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芙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芙蓉刘兼
木芙蓉是一种淡雅素美的花,刘兼对它格外喜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起笔就很有特色,首先描绘的是动态的木芙蓉,“素灵失律诈风流”,素灵指木芙蓉,“失律”本指行军不守纪律,这里是形容木芙蓉不同凡响,百花盛开的时间为春天,而木芙蓉则盛开在深秋,所以说它是把花草的芳香偷到了半年以后。“强把芳菲半载偷”这一句巧妙地点明了木芙蓉花开的时间是在百花凋零之后的秋天,也赞美了木芙蓉的花香,这两句把木芙蓉描绘得俊俏瑰丽,活泼顽强,富有生机。 “是叶葳蕤霜照夜”,是对木芙蓉叶的赞美。“葳蕤”在这里有茂盛而纷披之意。这一句写出了木芙蓉在深秋夜里,凌霜独立,英姿勃发,充满活力。“此花烂漫火烧秋”,赞美了花的火红色彩,俊美的花姿。这一句与首句的“素灵”并不矛盾,因为木芙蓉初开时为白色或粉红色,色彩淡雅,因此称“素灵”,而到了傍晚,花朵变为紫红,象火在燃烧。这句与第一句相呼应,一方面写出了作者观花时间上的推移,也表现了作者观花之细,爱花之深,以至流连忘返。这两句是对木芙蓉的正面描绘。赞美了它枝叶的旺盛,花朵的繁茂,作者的喜爱之情也融于其中。 “谢莲色淡争堪种”是化用了鲍照对谢灵运的评价,谢诗“如初发芙蓉”,但在这里不是说谢诗,而是形容莲花不事铅华,色彩清逸,与木芙蓉有相似之处,但莲花虽美,却不能在深秋季节栽种,因为它不能经霜而开,“陶菊香浓亦合羞”,指的是陶渊明喜爱菊花,他的园中多种菊,那些菊花生长茂盛、香气浓重,虽然也可在秋季开花,但在木芙蓉面前,也要感到自愧不如,这两句用莲花、菊花作比较,烘托了木芙蓉的可爱,作者用“谢莲色淡”、“陶菊香浓”极力赞扬了莲菊,又用“争堪种”、“亦合羞”来贬莲菊而赞木芙蓉,这样的起落转折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是对木芙蓉的品格和劲节的赞美,“谁道金风能肃物,因何厚薄不相伴,”作者用反问的方式结尾,含蓄深刻,颇具韵味,金色的秋天可以肃杀万物,风吹霜打可使百花凋零,草木枯萎,但木芙蓉恰在此时次第开放。严霜没能压垮它,它以自己的芳姿秀色使萧索的秋天焕发了春天的气息,这并不是秋风对它厚爱,而是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两句虽非直接赞美之辞,不过却更进一步表现出木芙蓉之美丽与顽强。 作者反复渲染了木芙蓉的美,层层深入,将它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首咏物诗有了一定深度,并向我们展示了作者自己的心灵,作者赞美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正是自己的写照。 木芙蓉王安石
在古典诗文里,写莲花的居多,而王安石写的这首《木芙蓉》,却透露着清新隽秀的灵气。 诗人采用朦胧写法,使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拉开距离,犹似远距离扫瞄,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你看,池边众多芙蓉花,在秋露滋养下,拭上一层淡淡的胭脂。诗中没有写木芙蓉的枝叶,也不点染芙蓉花的艳态,仿佛是雾里看花,一片迷蒙绰约,给人们一种模糊的美感。同时又为牵出绮丽的想象,创造出合理的氛围。 本来,宋代人用“芙蓉花”称颂过杨贵妃,把美人比作花儿,或把花儿喻成美人,这在古今诗文里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王安石的喻法却颇为新巧,在他笔下的“美人”,不是盛妆艳抹的贵妇,而是“色未浓”的处子。少女的纯净、贞洁、质嫩,更能唤起人们加倍的怜爱。诗人把对芙蓉花的美和对芙蓉花的爱,都凝结在他自己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上,而使它作为焦点,让自己的感情冲动得以集中显现。当读者看到“恰似美人初醉著”一句时,不禁要问:这里是花醉耶,还是看花人醉耶?其实是看花人醉了。人醉看花花也醉。它的妙处,不仅照应了芙蓉花腋生俯垂的外部性征,而且用赏花人陶醉的对象化笔法,加浓了诗的感情色彩,创造出芙蓉花、美人和观赏者统一的美之意境,并给读者提供类似欣赏乔治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睡着的维纳斯》那样的感官享受。诗的作者进而又把花下池塘的清水,比作硕大的梳妆镜,以“强抬”、“妆慵(yong,懒)”,活画出微醉佳人疏懒娇弱之神态。人们可以驰骋想象,随意呼出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人与之相较:是浣溪水边的西施? 且华清池里的贵妃?是对鉴理鬓的貂蝉?还是井畔顾怜的昭君?这是美的赛会,这是感情角搏。诗人通过对芙蓉花的赞美,抒发着自己向往花娇水清、美好升平的情感。诗的幽远意境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仅仅四句短诗,在结构上形成了无形而紧扣着的连环,不可拆卸。每一句的凿出,都为后一句做好铺垫。