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都施行某种动作或具有某种情态。 义即“都”。 ❶ 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左传·宣公十七年》)——句义:从前诸侯事奉我们的国君,都像是唯恐落在别人后面一样,〔后来诸侯〕全都说晋国群臣不讲信用,〔于是〕诸侯都有了二心。 ❷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句义:大王您如果任用我,那么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会得到太平。予:我。 岂徒:岂只。 ❸ 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荀子·王制》)——句义:音乐,凡不是正派的就全部废除;颜色,凡不合于过去的文彩规格的全部停止。声:音乐。 文:文彩。 二、强调动作涉及全部受事者。 义即“都”。 ❶ 僖子不对而泣,曰:“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句义:僖子不回答而哭泣,说:“您对臣下们全都不相信吗?” 三、用于判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都是谓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义即“都〔是〕”。 ❶ 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 (《荀子·王霸》)——句义:那些跟国君一起治理国家的人,都是有道义的人士。 ❷ 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 (《荀子·王霸》)——句义:君主所颁布于全国的那些刑法都是符合道义的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