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敦儒《卜算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敦儒《卜算子》《卜算子》 旅雁向南飞,①风雨群初失。②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③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④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 ①旅雁:旅途中的飞雁。雁在秋季飞向南方,春天则飞向北方。此处象征战乱期间北方向南逃难的飘泊者。作者《采桑子·彭浪矶》亦云:“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②“风雨”句:指遇风雨与雁群相失散。③寒汀:冷僻的水边。④矰缴(zeng zhuo):猎鸟的箭。矰:系有丝绳的短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以丝绳系箭头而射,称弋射。李白《鸣雁行》:“畏逢矰缴惊相呼。”与此相同。 【译文】 远徙的大雁向南飞去,离群失伴遇暴风骤雨。饥渴劳累羽翼无力双垂,孤伶伶地歇在水滨寒渚。沙鸥水鹭无法亲近,猎人弓箭的威胁令我心焦。云海茫茫何处是归宿,哀鸣声声谁能听我的呼号。 (汤俊峰译) 【集评】 现代·俞平伯:“本篇以雁作比喻,与中卷苏轼《卜算子》词作法相近,却反映出北宋末动乱的状况。首句即喻南渡事”(《唐宋词选释》)。 【总案】 高宗建炎初(1127—1129),作者南奔避战乱,在漂泊流浪的痛苦征途中,他与孤飞的旅雁产生了心灵的共振,写下此词。词中“向南飞”的失群“旅雁”是南奔避乱的作者的自我写照,孤雁那种孤独感、生命的危机感和茫然感正是作者作为飘泊者的切身的体验。战火纷飞,生命时刻受到危胁;离家逃难,很想找几位乡亲故人相互帮衬,彼此安慰,然而举目无亲,四顾茫然,逃难者各自奔命不暇,难以顾及他人;“辛勤”飘荡,停下休息片刻,但饥渴疲乏又困挠身心。瞻望前程,不知何处是归宿,出路在何方。呼唤苍天,苍天不听这焦灼急迫的“哀鸣”悲歌。短短几行,就把战乱中飘泊者的心理表露无遗,既写物又写人,既写形,又写神。形神兼备。这只孤雁也是那个时代所有逃难者的缩影,是时代痛苦的象征。 朱敦儒《卜算子》《卜算子》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①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注释】 ①“似共”句:似在躲避春天,即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之意。②幽思:深远的情思。③托契:犹言“托交”,托身于朋友。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可:投合、适宜。 【译文】 一枝梅花独放在荒山僻涧,自由自在免遭幽禁于林苑庭园。路远山深却不怕严寒风雪,心境恬淡似无意与群芳争艳于春天。忧虑深沉怀抱远志有谁知晓,想托身朋友但生性高洁难上难。独自风流独自飘香无人顾,唯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相怜。(汤俊峰译) 【总案】 清人黄苏说,朱敦儒“作梅词最多,以其性之所近也。”的确,此首咏梅词,既是为物传神,也是为我写心。且看这枝梅花,生长在路远山深的古涧里,无尘世的喧嚣,没有“园林”的封锁羁绊,得天地之精神,独往独来,自由自在。它无意争春,自甘寂寞,保持着自己独立高洁的风流标格。这俨然是“拂袖青山归去”的“卧云人”(《如梦令》)朱敦儒自己!他晚年致仕隐居浙江嘉兴岩壑,“脱屣轩冕,萧然如遗世独立。”他在对古涧梅花的审美观照中,由于“性之所近”,自己也恍然变成了梅花,与之“混同起来”,梅品与人格不露痕迹地合成为一。梅花已人格化、个性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