由“燕脂”引出“美人”,因“初醉”而“强抬”“妆慵”,“青镜”又与“水边”呈现照应。真是妙哉! 王安石这首《木芙蓉》,虽然比不上他的《元日》有名,却也能展示他的诗歌的艺术风格。这位以变法著称于中国历史的北宋改革家,并大胆提出过“先王不足法,祖宗不足恤,人言不足畏”的变革口号,依靠神宗皇帝实施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推行民富国强的国策,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对抗,曾两次罢相还乡。这首小诗便是他的赋闲作品。人们看不出,如此婉约清丽的诗情,竟出自被时人称为“拗相公”的强者之手。 改革家虽然是强者,但也应该是最能理解美、品味美的有情人。诚然,《木芙蓉》呈献给人们的美,与今日的改革没有多大的联系,然而它可以是一面多棱镜,从折光之中,看到作为社会多面体的人的另一个侧面,即爱美与多情的心灵。 木芙蓉韩愈
韩愈的古体诗多佳作,律诗数量并不多。这首咏木芙蓉的五律虽不能称作韩愈律诗中的上品,但也写得清新活泼。 诗的前半在与水上芙蓉的比较中写木芙蓉的可爱。首联叙写木芙蓉的开花季节与颜色。木芙蓉是丛生的木本植物,八月始开花,有红色、白色、黄色等品种。鲜艳如荷花(荷花又名芙蓉、莲花),故又名木莲。因花耐寒,故又名拒霜(见《本草纲目》)。“新开寒露丛”一句艺术地概括了木芙蓉有别于芙蓉的自然属性。“水间”指代芙蓉。“远”既指程度,又指芙蓉开放的夏季与木芙蓉开放的秋季时间距离远。着眼于“比”字,形象地描绘了木芙蓉独秀于秋季的物质存在。 颔联承首联,仍与水上芙蓉进行比较:出句比花色,对句比花名。从句式上看,出句以反诘表肯定,对句为肯定句。而出句与对句互文见义:木芙蓉并不是嫉妒荷花才在颜色上与之争艳,在花名上与之攀齐,不过偶然与之相同罢了。“嘉名”,美名。“自”是各自的意思。木芙蓉与芙蓉各自有嘉名、各自有艳色,才直逼出个“偶”字来,偶然相同。仍在突出木芙蓉独立的物质存在,而手法上则是议论。 诗的后半通过采花和观花写木芙蓉的可爱。颈联写爱花之情不禁而采花。“官渡”是官家在江边设的渡口,“古祠”是古老的祠堂,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点:在江水畔古祠侧。“搴”是摘取。到江中采芙蓉的季节已过去,故曰“晚”。树上的木芙蓉正盛开可供摘取,而除木芙蓉外既无芙蓉又无它花,故曰“空”。“空”是唯一存在的意思,与“晚”相对,有对比和衬托意义:一面是茎叶枯朽,荷老成莲的江上雕零景象,一面是枝条茂盛,丛花似火的岸上繁荣景象。对比之下突出了木芙蓉秀绝一时的特点。若将“空”字理解为空旷、空寂,便索然无味了。此联用词出自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意思是:薜荔花生在树上,却到水中去采取;芙蓉花生在水中,却到树上摘取。用来比喻找错了处所便无所得。韩愈反用其意:此时到江上采芙蓉才是找错了地方,请到树上采木芙蓉吧。摘花是爱花的表现,此联既写出了诗人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又反用屈原意,而以芙蓉雕落不存衬托出木芙蓉的时令观赏价值,一笔两得,诗便活泼了几分。 将采摘的花带回,很快就要枯萎,要使赏花欲望不断得到满足,只能常来实地。但愿老天照应,不要刮风,不要让木芙蓉过早地随风飘落。“得”字表示客观允许,因而拉进了客观的主宰者即“令”的主动者——天,为表达主观爱花惜花的感情服务。如此处理,使尾联也带了几分活泼。 赞美木芙蓉的感情通过将木芙蓉与芙蓉相比较而表达出来,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加上修辞技巧,使诗充满清新活泼的气氛,富于艺术感染力。木芙蓉的身价在读者心目中或许因此而有所提高吧? 木芙蓉朱熹
芙蓉以它“造化难为工”的绰约风姿,不知使多少诗人为之呕心沥血;而它的凌霜不凋的品质,又不知赢得多少诗人的激赏! 朱熹的这首绝句,就是赞颂它不畏严霜轻寒的品格的众多篇什中,有着自己的艺术个性的一篇。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这明白而晓畅、对仗既工又稳的两句诗,可谓是别具风韵的秋日芙蓉图。这里有红花,有绿树,有晓露,有秋风。“晓露浓”,点明了时间是清晨;秋风“冷”而不言其“凉”,暗示了时令是深秋。寥寥十字涵蕴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试想,带着浓重的新露的红花与秋风中摇曳多姿的绿树相映带,又是多么富于令人销魂的诗意!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这里,“共喜”的前提是“回春”。深秋时节,长空雁叫,西风凄紧,一派肃杀景象。然而,居然有红花绿树尽收眼底,莫不是已然大地春回?仔细观赏,却又不是,晶莹的露珠在闪耀,冷冷的秋风侵人肌骨。着一“巧”字,既写了观赏者的错觉,又显现了芙蓉的盎然的生机,更平添了一段机趣。这一“巧”字,一石三鸟,确乎是“巧”。“不妨闲弄影”,既是诗人的想象,又暗寓了芙蓉的情态。此句承上句“巧回春”而来。既然春回大地,“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语),自然是情理中事。这“不妨”二字,又进一步写出了芙蓉拒霜的品质。