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本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本色běn sè

原物,原样。卢子发《金钱花》:轮廓休夸四字书,红窠写出对庭除。时时买得佳人笑,本色金钱却不如。

本色

本色

古代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正色,也称“本色”。

☚ 棒   蓝田 ☛
本色

本色

戏曲评论用语。指一种修辞方法和风格。其特征是曲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或骈俪语词。

☚ 收煞   度曲 ☛
本色

本色

原为生活用语,意谓本来色彩,固有样子。后被引进各门文艺理论并广泛使用。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戏曲本色,是指作为演唱艺术的戏曲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创作的基本要求。各家对此理解各不相同: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在张扬本色的曲论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何良俊、徐渭、沈璟、王骥德等人。何良俊认为曲文“清丽”“简淡”“全不费词”,就是本色;如果语带脂粉或卖弄学问,就离开了本色。徐渭认为本色即不虚伪不雕琢的“正身”,亦即“真性”,可以概括为“宜俗宜真”四字。沈璟所标举的本色以宋元“古剧”为榜样,主张戏曲创作适合演唱要求,力求语言朴俗而且严守音律。王骥德则以为本色不仅指戏曲语言之雅或俗等皮相特征,更是指戏曲在总体精神方面的根本性特征,认为前者只是“一知半解之悟”,后者才是“透彻之悟”。于是他独特地提出,“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才是本色的典范。约而言之,何良俊是以语言清淡为重的本色派;徐渭是以表现真我为宗旨的本色派;沈璟是以标举返古守律为特色的本色派;王骥德则是本色论的灵活的集大成者。一些曲论家论“本色”又常常与论“当行”相结合,并称“本色当行”。一般说来,“本色论”重在探索艺术特色,而“当行论”重在探索适合这种艺术特色的具体写作方法,故而从根本上看,二者原来就紧密相关。

☚ 浓盐赤酱   本色语 ☛
本色

本色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原意为事物的本来颜色、本来面目和原有的特性。文学批评中,“本色”首先用于诗文批评,后来又被广泛用于戏曲、小说批评,形成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本色论”。它的主要涵义包括:一、与华采相对,指朴素质实的诗文风格。语见《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刘勰不满后世文风“采滥忽真”(《情采》),要求以朴素雅正的儒家经典为榜样,“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辨骚》)。这是“本色”一词首次直接使用于文学批评,它与“文质论”中的“质”(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意思相近。后人使用“本色”一词,大都不离刘勰归返本素自然的主张,但又不拘泥于他以儒家经典的雅正文风为“本色”的看法。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称赞韦太守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毛先舒云:“记云:‘白受采。’故知淡者诗之本色。”(《诗辨坻》卷一“总论”)贺贻孙云:“又如斛律金目不知书,及作《敕勒歌》云,……天然豪迈。……以此推之,作诗贵在本色。”“今日学诗者,亦须抛向水中洗濯,露出天然本色,方可言诗人。”(《诗筏》)针对人们以藻饰为难,“本色”为易的看法,有人提出:“大璞不琢”的“本色文字”是更难企及的美境(阙名《静居绪言》)。二、“本色”往往要求直抒性情,实写景物,较少受诗歌对仗、声律、用典等格律规范的严格拘束。明代唐宋派提倡“本色论”,以为文章的“本色”在于“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这才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写诗也贵“本色”,陶渊明“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 其本色高也”(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第二书》)。“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以为上乘文字”(唐顺之《又与洪方洲书》)。说明创作诗歌散文的关键是抒发胸臆,不雕琢,用自然质朴的语言,流露心声,这才是“本色”美。沈德潜指出,诗有以不援引典故而高,以弄逞学问而卑,“假如作田家诗,只宜称情而言,乞灵古人,便乖本色”(《说诗晬语》)。尚鎔乔也推尚“本色极高”之诗,不满以诗“逞博”和“掉书袋”(《三家诗话》)。赵翼《瓯北诗话》卷一○以“白描”和“使典”作对照,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评陶潜《和郭主簿》诗云:“一味本色真味,直书胸臆。”评陶《杂诗》云:“白描情景,……非庸俗摹习所及。”“白描”之意正与“本色”接近,均指据实叙事,即目状景,即心抒情。三、各类文体的风格特性和根据某种文体初创时期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基本风格规范。如早期的词以婉丽、言情为主要特点,后来就逐渐地被看作是词的“本色”。诗与文属两种文学体裁,二者特点互淆则被看成不符“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就诗歌而言,具体的体制也有具体的风格基准,如《竹枝词》,“此体本于巴、濮间男女相悦之词,刘禹锡始取以入咏,诙谐嘲谑,是其本体”(陈仅《竹林答问》)。“本体”即“本色”,所以张笃庆论《竹枝词》:“其词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见《师友诗传录》)四、指诗人作品独特的体貌特征。如:李调元以“清远闲放”为陶渊明诗歌“本色”(《雨村诗话》)卷上),杨际昌评陈维崧诗“大约风华是其本色”(《国朝诗话》卷二),延君寿举李白“欲将辞君挂帆去”的诗句为“太白本色”(《老生常谈》)。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本色”一词,意思相当于指诗人的创作个性,“十子而降,多成一副面目,未免数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凡例》)。在戏曲批评中,“本色”还常指谐众耳,“令老妪解得”(何良俊《曲论》)。其要求的通俗化程度又较诗文为高。

