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杂诗七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杂诗七首》杂诗七首
(其二)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的诗。作者在《迁都赋序》中说: “余初封平原,转出临菑,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则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这首诗即以转蓬、游子自喻,抒发了这一迁徙不定、生活窘迫的痛苦。作者通篇使用比兴,而且比中有比,写法非常别致。 前六句先写转蓬。转蓬,又名飞蓬,是一种菊科植物, 蓬花如球,遇风辄起,随风旋转,故而得名。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两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四两句: “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描写转蓬突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景。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徙飘荡的身世的话,那么这两句从改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中,从“何意”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已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寄寓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和不满。接下去的两句: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飘泊无定的悲叹,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以上六句,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作者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 “类此游客子”一句,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接着便展开了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 “捐躯远从戎”,是说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壮志和热情,背井离乡,从军远戍;然而他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呢?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叹粗毛布衣尚不足以蔽体,野菜豆叶竟难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而又遭遇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喻?曹植一向追求建功立业,无奈屡遭挫折,不仅壮志难酬,而且生活也陷于困境。他虽身为王侯,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转封东阿王谢表》)。这样一个遭遇用饥寒交并、捐躯从戎的游子来作比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在以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正是通过转蓬和游子这两重比喻,分别表现了自己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不充的困乏处境。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灵活巧妙,是曹植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说: “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品》) 诗的最后两句“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在低回伤惨的气氛中结束全诗。 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托物喻怀,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不只于此。通过诗中对游子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社会面貌,这就不仅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认识价值。 杂诗七首曹植作。《文选》作“杂诗六首”,认为是“曹植别京之后,在鄄城思乡而作”。今人逯钦立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加一首“揽衣出中闺”作“杂诗七首”。七首虽作一组,但内容并不相关联,各具独立性。杂诗者,盖即“咏怀”或“无题”之类,这些诗常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环境风波险恶,诗人多作“杂诗”。曹植的这组《杂诗》,大至作于黄初二年到四年,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现分别释之。其一: 高台多悲风。秋日怀人。诗人朝日登高台,虽然朝日北林,天气晴好,景色极佳但却感到“高台多悲风”。风无所谓哀乐悲喜。风悲也,实人情悲也,情悲则景悲。悲者何?原来是“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怀人在远,江湖路阻,方舟难极,故离思难任。举目抬头,但见孤雁南飞,过庭哀吟,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悲从中起。而思心愈切,故“翘思慕远人”,希望南游孤雁云中传书给远方怀人,带去诗人真诚的慰安。可是“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雁不解人意,翩翩入渺冥,无处追寻。怀人不见的悲苦再加音书难托的绝望使木立高台临风翘首的诗人迷离惝恍,伤情难禁。全诗笼罩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诗先以高台悲风起兴,定下怀人的基调,既而以万里之遥,江湖路阻,方舟难渡述离思难任愁苦难谴,再以孤鸿掠空,遥想南国;鸿飞无踪,托书无望,加强了悲愁的抒情效果。