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杂技之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源远流长,相传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话:“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吴桥县出土的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壁画以及县志上的记载,也是这个县杂技艺术历史悠久的佐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又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县四百多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人较集中的有范村乡、仓上乡、沟店铺乡、于集镇、城关镇等十多个乡、镇。范村现在仅有四百多户人家,就有五十多人在外地杂技团担任领导、教师和骨干演员,有二十多人在异国从事杂技事业,村里还有杂技老艺人和会耍杂技的农民、学生四五百人。吴桥境内,像范村这样的村庄有一百多个。 在历史上,吴桥县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杂技艺人。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号称“大王”的巨型魔术大师穆成林、曾经赢得埃塞俄比亚皇帝叹服并曾获得一枚金质奖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宫中献艺的中国民间戏法老前辈蒋德成等。如今,在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太原、西安、兰州、广州、武汉等五十多个专业杂技马戏团体中,有数以千计的演员来自吴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杂技表演艺术家:中国杂技团主要演员张华,曾到二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博得广泛赞誉,他在1953年苏联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中,以《车技》夺得金牌,《晃板》夺得银牌;河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万献慧,从四岁起就登台从艺,以擅长表演《双人顶碗》享誉国内外杂坛;杂技新秀尤东升,八十年代以来先后赴南斯拉夫、爱尔兰、丹麦、冰岛等国家访问演出,以主演《软钢丝》令人叹服,被誉为“来自东方的神奇”。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吴桥向全国各省市杂技艺术团体共输送杂技人才一千六百多名,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杂技团体里都有吴桥籍的演员。在印度、印尼、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摩洛哥、俄罗斯、荷兰等国,也都有来自吴桥的杂技艺人。 杂技之乡 杂技之乡河北吴桥。1987年秋,在石家庄举行的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就是以吴桥命名的。据统计全县专职和业余杂技演员有3700余名,吴桥的杂技艺术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1949年以前,吴桥的杂技艺人,足迹遍布国内各地和世界五大洲。1949年以后的30多年里,吴桥曾先后向全国50多个杂技团体输送了1,000多名杂技演员和学员。近百人被吸收为全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吴桥杂技艺人张献树所组建的“吴桥杂技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演出于莫斯科、柏林、巴黎及伦敦等一些世界大城市。1933年,他又带3个儿子在印度搭班演出达14年之久。其他零散杂技艺人在国外撂地就更多了。吴桥有一首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玩艺,人人有一手。”吴桥在杂技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内杂技界同行的心目中,吴桥是中国杂技王国中的一块圣地,因而称之为“杂技之乡”。 ☚ 马戏之乡 杂耍的摇篮 ☛ 杂技之乡 杂技之乡山东的聊城、湖北的荆门、江苏的盐城,均为著名的杂技之乡。山东的宁津和河北的吴桥接境的地方,杂技盛行,也被称为“杂技之乡”。 ☚ 杂巴调 杂技倒立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