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木兰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木兰诗

木兰诗

乐府篇名。北朝无名氏作。最早著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长达三百余字。写木兰代父从军,屡建功勋,胜利归来故事。通过木兰英雄形象,反映出我国古代妇女的刚毅性格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强烈渴望。情节处理得当,繁简各宜;形象鲜明生动,光彩照人;语言朴素自然,间杂律句;句式或整或散,长短错综;譬喻新奇优美,并运用设问、排偶、复叠等多种手法,朗朗上口,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双璧”。木兰从军故事流传很广,对后代文学影响甚大。

☚ 拟咏怀   敕勒歌 ☛
木兰诗

木兰诗

汉族民间叙事诗。流传相当广泛。这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约产生于北魏,虽然经过文人加工,但仍保持了民歌特色。主要写木兰在国家危急时女扮男装,替年迈的父亲从军打仗的故事。她跃马横刀冲杀在战场上,立下了无数战功,她的足迹踏遍黄河流域。战争胜利后,木兰拒绝接受高官厚禄,回到了家乡,重现女儿风采,仍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关于木兰的姓氏和家乡后世说法不一,其实,木兰是艺术创造,未必确有其人。长诗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的故事,有力地说明了妇女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斗争矛头指向将妇女禁锢在家中的封建制度,冲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观念。

☚ 天府侗迁徙歌   木脑斋瓦 ☛
木兰诗

木兰诗

北朝乐府民歌篇名,古代长篇叙事诗杰作。《古今乐录》已著录此诗,后《乐府诗集》卷二五收录,属《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唐人韦元甫有拟作。该诗产生的时代,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汉魏、南北朝、隋唐三种观点,现今学者大多认为它是北朝民歌,大约产生于北魏。虽曾经过后来文人润色,但仍保持着民间创作的鲜明特色。此诗叙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勤劳、热爱国家、鄙视功名的女英雄形象,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并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提出大胆挑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木兰的动人形象至今仍活跃在舞台银幕上。全诗剪裁精巧,繁简得当,叙写生动活泼,语言朴素流畅,句式灵动多变,既具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喜剧色彩,又“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卷一三),富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气息,拟问作答、铺叙夸张、排比复叠等多样手法的运用,使该诗的民歌特点十分显著。明人胡应麟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诗薮》内编卷一)它和《孔雀东南飞》共同体现出我国古代长篇叙事民歌的最高成就。后来杜甫《草堂》一诗后半叙写喜迁草堂情景,明显受到该诗描写家人迎接木兰归来所用铺排手法之影响。

☚ 陇头歌辞   凉州词 ☛
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願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篇杰作的主人公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千古以来脍炙人口。诗的最妙处便在于立足女性本位,对战争厮杀一笔带过,“却把她应募出征和请愿还乡的时候,种种儿女子情态,描写得逼真。这不但行文布局,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应该如此,而且不如此不足以显出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勇武,毕竟是一个女性。”

