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木质部菌属Xyllella一类只寄生植物木质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xylem-limited bacterium,XLB)。 简史 美国的戈汉(A.C.Goheen)和霍普金斯(D.L.Hopkins)于1973年分别从葡萄皮尔氏病的病组织中发现这种细菌,1978年成功地分离并获得此菌的纯培养。此后,陆续从苜蓿矮化病、长春花萎蔫病、桃假果病、柑桔幼树衰退病、榆树叶烧病等10多种病组织内分离到类似的病原细菌。由于这类细菌与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细菌在形态结构等性状上相似,当时被认为属于立克次体细菌或与立克次体菌有关的细菌,多年来都称之为类立克次体菌(Rickettsia-likebactenia,RLB)。随着对这类细菌生物学性状、血清学、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类菌与立克次体菌的主要性状有根本区别,因而在80年代初美国的戴维斯(M.J.Davis)等人提出这是一类新的植物病原细菌,建议在其分类地位确定前,暂用名称为寄生于木质部的难养细菌(XLB或FXLB)。直到1987年美国J.M.威尔(J.M.Well)正式建立木质部菌属,将葡萄皮尔氏菌定名为木质部难养菌(Xyllella fastidiosa),为该属唯一的种。 属的特征 单细胞、短杆状,大小0.2~0.5×1.0~4.0微米,无鞭毛,不能运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内含物与典型的原核生物相同。过氧化氢酶、明胶酶和马尿酸酶阳性,氧化酶、凝固酶、脂酶、淀粉酶、β-半乳糖苷酶和磷酸酶阴性。不抗酸,不产硫化氢和吲哚,不从葡萄糖产酸。具有典型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外层壁常有山脊状或波纹状突起。 木质部难养菌DNA的G+Cmol%为49.5~53.1,基因组大小为1.92~2.24×103kb。形态与它近似的战壕热立克次体的G+Cmol%是38.5,其它立克次体菌甚至更低; 与其它革兰氏阴性的植物病原细菌属亦有不同,在形态营养要求、血清学关系、遗传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DNA的杂交试验和其它植物病原细菌属的同源性都低于5%,由此证明木质部菌属是一类独立的新植物病原细菌。 分类 木质部寄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17种。由于这些病菌分离物的DNA的G+C mol%范围相近,DNA杂交的同源性都在75%以上,且具有相同的血清学关系,因此这些不同菌系应属于同一个种,即木质部难养菌。各菌系的差别只能在亚种或致病变种的水平上进行区分。 木质部菌属各菌系引起的植物病害表现维管束受害的全株性症状。主要有叶片边缘枯焦坏死,叶片脱落,枝条枯死,生长延缓,生活力衰退,结果少而小,植株矮缩或萎蔫,严重时导致全株死亡。一般各菌系的寄主范围都较广,但各菌系在不同寄主上的寄生专化性和致病性强弱有差别,这些差别可作为区别各菌系或致病变种的标准。木质部难养菌寄生在植物木质部的导管内,所以田间传播介体主要在木质部吸食的昆虫。木质部菌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分离培养时培养基需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铁,如血红蛋白或焦磷酸铁等。木质部菌属细菌引起的病害有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缩病、扁桃叶烧病、李叶烧病、桃假果病、长春花萎蔫病、柑桔幼树衰退病、榆树叶烧病、橡树叶烧病、法国梧桐叶烧病、丁香萎蔫病、约翰逊草矮化病、豚草矮化病、苇草萎蔫病、大麻槿皱叶病、桑叶烧病和枫树叶烧病等17种。 分离培养 选用表现症状的叶柄进行分离,根和小枝亦可作为分离材料。将叶、柄、枝、根切成小段,表面消毒,挤压出汁液,直接涂在分离用的培养平板上。培养3~4天后开始出现少量很小的菌落。细菌一般生长较缓慢,大部分菌落需要2~3个星期后才形成。菌落很小,直径约为0.5~1.0毫米。生长适温28~30℃,15℃和35℃下的生长均受到抑制。 检测和诊断 病菌形态,大小、结构、寄生部位培养性状和病害症状、传播介体,传病特点等都能用来进行病害的诊断。生物学试验很花费时间,超薄切片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方法又较复杂,且需特殊设备。近年来发展一些快速的检测诊断技术,常用的有真空抽滤病组织汁液,离心浓缩,染色后直接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此外,用琼脂双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的血清学方法也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对无症状寄主和介体昆虫的检测和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