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泥
宋代杂剧主要脚色。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其下讲各脚色的分工,为“末泥色主张”。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记金元院本五种脚色,先为副净、副末,其后是“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至元代,简称为“末”,或“正末”,表演以唱为主。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引丹丘先生曰:“当场男子谓之末。末,指事也;俗谓之末泥。”明汤舜民《笔花集 ·新建构栏教坊求赞》套曲〔二煞〕赞教坊演剧脚色,“末泥色歌喉撒一串珍珠”。又写作“末尼”。元无名氏《蓝采和》杂剧:“你是个上戏台的末尼,和他那风魔先生一般见识。”元夏庭芝《青楼集》记小玉梅,姓刘氏,“后嫁末尼安太平”。又记演员帘前秀,“末尼任国恩之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