗人在表达感情时,善于运用和选择典型的材料来说明问题,而一个十分敏感的贤者的形象,也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了。两章中的第一句和后两句,都是出以强烈的感叹,而感的内容,则集中在一点上,“不承权舆”。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了!贤人的今不如昔的感慨,他的不如归去的感情,已经溢于言表了。这使我们闻其声,见其人,极尽其传神之妙。
 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此诗出于春秋前半期,当时贤君择人用贤,贤臣择主而事,士为知己者用的风气已经开始形成了,而秦穆公之朝,则更是明君贤臣风云际会的典型场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见李斯《上书秦王》)一时君臣相得,秦是以霸。康公之后,秦势日弱,退出争霸中原的舞台 (至于商鞅变法后的强大则是几百年以后的事),可以肯定地说,和康公不能用贤是有直接关系的。尽管史书上没有关于这首诗和秦康公关系的直接记载,但我觉得,《诗序》、孔《疏》所言之事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觉得对这首诗,可以完全按《毛序》去理解。
 有两则和本诗内容相似的记载,兹录于下,以资佐证: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 《孟子·告子下》)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而后忘设焉。穆生退曰: ‘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 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遂去。” (《汉书· 楚元王传》)
 今人解此诗,或以为是“没落贵族阶级的挽歌”,或以为是“奴隶主的一个旧僚,换了新主子,受到冷遇,心怀不满”之词,当然都言之成理,读者自辨之可也。

《诗经》-《权舆》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权舆

 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于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权舆》是《诗经》中一首较为独特的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今昔不同的生活状况,唱出了一曲没落贵族的挽歌。以前,他住的是宽阔深广的高楼大厦,吃的是四碟八碗的丰盛佳肴。而现在呢,“每食无余”,“每食不饱”。这种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使他感慨不已,向隅而泣,哼出几声无可奈何的悲鸣。春秋末战国初,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井田制的领主经济逐步过渡到租佃制的地主经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整个社会结构,阶级关系都产生了激烈的变动和分化,这主要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地主的兴起,商人的抬头,农民的破产和奴隶的挣扎。没落的贵族阶级们以前那种居夏屋,食四簋,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这首诗首先具有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价值。
 《权舆》在艺术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全诗一共两章,每章五句。从句式上看,一反《诗经》流行的四言句形式,而为三四六句杂用的杂言体。这种句式参差错落,变化多端,很适合表达那种复杂的感情。此外,从结构上看,也有巧妙之处。正如方玉润所总结:“起似居食双题,下乃单承,侧重食一面,局法变换不测,于此可悟文法化板为活之妙。”(《诗经原始》)

诗词《权舆》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权舆

 
 於我乎,夏室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①於(wu污):叹词。夏室:大屋。渠渠:深广的样子。②于嗟:悲叹声。于(xu),吁的借字。承:继。权舆:始,当初。③簋(gui鬼):古代食器。四簋指食物之盛。
 
 【译文】 唉!我呀,早先住高屋宽堂,如今每餐吃不剩啦。唉!唉!哪能比当初啊! 唉!我呀,早先食物好丰盛,如今每餐吃不饱啦。唉!唉!哪能比当初啊!
 
 【集评】 《毛诗序》:“《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宋·朱熹:“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贤者,而其后礼意寝衰,供意寝薄,至于贤者每食而无余,于是叹之,言不能继其始也。”(《诗集传》卷六)
 清·姚际恒:“此贤者叹君礼意寝衰之意。一章先言居,再言食,即‘适馆、授餐’意。二章单承食言,由‘无余’而至‘不饱’,条理井然。又‘夏室渠渠’句,即藏‘食有余’在内,故是妙笔。”(《诗经通论》)
 清·牛运震:“但嗟礼意不终,感慨警动。”(《诗志》)
 清·魏源:“‘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权舆》诗人其冯谖之流乎?”(《诗古微》,岳麓书社,1986年版)
 清·方玉润:“起似居食双题,下乃单承,侧重食一面,局法变换不测,于此可悟文法化板为活之妙。”(《诗经原始》卷七)
 今·陈子展:“《权舆》,刺秦康公忘旧弃贤,盖旧臣贤士一流所作。诗义与《晨风》同。《序》说不误,三家无异义。其视《权舆》为《弹铗之歌》,游士食客之所为。时世相近,风习相续,诗体亦同,此一比拟可谓至为确切者也。自秦仲始大,即已好客,并坐鼓瑟,竭诚尽欢。迨秦穆公图霸求士,取余由于戎,获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枝于晋。且屡败犹用孟明、善马以养勇士。四方游士,望风奔秦。可见嬴秦迭有好养游士食客之君主。穆死康立,忘旧弃贤,诗人兴嗟,足补史缺。”(《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本诗写一个没落贵族对今不如昔生活的慨叹。“刺康公忘旧弃贤”说也很流行,但与诗意不谐。魏源的说法比较新颖(见“集评”),可备一说。全诗采用杂言句法,有跌宕错落之妙。善用对比手法和感叹语也是本诗的明显特色。

《权舆》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权舆》

 於! 我乎,唉! 我呀,


夏屋渠渠。曾住过大屋高房。


今也每食无余。如今啊这顿愁着那顿粮。


于嗟乎! 唉唉!