☚ 直致   白描 ☛

本色

自北宋梅圣俞、欧阳修以来,经过苏、黄等,诗越散文化,对自然表现不甚深到。到南宋,就有风人本色的主张。

刘克庄(后村),南宋人。他在《何谦诗序》里说:“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等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讲知识,用典故的),文人之诗也。”他以为诗应是风人之诗。他是一个很重要的批评家。他又在《刘澜诗集序》里说:“诗非本色人不能评。”上面是从作者方面说的,下面就从读者、评者来讲了。他以为惟诗人能评诗,道学家等不能懂得诗之三昧。所谓“本色”就是自然性情。可见他一方面重本色,一方面认为惟诗人能懂诗。


本色,本性,本质的意思|造句|区别和辨析,本色,本性,本质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本色,本性,本质


 【同】 都是名词;都指人或事物本来的性质。
【异】 “本色”原指颜色中的基本色彩,引申后侧重于人或事物的本来面貌或阶级特色;多用于褒义;可用于人或事物,一般不能作定语。[例]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性”着重指人的真实性格、素质;中性词;只用于人和其他动物。[例]江山易改,~难易。“本质”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引申指物品的质地或人的阶级本性;中性词;可用于人或事物,但多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窄;常作定语。[例]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伟大人物的优良的~。
【反义】 本质—现象
  • 上一篇:本钱,资本
  • 下一篇:本性,天性

本色 - 文学批评研究 - 可可诗词网

本色

 自北宋梅圣俞、欧阳修以来,经过苏、黄等,诗越散文化,对自然表现不甚深到。到南宋,就有风人本色的主张。
 刘克庄(后村),南宋人。他在《何谦诗序》里说:“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等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讲知识,用典故的),文人之诗也。”他以为诗应是风人之诗。他是一个很重要的批评家。他又在《刘澜诗集序》里说:“诗非本色人不能评。”上面是从作者方面说的,下面就从读者、评者来讲了。他以为惟诗人能评诗,道学家等不能懂得诗之三昧。所谓“本色”就是自然性情。可见他一方面重本色,一方面认为惟诗人能懂诗。

本色buong44naik23[puoŋnαiɂ]

本领、 本事
⊳汝有~就共伊比(你有本领就跟他比) |伊野有~(他本事高)!

本色1171绍兴酒。吴语。上海。1984年4月23日《新民晚报》:「堂倌老绍兴很快送来一串筒烫热的~。」

本色;本性;本质běnsè běnxìnɡ běnzhì

【同】 都是名词;都指人或事物本来的性质。
【异】 “本色”原指颜色中的基本色彩,引申后侧重于人或事物的本来面貌或阶级特色;多用于褒义;可用于人或事物,一般不能作定语。[例]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性”着重指人的真实性格、素质;中性词;只用于人和其他动物。[例]江山易改,~难易。“本质”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引申指物品的质地或人的阶级本性;中性词;可用于人或事物,但多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窄;常作定语。[例]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伟大人物的优良的~。
【反义】 本质—现象

本色běnsè

本来的面貌或素质
 △ 劳动人民~|军人~。
【同】本性

本色běnsè

〈名〉原来的样子:本色演员|职业选手的本色。


本色běnshǎi

〈名〉原来的颜色:本色儿布。

本色běnsè

【释义】
本来面貌。

【色彩】
中性。

【近义】
原形。

【扩词】
本色不变︱保持本色︱工农本色。

【造句】
 ❍ 他当了总经理以后,~不变,仍然十分艰苦朴素。
 ❍ 我们的干部,地位变了,但仍需保持革命~。

【正音】
“色”不念作shǎi。“本色(shǎi)”是指物品原来具有的颜色。

本色(一)běnsè (二)běnshǎi

(一)běnsè 〈名〉本来的面貌(多指人的好的品质、作风等)。
【用法】用于书面语。例: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后,劳动人民的~没有改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
(二)běnshǎi 〈名〉也说本色儿。物品固有的颜色(多指没有染过颜色的毛皮或织物等)。
【用法】用于口语。例:这些丝织品的~是白色的。|这双皮鞋最好不刷油,保留~儿。