☚ 敕勒歌   行行重行行 ☛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2〕,木兰当户织〔3〕。不闻机杼声〔4〕,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5〕,可汗大点兵〔6〕,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7〕,从此替爷征〔8〕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9〕,南市买辔头〔10〕,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3〕
 万里赴戎机〔14〕,关山度若飞〔15〕。朔气传金柝〔16〕,寒光照铁衣〔1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18〕,天子坐明堂〔19〕。策勋十二转〔20〕,赏赐百千强〔21〕。可汗问所欲〔22〕,“木兰不用尚书郎〔23〕,愿借明驼千里足〔24〕,送儿还故乡〔25〕。”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26〕。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27〕。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2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29〕,对镜帖花黄〔30〕。出门看火伴〔31〕,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32〕,雌兔眼迷离〔33〕双兔傍地走〔34〕,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在中国诗史上,与《焦仲卿妻》并称民歌中的“双璧”。《木兰诗》原本民间创作,在后来的长期流传过程中曾经不断加工。诗的内容是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据近人考证,木兰故事和此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后期。木兰其人是民间传说人物,或民间有其原型,但在此诗中,她已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北朝民歌在《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存有六十余首,另外《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收有若干。这些民歌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的反映当时连年不断的战争,有的反映边塞民族生活及草原牧歌,有的反映阶级矛盾和民生疾苦,有的是坦露直率的情歌。北朝民歌风格刚健豪放,语言质朴,感情直露。形式上除五绝体外,还有七绝体、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唧唧:叹息声。
 〔3〕当户:对着门。
 〔4〕机杼(zhu):织布机上的梭子。
 〔5〕军帖:征兵文书。
 〔6〕可汗(kehan):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国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7〕市:买。西魏府兵制规定,从军者要自备武器、战马、服装。
 〔8〕征:出征。
 〔9〕鞯(jian):马鞍下的垫子。
 〔10〕辔头:马笼头。
 〔11〕溅溅:急水流动声。
 〔12〕黑山:今北京昌平境内的天寿山。一说为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的杀虎山。黑山,一作“黑水”。
 〔13〕燕山:即今燕山山脉。一说为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啾啾:马叫声。
 〔14〕戎机:战事。
 〔15〕关山:边关山隘。度:越过。
 〔16〕朔气:北方寒气。金柝(tuo):又称刁斗,铜制,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
 〔17〕寒光:寒冷的月光。铁衣:铁甲战袍。
 〔18〕天子:即上文的“可汗”。
 〔19〕明堂:古时天子祭祀、朝会、教学、选士的地方。
 〔20〕策勋:记功。转:勋位分若干等,每升一等叫一转。十二转,是说因功勋卓著,屡次升迁。
 〔21〕强:多、余。
 〔22〕欲:要求、愿望。
 〔23〕用:做。尚书郎:尚书省官员。西汉末年以后,尚书省内各部官员通称尚书郎。
 〔24〕明驼:一种走得很快的骆驼。“明”,一本作“驰”。
 〔25〕儿:木兰自称。
 〔26〕郭:外城。扶将:扶持。
 〔27〕红妆:妙龄女子的妆饰。
 〔28〕霍霍:磨刀声。
 〔29〕云鬓:乌黑柔美如云的头发。
 〔30〕帖:同“贴”。花黄:当时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饰。北魏时禁止民间妇女施粉黛,只许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等图案贴在脸上,或在额上点以黄色。
 〔31〕火伴:即伙伴。
 〔32〕扑朔:扑腾、跳跃。
 〔33〕迷离:两眼眯缝的样子。
 〔34〕傍:并排。
 本篇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通过叙事、抒情、写景、对话、议论,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活动,成功地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在艺术处理上,全诗剪裁精当,叙述跳跃,语言朴素自然,多用民歌传统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等修辞手段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显示了民歌生动活泼的韵致。诗本身经过文人加工,其中还有格律严谨、对仗精工的句子,但仍不失杰出民歌的风味。《木兰诗》对唐代歌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历代诗词精品之《木兰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北朝乐府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本篇属《梁鼓角横吹曲》,叙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最早著录于陈智匠《古今乐录》。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当然属于北歌。黑山即杀虎山,燕(然)山即今杭爱山,均在内蒙境内。寺中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长期的或大规模的战争,造成男性锐减,兵员不足,遂有女子从军之事,是此诗选材之典型。
 诗的结尾点题,尤富戏剧性:“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而不知其为女郎,实在太戏剧性,然战争年代容有其事。使人联想到写几位姑娘为国捐躯的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华斯珂夫准尉的那番妙语:“现在没有什么妇女不妇女的!就是没有!现在只有战士,还有指挥员,懂吗?现在是战争,只要战争一天不结束,咱们就都是中性。”在《木兰诗》结句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是战争制造中性的意思,其妙不仅在于慧黠。
 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女人从来和男人一样作贡献,诚如豫剧《花木兰》所唱“女子哪一点不如男?”本诗塑造一位女扮男装,和男子一起驰骋疆场的女英雄,就在思想上突破了“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话虽如此,究竟男女有别,深层的心理不象外表那样容易伪装。木兰不止是英雄,而且是个人,是个女人。她尽可雄服乘马,但她的心毕竟是女儿心,诚如杜牧所咏:“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题木兰庙》)。《木兰诗》之妙,就在于作者立足主人公女性本位,维妙维肖地写出了一段不平凡的生活。
 开篇直入情节,木兰正当妙龄,所以诗人写罢不闻机杼,唯闻叹息,赓即打趣道:“木兰子,你在想哪个?”然后代木兰答道:“我没有想哪个。——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现在都什么时候?哪有那个心思啊。”
 诗写筹备,以东、西、南、北为辞,是一种叙事的程序,并非马鞍鞭辔非分四处买不可,这样写只是表现了当时征人要自备鞍马,事实上是十分忙碌的,读者读着仿佛也跟着跑来跑去,忙得不亦乐乎。为什么要自备鞍马呢?此事与府兵制有关,府兵制渊源于鲜卑部族旧制,建立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士兵为职业军人,当另立户籍,征发时自备武器。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节于征途情事详写,后文战争情事反而略写,不仅在行文布局上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应该如此;而且不如此不足以显示作品的主人公虽然勇武,毕竟是一个女性,故绝不似《易水歌》之酷。
 本诗描写一个北方勇武女性,在笨拙的作手做起来,一定要描写她如何奋勇,如何作战,如何冲锋陷阵,如何杀敌立功,铺叙个不了。可是诗于从军事实,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虚写一番,著墨无多,与前写应募出征、后写请愿还乡种种儿女子情态,描写逼真,适成对照。有道是“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当兵打仗,天生是男人的事;功成受赏,自然是男人的追求。而木兰替父从军,盖事出不得已也。一旦功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热闹是热闹,无奈木兰心不在焉也。
 写木兰衣锦还乡,一气铺陈排比三层六句,其中极有分辨,可以玩味——十年过去,所幸双亲尚在,只是年纪更老,故彼此相扶出城来迎——木兰代父从军,可谓忠孝两全!阿姊着妆以迎,不仅意味姊妹喜得重逢,而且表现出这位不同寻俗的妹子,是怎样受到姐姐的敬重和感激。喜庆之日必杀猪宰羊,是中国家庭传统礼俗,小弟已能胜任此事矣,故磨刀霍霍向猪羊。数语间一片欢乐祥和,而又长幼有序,此中深具传统礼俗之美。
 对于木兰来说,最大的愿望,用样板戏小常宝唱词来说:“盼只盼,早日还我女儿妆!”后面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四排句、两偶句,大写特写木兰入十二年未入之闺阁,坐十二年未坐之绣床,着十二年未着之红妆,理十二年未理之云鬓,贴十二年未贴之花黄(诗中“十”和“十二”等数目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等,例皆虚数),这意味着木兰得来不易的女性之复归,亦即人性之复归也,故宜重笔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女扮男装而又长期不为人觉察,这样的女子恐怕内分泌失调,不免男性化,得称女强人,然而木兰在千古读者心目中和戏剧舞台上,却永是一个富于魅力的女性,绝不类于母大虫母夜叉,不能不说是因为诗人尊重女性本位,在艺术处理上十分成功的缘故。这种情况只见于北朝民歌,极可珍视。