不承权舆! 比起当初真是不一样!



於! 我乎! 唉! 我呀,


每食四簋。一顿饭菜四大件。


今也每食不饱。如今啊肚子空空没法填。


于嗟呼! 唉唉!


不承权舆。这般光景怎比当年!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於:叹词。②夏屋:大屋。渠渠:深广的样子。③承:继。权舆:开始。④簋(gui):圆形的食器。四簋在古代是比较丰盛的礼食。



[赏析] 《权舆》为《秦风》中的最末一篇,全诗二章,每章五句。关于它的主题,《诗序》认为这是一首讽刺秦康公(秦穆公之子)的诗:“《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按照这样解释,这是一首讽刺诗。另一种解释认为它是“写一个冷落贵族嗟贫困,想当年”(余冠英说)。前者坐实,后者从诗的内容推定,两说可以并存。但从反复嗟叹“不承权舆”来判断,似有讽刺有始无终之意,我们姑从《诗序》之说。


这首诗的结构很简单,十句诗中,感叹句居其四,可以想见诗人怨嗟之情很深,似乎在一唱三叹。诗中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处处流露出今不如昔的喟叹。昔日受到先王穆公的礼遇,身居华屋,如今康王忘了旧臣与贤者,造成贤者生活水平急遽下降,昔日饮食如何,首章虽未明言,从二章可知,每顿饭有四大件。如今的情况呢? 首章言“食无余”,看来尚可求一饱,可二章又言“每食不饱”,一二章互参,可见情况还在恶化。看来统治者的礼贤下士,不过是一时的政治需要,不需要时便一脚踢开,所谓礼敬贤者,只能以有始无终而告结束。


此诗艺术表现上的特点,除上文所言运用鲜明的今昔对比之外,两章在手法上也有变换,正如方玉润所说:“起似居食双题,下乃单承,侧重食一面,局法变换不测。于此可悟文法化板为活之妙。”(《诗经原始》眉批)首章谈的是昔日之居与今日之食,至于今日居住条件如何,昔日的饮食如何,均未作交待,这似乎有点模糊表现,从昔日的居处,可以想见昔日的饮食;从今日的饮食,也可概见今日的居处,互文见义,读者可用想象来补充。二章只就饮食进行今昔对比,变食居双题为单承,饮食一面写得更加具体,这样描写,就显得错落有致,不板不枯。

《诗经》篇文之《权舆》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
 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 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
 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 不承权舆。


 

 【注释】①於(wū): 叹词。②夏屋:大屋。渠渠:深广貌。③于嗟:悲叹声。④承:继承。权舆:当初。⑤簋(guǐ):古代食器。
 【鉴赏】这是没落贵族哀叹今不如昔之诗。
 春秋时代,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新的地主阶层兴起,而一部分昔日养尊处优的贵族迅速地走向没落。全诗二章。一章前二句写过去的住房,二章前二句写过去的饮食。过去,这个贵族住的是高大宽敞的房屋,吃的是四簋盛装的美味佳肴。多么富裕,多么气派! 现在住的是什么呢?诗中虽未明言,但可肯定大不如前。住的还无关紧要,最要紧的还是肚子啊!如今这贵族吃的是什么呢? 由于他日趋破产,几乎到了将要断炊的地步。由以前的“每食四簋”到现在“每食无余”、“每食不饱”,正是他日趋破产的真实写照。难怪他接连发出四个哀叹声,感伤自己不能继承当初的盛况。全诗用今昔对照的手法,表现了没落贵族留连过去、感伤眼前的颓唐苦楚的心境。
 


 《诗序》说:“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正义》说:“(康公)与贤者交接,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意思是说,秦康公当初还礼待贤士,让贤士住大屋,吃佳肴,而后来却“礼意寝衰”。贤士一日三餐由“无余”至“不饱”,说明康公“不能继其始”,所以贤士为此而哀叹。然而从诗中看不出“我”是一位贤士,因而此说显属附会之词,难以令人置信。
权舆