本色

(同)本质 实质

本色běn sè

不加装饰的原来样子: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众位别笑。(四十·928)

本色běnsè

本来面貌;保持原有的面目。多用于褒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山民们具有质朴的本色。
注意 ☞ “本色”在指物品原来的颜色时,属中性词,读为běnshǎi。

本色běn sè

❶旧时面馆业谓炮鱼面。《切口·面馆》:“本色: 炮鱼面也。”
❷旧时酒店谓中档酒。同上书 《杂业·酒店》:“本色: 亦酒之中者。”
❸旧时扬州市井谓无。语见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

本色

本色

曲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而少用典故或骈俪语词的修辞方法和风格特色。本为诗论中的概念,意为本然之色。明代一些戏曲理论家将之引入曲论,但在内容上已有了不少变化。明·徐渭反对传奇创作中那种文仿经义,语用排偶的“时文气”,主张“句句是本色语”。明·凌蒙初也批评了传奇创作中以藻绘为曲,以鄙俚为曲的两种倾向; 他心目中的本色语言,是“不施脂粉”、“出之天然”的“人间一种真情话”(《谭曲杂札》)。
另外,本色也被用来阐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如徐渭即认为生活中有本色与相色之分,本色为正身,相色为替身,戏曲作家应“贱相色,贵本色”(《西厢·序》)。这与汤显祖在《焚香记总评》中强调的“尚本色”用意相近,都要求戏曲艺术反映的生活是天然无雕饰的真实。

☚ 重头   当行 ☛
外貌1

外貌1

貌(样貌;风~;神貌) 表 外形 形状 形容 门面
形状外貌:状貌 貌形
物的形貌:物貌
外表,外貌:外质
事物的外貌:相(天~;月~)
事物呈现的外貌状况:容(军~) 面貌 面目(~全非)
城市的面貌:市容 市面 市景
景物的面貌:容光
本来的面貌:本色 遗容
全部面貌:全貌
到处都是新面貌:触目皆新
物体外表的样子:外观 观目 观望观瞻 瞻视
华美的外观:美观
面目新而有光彩:焕然一新
只是表面好看:表面光
器物外观不好看:其貌不扬
外形发生改变:变样
面貌大改变:改观
(物体的外部形状:外貌)

另见:样子 形状

☚ 外貌1   丑陋1 ☛

行业

行业

行(行当;行档;行次;行事;外~) 业(工~;农~)
各种行业:行行 百业(~兴旺) 诸业 各行各业 五行八作 三十六行 七十二行 九行八以 士农工商
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种人物:三教九流
从事的行业:执业
个人从事的行业:本行 本色
农业:农(农稷;本~) 村业 田畴
旧称农业:本业 本事
原始农业:锄农业
陆地种植业:陆业
某一固定的行业:经业
曾经干过的行业:旧业
原来谋生的行业:旧营生
熟悉的行业:熟间
卑贱的行业:贱业 卖饼
同一行业:同行 同业 行记 齐行 类家
各人从事的行业不同:隔行
行业众多:一百零八行 三百六十行
(工商业中的或职业的类别:行业)

另见:职业 工作 从事 营业 商店 谋生

☚ 行业   工商业 ☛

各种颜色

各种颜色

五色(色迷~)五采 五彩五物
各种颜色交织:
一种颜色:一色(水天~)
一样的颜色:同色
相一致的颜色:合色
浑然一色:沆瀣一色
颜色接近的颜色:邻近色
两种颜色:双色 二色
非正色,两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奸色
非纯正的颜色和淫邪的音乐:紫色蛙声 蝇声紫色 蛙声紫色
三种相近的颜色:靠色
红绿蓝基本色:基色 原色
多种颜色:尨(~衣) 彩色 霞色 杂色虹辉
色彩斑烂:麻霞
中心浓而四周渐淡的一团颜色:晕(~红;~紫)
原来的颜色:本色 本采 元分
灰暗的颜色:泥色
比正色浓或暗的颜色:暗色 晦色
浓重的颜色:酣色
深浓的颜色:重色
不同的颜色:殊色 异色
给人寒冷的沉静感觉的颜色:冷色 寒色
两种颜色互相混合而成的颜色:间色
繁多而纷杂的颜色:杂色 参色
色杂不纯:

☚ 颜色   好的颜色 ☛

本色

❶中国封建法律指人最初的身份或职业。《唐律疏议·名例》:“诸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即对由于犯罪而被除去官位、爵位的人,其贼税和徭役同庶人等。又《唐律疏议·名例》“工乐杂户及妇人犯流决枚”条:“犯徒者,准无兼了例加杖,还依本色”。即将犯徒罪而又习业未成的工乐杂户,太常音声人等官贱民,送还本司、本局或本所配役,从事其原来的职业,而不送到关押一般罪犯的配所中。
❷身份、地位属于同一类的人。《唐六典、司农夺》:“凡官户、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色媲偶”。如果不是本色为婚,依律要受处罚。《唐律疏议·户婚》:“杂户配隶诸司,不与良人同类,止可当色相娶,不合与良人为婚。违律为婚,枚一百”。

本色

中国古代法律指贱民的本来身份。唐代 “贱民”中,官贱有杂户、官户、工乐户、太常音声人等,私贱有部曲、奴婢等,各类贱民名称不同皆各有本色,不得逾越。《唐律疏议·户婚》:“良人养部曲及奴为子孙者,杖一百,各还正之。谓养杂户以下,虽会赦,皆正之,各从本色。”也指原来学习的某专业或技艺,称“本行”。又 《名例》:“工乐及太常音声人,习业已成,能专其事。”“还依本色者,工乐还掌本业。”

本色base levies

中国封建政府赋税中原定征收的实物。如改征别的实物或货币则称“折色”或“改折”、“折输”。明初本色专指米麦,而折色范围较广。《明史·食货志》:“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明代中叶后折纳银两日多,故又称“折银”或“折色银”。清代本色不限于征收米麦,而折色则专指银两。

本色

本色

历代封建政府征收赋税中的实物部分,称为“本色”。田赋的征收,以米麦为主,丝绢为辅,属于本色实物。明代后期有所改变,田赋征收改以银两计算,即“本色”改为“折色”,实物征收改为货币征收,这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额办与杂办   火耗 ☛
本色

本色

历代封建政府征收赋税中的实物部分称“本色”。田赋的征收,一般以米麦为主,丝绢与钱钞为辅。米麦、丝绢部是本色实物。历代王朝实物征收额以明代前期为最高,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直到宣德六年( 1431 )约四十年间,历年米麦征额在3000万石以上。明代后期,田赋改征银两的比重日益增加,即本色改为折色,实物田赋改为货币田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在田赋改征银两的趋势中,漕粮作为封建政府的“天庾正供”, 必须是全征本色米麦。明成化八年( 1472 )规定每年额漕400万石不得改征折色。清代,对所征本色控制更严,非经王朝的批准,地方官不得将漕粮改征折色。除米麦外,清代还征收粟、草和黑豆,以供政府军马和其它需用。

☚ 易知由单   本征 ☛
本色

本色

中国历代封建官府规定的赋税制度中原定征收的实物。如改征其它实物或货币,称为“折色”。明代初期,本色专指米麦,折色范围较广。中叶以后,赋税除漕粮外,折纳银钱的范围逐渐增多。这种折征称为“改折”、“银折”、“折输”、“杂变”或“折色银”等。在清代,本色不限于米麦,而折色则专指银两而言。清末漕粮也改折银两。

☚ 常平仓   租庸调 ☛
本色

本色

又称“本征”。唐末至明清政府税法原定征收的实物。一般指粮食。唐代以前,赋税,尤其是田赋,多征实物。唐中叶行两税法,钱物并征。《唐大诏令集》中有“两税斛斗、钱物”之说。斛斗即两税内的地税,钱物即两税内的户税。宋代田赋沿用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征收以绢为主,解决军衣及官吏衣料的需要,秋税征收以粮谷为主,解决军粮民食问题。宋代实行折变、即改变纳税物品,如本应纳米,却限令折纳绢,绢再折成草,草再折成钱,辗转折变以后,实收税额超出应纳税额甚多。元世祖初平江南时,征收两税,以粟米交纳。至元十九年(1282年),依姚元请求,令江南税粮照宋朝旧例,折输绵绢杂物。二月,又用耿左丞的建议,令输米1/3,余则以钞折纳。明初田赋征收粮食,实行一条鞭法后,规定计亩征银。清代实行摊丁入地之后,并征地丁银和税粮。清代本色不限于米麦。

☚ 两税法   折色 ☛

本色

历代封建王朝征收之实物田赋。明代本色指米麦。洪武三年(1370)九月,诏令于浙西四府秋粮内收布三十万匹;九年诏天下税粮令民可用钞钱绢代输,愿纳粟者听。于是夏税秋粮纳米麦者日本色,其余折纳之物谓之“折色”。明中叶以后, 田赋折纳银两日益增多,称曰“折银”或“折色银”。

本色

禄粟依所定品种食粮支给,不折换。如米、麦折换成钱,即不依本色(《宋会要·职官》57之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