古代名诗《木兰诗》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题解
 《木兰诗》歌唱的是木兰女扮女装、替父从征的传奇故事。这首诗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而且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丰碑。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读
 这首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讲述了木兰从军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刻画了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她热爱祖国,关怀亲人,勇敢善战,品质纯洁,不贪图荣华富贵,身上闪耀着照人的光彩。对于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也是个有力的冲击,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诗歌富于浪漫主义手法,而又与现实主义结合,所以具有真实可信之感,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北朝时期战事连绵,边患频繁,因此尚武之风日盛,妇女也不例外,精于骑射者大有人在,因而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而木兰又是人民理想中女性的化身,她身上寄托着人们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愿望。因此木兰的勤劳孝顺,勇敢报国,不慕荣华的形象,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
 这首诗叙事结构完整,繁简得当。全诗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全过程,情节紧凑而完整,但作者又经过精心剪裁。该繁处不惜浓墨重彩,下笔千言,而简略处则极为简短,惜墨如金。如征前准备,征途思亲,天子赐赏,家人团聚等内容,作者以浓重的笔墨铺开来写。而十年征战,行军之苦却只用寥寥六句就结束了。这繁简的剪裁是根据“木兰不慕荣华的高洁品质”而定的,所以情节紧凑,富有生活气息。
 《本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的天然特长,多种修辞方法像排比、夸张等的大量运用以及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效果非常明显。另外《木兰诗》独其一种中国气派的喜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传统道德的集中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木兰诗》