权舆

〔原文〕
於我乎,
夏屋渠渠。(鲁渠渠作蘧
今也每食无余。蘧。)
于嗟乎! (鲁乎作胡。)
不承权舆。
(渠、余、乎、舆,鱼部。)
於我乎,
每食四簋。
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
不承权舆。
(簋、饱,幽部。乎、舆,鱼部。)
〔译文〕
从前对待我呀,是礼贤下士,待遇优厚。我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什么东西应有尽有。可是现在呢?只是每餐能勉强吃饱,连一点剩余都没有。唉呀! 已经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尊重我了。
从前对待我呀,是礼贤下士,待遇优厚。我每天吃饭是四个大盘子,全是美味佳肴。可是现在呢?每天每顿饭都吃不饱。唉呀! 已经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尊重我了。
〔评介〕
对于这首诗的内容,《毛序》说:“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齐》、《鲁》、《韩》三家无异议。孔《疏》更具体地说明道:“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与贤者交,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古之论诗者,尽管也有的去掉专刺康公之说,但对“贤者叹君礼意浸衰之意”却几乎是一致赞同的。
诗分两章,每章五句,两章之间,属于回环往复、重章迭唱的形式。鲜明地前后对比与强烈的感叹句式的运用,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强烈感染的成功之处。两章的前三句,都是抓住国君对待贤者在待遇上今昔变化的不同,进行对比。从前是“夏屋渠渠”,给贤者的居住条件极好,宽屋大宇,宽敞明亮; 在饮食上则是每顿都四大盘,美味佳肴,饭菜丰盛。而现在呢?待遇变了,不如从前了。是“每食无余”,甚至是“每食不饱”了。当然,待贤之礼,绝对不会只限于居住和饮食供应两个方面; 而待贤之礼浸衰,也绝对不会仅仅只限于在饮食招待供应上的每况愈下。但是,透过居住和饮食方面的招待供给,却能小中见大,从表面看内心,从现象反映本质,主人对待贤者态度的变化,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诗人在表达感情时,善于运用和选择典型的材料来说明问题,而一个十分敏感的贤者的形象,也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了。两章中的第一句和后两句,都是出以强烈的感叹,而感的内容,则集中在一点上,“不承权舆”。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了!贤人的今不如昔的感慨,他的不如归去的感情,已经溢于言表了。这使我们闻其声,见其人,极尽其传神之妙。
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此诗出于春秋前半期,当时贤君择人用贤,贤臣择主而事,士为知己者用的风气已经开始形成了,而秦穆公之朝,则更是明君贤臣风云际会的典型场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见李斯《上书秦王》)一时君臣相得,秦是以霸。康公之后,秦势日弱,退出争霸中原的舞台 (至于商鞅变法后的强大则是几百年以后的事),可以肯定地说,和康公不能用贤是有直接关系的。尽管史书上没有关于这首诗和秦康公关系的直接记载,但我觉得,《诗序》、孔《疏》所言之事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觉得对这首诗,可以完全按《毛序》去理解。
有两则和本诗内容相似的记载,兹录于下,以资佐证: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 《孟子·告子下》)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而后忘设焉。穆生退曰: ‘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 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遂去。” (《汉书· 楚元王传》)
今人解此诗,或以为是“没落贵族阶级的挽歌”,或以为是“奴隶主的一个旧僚,换了新主子,受到冷遇,心怀不满”之词,当然都言之成理,读者自辨之可也。

☚ 渭阳   陈风 ☛

权舆

权舆

草木萌芽的状态,引申为初始,开始。《秦风·权舆》一章:“於我呼,不承权舆。”毛《传》:“承,继也,权舆,始也。”马瑞辰《通释》:“虇蕍,亦即权舆。虇蕍本蒹葭始生之称,因而凡草之始生通曰权舆。《大戴礼》: ‘孟春百草权舆。’ 是也。因而人之始事亦曰权舆。”孔《疏》:“於嗟乎,此君之行不能承继其始,以其行无终始,故於嗟叹之。”

☚ 权   芋 ☛
权舆

权舆

开始。《尔雅·释诂》曰:“权舆,始也。”《诗·秦风·权舆》:“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原始混沌之气分解之时,孕育万物的大自然就已开始。

☚ 荃兰而茝香   拳曲臃肿 ☛

权舆

起始。曹丕《登城赋》:“孟春之月,惟岁~,和风初畅。”

状态

状态

态(形~;气~;势~;事~)
状态和形势:态势 势态 姿势
骑马的姿势:魁星踢斗
势态非凡:凤翥龙翔
表示状态:然(突~;显~) 如(空空~也)
表示正处于某种状态:
表示状态的持续:正(~在)
通常或本来的状态:常态 常度
事物处于开始、萌芽的状态:胚胎
草木的萌芽状态:权舆
事物尚处于开始或轻微的状态:嫩(~叶;~芽;纤~)
生物的生存、发展状态:生态
通常或本来的状态:常态
正常的状态:常态 恒态 恒姿
从前的常态:旧态
运动变化的状态:动态
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态
物体呈现紧张的状态:紧张
事物、活动等十分紧张的状态:白热(白热化)
(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状态)

☚ 形态   扬起、下垂 ☛

权舆權輿quán yú

起始。《洗冤集录·序》:“死生出入之权舆,直枉屈伸之机括。”《眼科龙木论·王问序》:“条贯靡遗,真可为用兵之权舆矣。”

权舆

起始; 初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