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元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元璋 朱元璋朱元璋 (1328—1398) 即明太祖,明王朝的创建者。字国瑞,濠州钟离 (今安徽凤阳东) 人。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少时曾在凤阳皇觉寺出家。元惠宗至正十二年 (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曾任左副元帅之职。至正十六年 (1356年) 率兵攻下集庆 (今江苏南京),自称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 (1364年) 改称吴王。1368年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同年攻克元之京城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代统治,以后逐步统一了中国。有《明太祖文集》传世。 ☚ 白云深处为天平圭上人赋 雪山寺 ☛ 朱元璋1328—1398明代开国皇帝。字国瑞,原名重八,又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时贫穷,一度入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死后统率郭部。1361年受封为吴国公。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了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和封建法制,下令修律,制定出《大明律》颁行全国。明律既简且严,贯彻了“刑用重典”的方针,并首创对朝廷大臣使用的“廷杖”制度。强调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法不行,无以惩后”。要求各级官吏遵纪守法,令行禁止。对于贪赃官吏严刑处罚。为体现这一思想亲自编订《大诰》,汇集官民过犯的具体案件。晚年思想有所转变,认为“刑用重典”,“法外用刑”是权宜之计,要后嗣不要效法。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濠州 (今安徽凤阳县) 人。少时贫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龙凤七年 (1361) 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朝至正二十八年 (1368),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朝,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在立国之初,有感于元宋中央集权统治削导致“威福下移,驯至于乱”(《元史·刑法志》)的历史教训,提出了 “重典治国” 的指导方针,完全抛弃宋朝“大度宽容”的政策,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及其后颁行的《明大诰》各编,论罪处刑的办法均极严厉,对贪官污吏更是加重惩办。并首创对朝廷大臣使用“廷杖”的制度。为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1386)废丞相,规定六部直接向君主负责,设锦衣卫和东西厂,大兴诏狱,造成官僚中的恐怖气氛。在“重典治世”的前提下,提出“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强调预防犯罪与惩办犯罪相结合。同时要求立法与宣传法制相结合。《明大诰》颁行后,要求“户户有此一本”。起自寒微的朱元璋由于强调君主专制,一些有价值的立法原则如法贵简当和保持法的稳定性等没有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建立者。即明太祖。幼名重大,又名兴祖,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年)十七岁时,濠州旱蝗灾害严重,父母兄相继死去,生活无靠,至皇觉寺为僧,并周游四方,化缘为食三年。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十一年江淮红巾军起。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月人郭子兴等帅众起义,自称元帅,攻占濠州。闰二月,朱元璋至濠州参加了红巾军。初为步卒,后被提升为亲兵九夫长,调至帅府用事。郭子兴见其“度量豁达,有智略”,才能出众,视为心腹,将养女马氏嫁予他。是年底,元军包围濠州,义军在守城中死伤甚多。十三年(1353年)回乡募军,得七百余,被提为镇抚。十四年(1354年)将所率兵七百人交他人统领,自带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至定远,招编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又收编缪大亨在横涧山义兵二万余人,悉加训练,而后南入滁州(今滁县)。此时兵将已达三万。郭子兴率万人亦至滁州。十月,元军围攻六合义军,六合义军遣使至滁州求援。郭子兴因与其首领有隙,不欲出兵。朱元璋说:“六合破,滁不独存,唇齿也,可以小憾而弃大事乎!”遂率军往援。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死,其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为求向外发展,六月引舟渡江,攻克太平(今当涂)城,改太平路为太平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被推为大元帅。后郭天叙、张天祐死,朱元璋独任帅府事,接管郭子兴所部。十六年(1356年)三月亲率大军攻集庆(今南京市),水陆并进,破之,得军民五十余万。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仍奉小明王,用龙凤年号。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自兼总省事。同时派兵攻克镇江、广德,确保应天府的安全。十七年又亲率大军攻克宁国(今宣城),得将士十余万,打开了向浙东发展的通道。二十年,在龙湾,水陆伏兵,袭击了进攻的陈友谅,俘虏二万余人。二十三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经过三十六天的水战,陈友谅战死,朱元璋获全胜。二十四年正月,于应天府即吴王位。二十六年他发布文告,咒骂红巾军为妖,杀害了韩林儿。又派兵二十万讨伐张士诚。次年九月,攻克平江(今吴县),张士诚被俘,江南几归其统辖。同时派兵攻打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降后,又进军福建、广西。同年十月,出师北伐。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建都南京。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攻克汴梁(今开封),闰七月攻克临清、通州(今通县),元顺帝弃大都(今北京市)北逃。八月二日,明军入城,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二年(1369年)派兵平定山西、陕西。三年至二十年(1370—1387年)多次对蒙古用兵,迫使元朝残余势力不断北撤。四年(1371年)又部署南北两路向四川进军,明昇投降。十四年又出兵平定云南。二十年正月派兵二十万北伐纳哈初,纳哈初降。至此,全国基本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朱元璋称帝后,普查人口,丈量土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实行班匠制。同时严惩贪官污吏,制订《大明律》,改变了元代后期恶劣的政治风气。他又废除宰相,加强君权,强化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步入正轨。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创建者。又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属安徽)人。出身贫农,少时出家为僧。元至正12年(1352),投奔红巾军郭子兴部。1368年称帝,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虽然出身卑贱,读书不多,但十分重视封建伦理道德在安邦治国中的作用。他不仅常与饱有才学的大臣讨论经史,命儒臣们修订了各种礼书,而且还征聘四方名儒训导太子和诸王,使知“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明太祖实录》卷三一)。他特别强调君臣之伦要君明臣忠,认为君修德行,能致太平即为国家之祥瑞,而诸王大臣能够明于宗法、谨遵法令即为忠诚于君主。其伦理思想对明初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1328年生,1398年病逝。少年为僧。1352年参加农民起义军。1355年,领兵渡过长江。1356年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接受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积聚力量。1357年,歼灭江南元朝军队。1367年,挥师北征。1368年占大都(今北京市)。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在位31年。 