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关于此诗的写作时代,历来说法不一。《古文苑》题为“唐人木兰诗”。《文苑英华》以为唐韦元甫作。宋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说:“《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盖世传《木兰诗》为曹子建作,似矣。然其中云‘可汗问所欲’,汉魏时夷狄未有‘可汗’之名,不知果谁之词也。”郭茂倩《乐府诗集》称此诗为古辞,并在“梁鼓角横吹曲”题解中引《古今乐录》之后说:“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又在此诗题解中引《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说:《木兰诗》,“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严羽《沧浪诗话》说:“《木兰歌》最古,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也。”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二说:“《木兰》不必用‘可汗’为疑,‘朔气’‘寒光’致贬,要其本色,自是梁陈及唐人手段。”清吴旦生《历代诗话》说:“余观其叙事布辞,苍括近古,决非唐人所及。”沈德潜《古诗源》说:“断以梁人作为允。”张玉榖《古诗赏析》说:“诗中用‘可汗’字,木兰当是北朝人,而诗则南朝人所作也。”今人对此诗的论断,亦各不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作于北朝,一说作于唐代。主北朝说者认为:(1)此诗初载于陈僧智匠的《古今乐录》,而此书成于陈光大二年(568);(2)其创作素材取自北朝民歌,如《折杨柳枝歌》:“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3)木兰是北朝流行的名字,如韩擒虎的父亲韩雄,小名就叫韩木兰;(4)北朝诸帝有时也称可汗,不独自唐太宗称天可汗始。主唐代说者认为:(1)隋承周制,有勋官十一等。唐制勋官“凡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十一转为柱国”(《唐六典》卷二),“策勋十二转”似述唐代制度;(2)对于征兵的描写反映了府兵制度的存在,与唐初府兵制度相吻合;(3)隋以前仿《周礼》行六官,既无尚书台,更无尚书郎。至隋废周官,始有尚书郎;(4)“万里赴戎机”以下四句,似唐人诗格。现在一般认为,此诗当为北朝民歌,后来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加工润饰。诗中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她保家卫国的热情,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不慕功名富贵的高尚品格。它不仅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而且也有力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从艺术表现方面来说,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人物的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出了民歌的本色。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木兰诗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题 解】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大致产生在北魏后期。当时北方战争频繁,好勇尚武,此诗反映的正是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

诗歌描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杀敌、荣归故里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也深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木兰诗》在艺术上相当成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全诗采用了顺叙的手法,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出征前的情景,第二部分写的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写的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将情节处理得详略得当。其中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很简要,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作者感兴趣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件本身以及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的详略安排正是围绕这一用意而展开的。

诗歌的人物个性鲜明。木兰是个勤劳的女子,开篇的劳动情景已有体现;木兰是个忠孝两全的女子,国难当头她能勇挑国与家庭的两副重担;木兰是个机智英勇的女子,多年征战她不逊须眉;木兰是个不慕功名富贵的女子,她功成身退,选择了与家人团聚,重过普通的劳动生活。除此以外,作者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远离父母外出打仗的女子,赴战场途中,他选取了黄河边和黑山头这两处描写了主人公思乡怀亲,这十分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集勤劳、善良、忠义、勇敢、坚毅、机智、朴实、高洁于一身的光辉妇女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倾注了劳动人民对其的无限深情。

