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敦儒《朝中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敦儒《朝中措》《朝中措》·朱敦儒
朱敦儒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朱敦儒在两宋词人中是年寿很长、经验很丰富的一位。他活着的时期,正是宋王朝最大变动的时期,他对于今昔盛衰的情况应该是感受非常真切的。这首词是他在江南居住一个时期后回想南渡初期的情景。南渡初期,高宗曾由扬州移居建康,后迁至临安。词中前片所写,正是从建康望扬州的情事。“朱雀桥”是建康正南朱雀门外的大桥。“石头城”是今日的南京,即当时的建康。在当时,建康还是登临销忧之地。“新秋”是畅好的天气。“晚市”是热闹的场景。下片表现经乱后的情思。江山犹是,人物全非,“故国”空余悲凉情景,再没有人在桥边玩赏了,热闹的地方已成寂寞,只有潮水依然无恙。回首前尘影事,真如一场春梦。“春”是统指美好的情事,不专指春天。结句是江河日下意,象征国家的情势越来越恶劣,不断走下坡路,寄寓作者关心祖国的思想感情。 朱敦儒《朝中措》《朝中措》·朱敦儒
朱敦儒 先生筇杖是天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朱敦儒的一生及其作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少壮之年处于繁华盛世,过的是“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水调歌头》)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染着北宋时代的秾艳;中年身当国变,离家南迁,他的作品也变得沉咽凄楚,如“故国山河,一阵黄梅雨” (《苏幕遮》),“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减字木兰花》),表现了非常沉痛深厚的爱国感情。到了晚年,他饱经世故,知道重回故国收复失地都成了幻梦,渐渐变成了一个逍遥自适的乐天安命者,他皈依于静谧的大自然,出现于作品中的是那种冲淡清远的情调。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朱敦儒《朝中措》朱敦儒《朝中措》朱敦儒
朱敦儒 先生筇杖是生涯①。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②,放行总是烟霞③。飘然携去,旗亭问酒④,萧寺寻茶⑤。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释 ①先生:朱敦儒自称。筇(qióng)杖:筇竹制成的手杖。相传筇竹产自四川邛崃山,可为手杖。②把住:控制住。都:统统、全部。憎爱:憎恶与喜爱。③放行:出行。烟霞:云雾彩霞。④旗亭:指代酒楼。酒楼悬旗为招徕酒客,故称。⑤萧寺:佛寺。相传南朝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书法家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因以称佛寺为“萧寺”。 溪山萧寺图 【五代】巨然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据学界研究,朱敦儒的词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隐居洛阳的早期(1081-1126),其间词风浪漫豪爽、潇洒轻狂、清雅飘逸;南渡和人仕的中期(1127-1145),其间词风悲壮慷慨、清丽而沉郁,多亡国思家之恨,或有匡复故土之壮志,或有报国无门之惆怅;致仕及归隐嘉禾(今浙江嘉兴)的晚期(1146-1159),其间词风趋于清旷飘逸,或遁世养性,或寄情山水,闲适旷放中隐含哀伤孤寂。本词写朱敦儒的闲情逸趣,其心境飘逸而轻快,是词人早年隐居洛阳时期的作品。 上阕首二句写作者闲适淡泊,逸情于春花秋月,策杖四方为家,与作者早年作于洛阳而被传唱一时的“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带疏狂”(《鹧鸪天《 西都作》)的格调相近,语言简洁直白,自得而疏狂,颇有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之浪漫豪迈遗风。此处写“筇杖是生涯”,写出了“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唐吴子来《留观中诗二首》)的闲逸意味,不过此种写法并非始于朱敦儒,前人早有“青山遥指是生涯”(唐刘沧《晚春宿僧院》)、“薄烟微雨是生涯”(唐陆龟蒙《白鸥诗》),“挂罾垂钓是生涯”(唐杜荀鹤《溪岸秋思》),“纶竿蓑笠是生涯”(徐积《渔父乐》)之句。次句“挑月更担花”即有如“披星戴月”的比喻意象,突出了以花月为生计的娴雅,可谓豪放浪漫中兼得清新俊逸之妙,此亦是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而自成一家的地方。 上阕末二句写得更是畅晓自然,口语风味,迥异于当时大晟派词人堆积典故、绮靡柔媚的词风。写作者与自然相融,不着感情色彩,以明月清风为家,与烟霞为伴,恬淡而旷达,颇有“堪笑时人问我家,杖担云物惹烟霞”,“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美酒是生涯”(唐吕岩《七言》)的人生境界。 下阕写作者闲云野鹤般、行踪不定的“飘然”生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写飘然闲逸心境,堪称以浅淡取胜。白日路边酒家深,黄昏投宿禅院沉,一壶酒、一杯茶,解尽人生苦愁与艰辛,有“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唐李贺《开愁歌》)的豪迈,有“夜投萧寺碧云随”(唐许浑《赠闲师》)的飘逸。下阕末二句写作者过着如黄莺般的生活,反用唐人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五题《乌衣巷》),暗示作者无意仕途,只希望生活在平常百姓之家。 全词结尾以黄莺“不知飞到谁家”的奇特意象比喻作者闲散优游的隐居生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味悠长而无尽。(张伟特) 朱敦儒《朝中措》《朝中措》 先生筇杖是生涯。①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②放行总是烟霞。③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④萧寺寻茶。⑤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释】 ①先生:作者自称。筇杖:筇竹杖。此指策仗闲游山水。②把住:稳住,坚持。③放行:任意行游。烟霞:指山水佳处。④旗亭:酒楼。范成大《揽辔录》:“过相州市,有秦楼、翠楼、康乐楼、月白风清楼,皆旗亭也。” ⑤萧寺:佛寺。《杜阳杂编》:“梁武帝好佛,造浮屠,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人因称寺庙为萧寺。 【译文】 先生长年的活计是拄着竹杖行游寻水涯。夜里戴月走,白日更采花。已悟透人生,对一切都无恨无爱,一心只寄在林泉烟霞。 飘然而来,洒脱而去,时而到酒楼当歌对酒,时或去寺庙谈禅品茶,真个象黄鹂自由飞翔无拘碍,想飞到谁家就到谁家。(汤俊峰译) 【总案】 此词是作者晚年致仕闲居时作,刻画出一个活脱脱的超然无虑、自由洒脱的人格形象。朱敦儒为人、作词,都学苏轼的超脱放旷。苏轼一生坎坷,总是力求摆脱人生的苦闷,而实际上无法彻底摆脱,所以苏轼词,表层虽然超脱旷达,深层里却潜藏着深沉的忧患与凄凉,飘逸中蕴含着沉重。而朱敦儒在历经人世沧桑后,到了晚年,对人生领悟得更透,他能忘怀、抛开人世、社会的一切责任、忧患、束缚、烦恼,而保持心灵的宁静、自由、闲适,生活得轻松而洒脱。这首词犹如一幅自画像,简明而生动地勾勒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意志,带有鲜明的自传性特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