朱元璋 115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人。1368—1398年在位。少时曾为地主放牧。1352年参加郭子兴红巾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1355年统领全军,次年攻克集庆,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废除元代一些苛政,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军力。此后相继消灭各方割据势力。1366年杀害韩林儿。1368年称帝,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统一全国。在位期间,还力改元政之失,诸如加强中央集权,分封诸王,镇压叛逆,打击豪富,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废除宰相制,提高六部地位,禁宦官、内官、外戚干预朝政,集权于一身;制定《大明律》,整肃吏治,又大兴文字狱,设检校与锦衣卫,严刑重罚,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屯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以振兴农桑;清丈土地,建立鱼鳞图册,以防豪猾兼并;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 忽必烈 李善长 ☛ 朱元璋亲自主持《大明律》和《明大诰》的制定工作。1.主张治乱世用重典,“法不行,无以惩后”;2.严禁后妃参政,重于洽吏,整饬官风;执法不避权贵,不论亲疏;3.首创“廷杖”制度和锦衣卫特务机构,法外用刑,并大兴文字狱,肆意株连无辜。晚年提倡礼法结合。参见“历史”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明代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苦,曾为游方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加入郭子兴起义军,1355年郭死后掌兵权,被韩林儿的宋政权任命为左副元帅。次年攻克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府。采纳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迅速壮大实力,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城、方国珍等割据势力。1368年即皇帝位,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定国号明。同年出师北上,攻克元大都,逐步统一全国。在位时,废秦汉以来的丞相制,极力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编撰《大诰》三篇,抑制豪强、整顿吏治。经济上取消元代部分苛政,减轻农民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大规模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行屯田,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大兴文字狱,有滥杀现象。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孤,家贫曾入寺为僧。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为红巾军郭子兴部的重要将领。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战死,率余部转战苏皖,遥尊韩林儿为帝,受封为吴国公, 自成一军,不受节制。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以此为根据地,四向发展。曾接受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积聚力量,暂时避开元军锋芒,静观形势变化。先后消灭了陈友谅、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称吴王。二十六年,派人杀韩林儿。次年,消灭了江苏张士诚的势力,平定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十八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旋令大将徐达率兵进击元军。于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后令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继续进军,扫荡元残余势力和西南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在位期间,厉行中央集权统治,严明刑律,不断打击贵族势力;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恢复经济,养民富国;注意国防建设,改革军制,设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主张对外和平共处,反对贸然对外用兵;实行分封制,晚年呈枝强干弱端倪;屡兴大狱,杀害功臣,造成混乱。在位31年。病逝于应天(今南京)。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元未濠州钟离(出生于今嘉山县洪庙乡附近跃龙岗)人。明王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入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郭子兴红巾军,初为亲兵,以军功屡有升迁。十五年,韩林儿称帝,任左副元帅。十六年,率部大破元军于采石,进取南京,自称吴国公。破陈友谅,张士诚,以徐达北上灭元。二十八年,称帝于南京,时年41岁。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后陆续征战多年,洪武二十年(1387)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粗通文墨,善用兵,有智谋,为巩固其统治,从洪武四年开始以各种借口大肆杀掳功臣。死后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 张龙 吴原庸 ☛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王朝的建立者。幼名重八,后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凤阳)人。少时家境贫苦,幼失父母、兄长,孤无所依,乃投皇觉寺为僧。后游食于皖西、豫东等地。元至正十二年(1352),赴濠州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颇受赏识,收为亲兵,并以养女马氏嫁之。郭子兴死后,韩林儿龙凤政权任命其为左副元帅。不久,渡江取采石,下太平。龙凤二年(1356),攻下集庆城(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江南政权,称吴国公。相继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平定东南。旋即命徐达、常遇春出兵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称帝,建都应天府,国号明。1368—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即位当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平定山陕、西南和东北,基本统一全国。朱元璋称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其统治,并促进社会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洪武三十一年病卒。庙号太祖。葬孝陵(南京紫金山)。 ☚ 贡师泰 朱棣 ☛ 朱元璋1328~1398Zhu YuanzhangTaizu Emperor and also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Works: Collected Works of Taizu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etc.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代建立者。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称吴国公,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废除苛政。他先击败陈友谅,至龙凤十年灭其残部,改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杀韩林儿。次年,俘张士诚,出兵北伐。公元1368年,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灭元。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推行屯田, 减轻对工匠的奴役。制订《大明律》,废除宰相的职务,加强皇权。办学校, 兴科举。还分封诸子为王,对功臣勋戚大量赐田,加速了土地的兼并。 朱元璋见“明太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