本诗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流利畅达的特点。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 “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拟声词生活气息很浓;“十二”、“百千”等夸张的数字和 “阿爷”、“阿姊”、“可汗”等独特称谓都富有民族特点。为了突出木兰战前准备的紧张繁忙,诗歌用了“东”、“西”、“南”、“北”一连串的排比句;为了将木兰与亲人隔绝的感情和生活骤变的场面渲染得淋漓尽致,诗歌用了 “旦……,暮……,不闻……,但闻……”的长短句反复咏叹;为了渲染木兰归来举家欢庆的热闹气氛,诗歌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全诗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诗歌结尾还用别具一格的比喻,生动而富有调侃味道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木兰诗》共62句,叙述了一个内容丰富、首尾圆合的喜剧故事。它既是北方民歌的杰作,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民歌《木兰诗》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斧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泱泱大国里,古往今来,木兰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且不说白居易的“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的赞誉,也不说杜牧的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的颂扬,就是今天,无论在戏剧舞台上,还是在民间传说里,我们依然能看到木兰跃马挥鞭的英武雄姿,仿佛听到她的战马飞奔的铁蹄之声。她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她是永远值得人们赞美的典型形象。我们无法得知木兰是确指生活中的哪一个具体人,尽管研究者对此人进行了种种考证,但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木兰的形象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巾帼英雄形象的化身。如今,我们只能依据 《木兰诗》,来探讨对木兰形象的塑造。
 此诗最早录于陈智匠所辑 《古今乐录》,在 《乐府诗集》属 《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被历代读者赞誉的优秀民歌。诗中叙写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坚强勇敢的性格与鄙视高官厚禄,热爱家乡的品德,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许多美好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此诗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虽然难以确定下来,但大致说来是北魏反对外族入侵的长期战争期间。根据史料记载,北魏统一北中国以前,曾与入侵的外族发生过多次战争。这样,北魏人民应召出征,自然就有反抗外来民族入侵,保卫乡土的重要意义了。
 这首诗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既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外貌刻画与对话描写,也不像《陌上桑》那样,对罗敷的形象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而只是按照木兰从军的先后行动、表现,进行客观地描写,然而却将一个跨马从军、舍生忘死、不爱荣华富贵的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两句很自然地交代出木兰的身份。她不是一位娇贵妖娆的女子,而是一个对机杼织布的劳动者。就是这么一位成天“当户织”的普通女子,却能在外族入侵、“军书”颁布之时,面对父亲年迈无大儿、自己无长兄的情况下,毅然地担起替父从军的重任。木兰起初虽有叹息,但却是她正常的内心反映。她叹息的原因就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军,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男子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自家没有合适的应征之人,自己又是个女子,这可怎么办呢?为此,她苦苦地思索,长声地叹息,叹息之声甚至压倒了 “机杼声”,最后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决心下定之后,木兰便开始了紧张的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从东市买到西市,从南市买到北市,这既表现了征人在出征之前自备行装、鞍马的忙碌,也是在渲染一种气氛,从而突现出这场战争的重要及木兰对这次出征的重视,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木兰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子,这也为后来木兰在战场上屡建功勋作了很好的铺垫。一切准备就绪,出征队伍出发。木兰告别了朝夕生活在一起的爷娘,跋山涉水,奔赴战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既表现了木兰对父母的怀念之情,也极形象地描写出征途的艰辛及环境的凄凉。木兰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家门,成日只是“当户织”的女子,如今却辞别爷娘,奔赴战场,对父母怎能不怀念!“不闻爷娘唤女声”,很亲切自然地道出木兰刚刚离家远行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家乡和平生活的热爱,为其后功成不受爵,自愿还乡埋下了伏笔。那“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之句,可见出征队伍一天行程之遥远。至于那溅溅的黄河水声与啾啾的胡骑之声,更加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气氛。出征队伍日夜向战场飞奔,他们将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接着,诗篇便写木兰十年的战场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山山岭岭就像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之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士卒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才得胜而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木兰是非常英勇顽强的。她舍生忘死,历经百战,做出了十年凯旋的英雄壮举。这是多么令人钦佩与赞叹的英雄!
 功成授爵,并不鲜见,特别是对一个身经百战而又凯旋的壮士来说,授爵更是符合情理的。“可汗问所欲”句,已表明了天子的态度,可木兰却回答说:“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她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自己回故乡。这里突现了木兰热爱家乡,鄙弃功名富贵的崇高思想境界。
 木兰离开家乡已有十多年了,她的胜利而归,自然使家人无比欢心喜悦。听说木兰回来了,爷娘 “出郭相扶将”,阿姊 “当户理红妆”,小弟 “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是一个多么温馨、欢喜的场面!木兰回到家里,也立即脱下了 “战时袍”,穿上了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貌。当她走出家门去看伙伴时,伙伴们都很吃惊,惊讶木兰原来竟是个女孩子,从伙伴们的惊讶与迷惑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十几年的女扮男装,没有露出一点破绽,这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从诗篇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到她是一个集勇武刚强、勤劳善良、聪明乐观而又不慕荣华富贵于一身的英雄人物,是当时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木兰诗》就是这样,按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出发前的准备、随军转战、胜利归来、辞官归家等自然顺序来写的,使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再现于读者面前。
 这首诗在写作上善于剪裁。木兰从军十余年,可写的事是很多的,但作者没有泛泛去写,而是抓住了最能表现木兰美好品质的典型材料,因而使英雄形象既很丰满,诗篇也显得很紧凑。如“万里赴戎机”六句的描写,虽然是大笔勾勒,但却很好地再现了木兰奔赴战场,飞度关山的英姿,辛苦戍边的战场生活。
 此诗的语言鲜明生动,音节和谐,具有民歌的风味。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语言是极为鲜明生动的,当然,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再如 “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都是民歌中常用的象声词。其他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都采用了民歌的铺写手法。这是一首杂言诗,其中有五言、七言、九言等句式。胡应麟曾云:“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诗薮》) 所言肯綮。总之,此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充分表现了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特色。