“闲弄影”,恰是它置露霜重、秋风冷于不顾的品格的真实写照,而且它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首小诗在艺术构思上,颇耐人寻味。诗人在赞颂芙蓉花拒霜抗寒的品质时,别具匠心地将互相矛盾的典型事物缀合在一起,让读者在矛盾的运动中自求结论。“红芳”与“晓露浓”本是不相容的,“绿树”与“秋风冷”也相抵牾,可是诗人偏偏将这如同水火的事物并列,这绝非偶然。“晓露浓”的季节竟然有“红芳”,“秋风冷”的时候居然有绿树,那么,它们的不畏霜寒风冷的品格则不言而喻了。这种手法,在传统的诗歌创作中,即所谓“反衬”,与老杜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艺术表现上,是同一手法。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不见高山,不显平地”者是也。 另外,就这首小诗的艺术构思来说,也体现了诗人审美情趣的积极的一面。群芳斗艳,诗人独选芙蓉入题;而状写芙蓉又从凌霜不谢入手,想来未必是“事出无因”。居约在《从社会学观点看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只是物质形态化的审美意识,反过来说,审美意识外化为物质形态就会成为艺术品。这首小诗的积极向上的情调,难道不是诗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的物质形态化么?这样的咏物之作,能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鼓舞,受到激励。惟其如此,它才能不为时间、空间所囿,流传至今。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灌木 > 木芙蓉 木芙蓉 mùfúróng 亦稱“地芙蓉”、“木蓮”、“華木”。木名。以其花艷如芙蓉,故稱。錦葵科。落葉灌木。葉掌狀,三至五裂。花白色或淡紅色。果扁球形,果瓣五枚。種子多數,腎形。樹供觀賞。花、葉入藥。原產我國,除東北、西北外,各地均有分佈。唐·韓愈《木芙蓉》詩:“艷色寧相妬,嘉名偶自同。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木芙蓉》〔釋名〕:“地芙蓉、木蓮、華木。”時珍曰:“木芙蓉處處有之,插條即生,小木也。其幹叢生如荆,高者丈許。其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類牡丹、芍藥。”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木芙蓉花 > 木芙蓉 木芙蓉 mùfúróng “木芙蓉花”之省稱。 木芙蓉2【同义】总目录 醉客拒霜木芙蓉绮帐木莲木蕖断肠草 木芙蓉1【同义】总目录 木芙蓉杹 木芙蓉 不畏霜露,清姿雅质。又称“芙蓉花”、“拒霜花”、“霜降花”、“七星花”、“地芙蓉”、“水芙蓉”、“华木”、“木莲”、“木芙蓉花”、“醉酒芙蓉”、“大叶芙蓉”等。寓意清纯可爱,凌寒,纯洁,贞操。 字数:99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马蹄莲 无花果 ☛ 观赏花名 观赏花名牡丹:花王(百花王) 国花 国色(国色天香) 国艳 姚魏 洛花 洛阳(洛阳花) 茜金 鼠姑 雄红鹿韭 贵客 赏客 木芍药 富贵花 百两金 醒酒花 大北胜御衣黄 天下真花 伊洛传芳 ☚ 好花 荷花 ☛ 木芙蓉cottonrose hibiscusHibiscus mutabilis L.,又称芙蓉花。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2n=92.100。原产中国南部,现各地栽培,湖南、四川尤多。树冠球形。枝密被灰色星状毛。叶大,卵圆状心形,常3~7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单生于枝端叶腋,或红或白,深浅不一。蒴果扁球形。喜光而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弱,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湿,对SO2抗性较强。扦插繁殖,供观赏。茎、皮可作纺织品原料。花、叶、根入药。 木芙蓉锦葵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芙蓉花、山芙蓉。株高可达5m。小枝密被星状毛。叶卵圆状心形,宽10~15(22)cm,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具疏圆锯齿。叶柄长5~20cm。花单生,单瓣或重瓣。花梗长5~8cm。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为深红色,径约8cm。果扁圆形,径2.5cm。花期8~11月。花色艳丽,为著名观赏树种。茎皮纤维柔韧,供纺织、造纸。叶、花、根药用,有清热、消肿、止血功效。 木芙蓉mù fū róng《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木芙蓉(11)。药名。参见“木芙蓉花”、“木芙蓉叶”条。 木芙蓉cottonro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