由民间乐府的叙事到文人独擅的抒情诗,是建安诗人可喜的进步,而曹植在诗的抒情方面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此诗即为他后期代表作之一,不同凡响。其二: 转蓬离本根。以转蓬喻游子飘泊、征人徙迁,居无定处。转蓬,菊科植物,黄花如球,春生秋枯,遇风飘转。诗前部分写转蓬离开本根,随风飘转不定,不料又遇“回飙举”,一下子被吹到云中,飘扬沉浮,可是昊昊卷天浩渺无垠,“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天路遥遥,永无终极。而世间像此转蓬的游客子多了,他们远涉边陲从戎捐躯,粗衣不蔽体,野菜难充饥。诗人怀着深切的同情和悲悯,关注着为战祸所折磨的游子征人的不幸,但却无能为力,因为他自己亦如飞蓬命不保夕,居无定所。所以,诗以“去去莫复道,深忧令人老”作结,沉痛哀感令人泪垂。诗以比兴、托物兴辞,借物抒情,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在形式上,前十句以“风、中、穷、戎、充”叶平声韵,后两句变作“道、老”仄声韵,清人丁晏谓“结语换韵,如变徵声”。徵声,使人凄楚,而换韵更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其三: 西北有织妇。借空闺织妇怀念征人寄寓自己的失意和苦闷。诗人首句借传说中的织女星起兴,引出终日忙忙碌碌但“绮缟何缤纷”却织不成章的织妇,她“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只在织房中“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她太息为何,悲吟为何?原来她的丈夫从军去了,剩下她一人独守空闺,独自寂寞,本来“自期三年归”,没想到“今已历九春”丈夫依旧杳无音信。寂寞怀人、愁苦不堪的思妇忽然为飞鸣的鸟儿所惊动,它们快活地绕树翔,“噭噭鸣索群”。飞鸟索偶更使织妇百感交集,她更加盼望快点与丈夫团聚,于是希望自己化作一缕南流的光辉,飞驰而去,与丈夫在远方相会,九春积思,一腔悲怨,在幻想中求得寄托。曹植后期不幸的遭遇使他更加关注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下层人民的疾苦,因此怨女思妇、征人戍卒是他后期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此诗就描绘了空闺织妇的内心世界,隐隐私衷,感情凄切哀婉,缠绵悱恻。其四: 南国有佳人。此诗喻意历来说法有二: 其一以佳人喻才能之士,承离骚传统,是曹植自伤;其二,以佳人喻诗人之弟白马王彪。这两种说法其主题是一致的,即感慨岁月不居浮生湮没而怀才不遇,抱负难施。诗写南国有位佳人,她“容华若桃李”,艳丽无比,但是却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早上风尘仆仆游于“江北岸”,晚上寂寂寞寞宿在“潇湘沚”。美人遭逢不遇,原是“时俗薄朱颜”,不为人所容,更无人赏识,那又为谁去启朱唇、发皓齿、作弦歌呢?俯仰之间岁已将暮,荣耀难久,盛年不再。青春凋零之痛,美人迟暮之感令人哀叹不已,正像李梦阳所说:“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殆处危难之际乎?”曹植的《杂诗》一向被人认为是“上承两汉,下开六朝”的代表作,该篇尤是,虽脱胎于汉乐府,而“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胡应麟《诗薮》)又远非汉乐府所能范围,实启六朝前响。该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高言妙语,音韵天成。不失为其短篇之佳作。其五: 仆夫早严驾。述志之作。此诗作于后期,表达诗人不甘闲居、愿征东吴的雄心壮志和有志不获骋的不平心情。诗人欲征东吴,以成就统一大业,而不愿东归鄄城,侷促老死。他让御者准备好马匹车辆,想象着自己将要远行,因为“吴国为我仇”,所以他要效锥刀之用,乘危蹈险,“将骋万里涂”,哪里愿意东归鄄城!长江沿岸悲风激越,淮河泗水湍流急险,诗人“愿欲一轻济”,疾渡淮河、泗水,直下长江,捣毁东吴,只是“惜哉无方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诗人感慨万千,悲愤难已,“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自己这样闲置坐废,壮志难酬,实在是心不甘意不平。此诗悲凉慷慨,在豪逸昂扬中糅合着郁郁不平的悲愤,体现着诗人“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风格特色。其六: 飞观百余尺。述志之作。此诗写作年代有歧见,萧统《文选》注者李善认为是曹植后期在鄄城时作;近人黄书认为是建安十九年(214),曹操东征孙吴,留曹植在邺城典禁军时所作。两说各有所据,也各有道理。从诗的风格感情上看,前说似乎更切合实际,这里我们暂取前说,即此为曹植后期作品,抒写其慷慨杀敌立功建勋的悲壮之志。诗人登上百尺危楼,凭窗御栏,极目远眺,目光所及,遍及千里。他心潮起伏,若有所思,西有违之蜀未除,东有不臣之吴未灭,诗人不愿“朝夕见平原”,因为“烈士多悲心”,他们志在天下,只有“小人偷自闲”。诗人愿意在“国仇亮不塞”之时,“甘心思丧元”,于是他抚剑在手,发出雷霆之威希望在西之蜀、在南之吴,俯首宾服,使天下统一,而自己“思欲赴太山身死不顾。但是,俯仰上下,自己坐废闲置,成为圈牢之物,谁能听诗人慷慨之言,只有高楼上如弦急风,才“聆我慷慨言”。悲愤郁懑不言自明。此诗述壮志慷慨淋漓,发幽愤苍凉悲壮;语言明白自然,风格刚建。其七: 揽衣出中闺。写春日思妇深闺怀人。诗中女主人公揽衣走出闺房,来到庭院,因为她不能出家门,只能“逍遥步两楹”,徘徊不定,徒走无居,又不愿意回房中,“闲房何寂寞”。她在院中游移,春天来了,她看到绿草青青长满庭院,侵到台阶上。久不住人的空房好像会自然生风,天上百鸟云集翩翩南征北往。自然界各有所托,女子怎能忘怀心中所思? 想到这里,她一阵伤心,“忧戚与我并”。丈夫远在他乡,“妾身单且茕”,自己身体单薄又孤独无依。她知道“欢会难再遇”,自己的青春年华去而不复,若“芝兰不重荣”。自古以来“人皆弃旧爱”,而“君岂若平生”爱她一如既往?她托身于丈夫犹如“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将整个身心完全交于丈夫。甚至她“齐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只要丈夫“倘终顾盻恩”,不辜负她一片痴情恋心:“永副我中情。”倾吐了女子对远在他方的丈夫的怀念和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忧惧。曹植珍重青春爱情,但是人生世间,青春易逝,爱情易散,乐往哀来,留下的总是无限的伤感。尤其是诗人后期,遭际不幸,郁郁寡欢,挥笔抒怀,悲从中来。此诗借女子口吻述离思,哀婉悱恻;吐爱心,语重情长;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外诗多处用比,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