乐府诗《木兰诗》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属乐府诗《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民歌,被人同声称道。但对它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却还存在着分歧。这些分歧的产生,根本在于能否和抓住它所反映的主要矛盾。那末, 《木兰诗》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外来民族压迫和反抗外来民族压迫。作品在写木兰从军过程中,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安排了情节,反映了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从而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表达了体现在这个英雄形象之中的思想。
 然而,有人根据诗中写了木兰从军前的叹息,写了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就把作品反映的主要矛盾看成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服兵役和劳动人民反对服兵役的矛盾,认为把木兰视作女英雄是不恰当的,在诗的描写里找不出女英雄的影子,说木兰的代父从军和杜甫的《石壕吏》诗中所写老太婆被捉去应差的悲惨故事的社会意义是相同的。这样的说法离开了主要矛盾,是把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给以片面的夸大,以至取消和代替了主要矛盾。这样一来,就在写英雄的诗篇里找不到英雄的影子。木兰因为要代父从军,起初虽有叹息之情,但对可汗的点兵却毫不怨恨之意,而且终于取得思想上的胜利,毅然作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决定。这就表现了木兰对战争的支持态度和英雄性格。接着则是四市买鞍马,积极作从军准备。在从军途中虽然也怀念爷娘,但却辞别爷娘,奔赴战场,跋山涉水,迈进广阔的天地。雄伟的山河,壮阔的原野,正是跨马从军的女英雄的自然背景。“万里赴戎机”六句更写出木兰奔赴战场,关山飞度的英姿;处身朔方,辛苦戍边的战地生活;舍生忘死,身经百战,十年凯旋的英雄壮举。这就把木兰放在反抗外来民族压迫的前线,进一步表现了她的英雄性格,刻画了她的英雄形象。这时木兰怀念爷娘的感情全然被抗敌斗争的感情所代替。不错,木兰从军前的叹息和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也确实反映了封建时代一个年轻的家庭女子希望并习惯过和平安定的“当户织”生活与应征从军之间的矛盾。但对反抗外来民族压迫这个主要矛盾来说,则是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是在从军过程中逐步被解决了的矛盾。同时,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典型来说,木兰有这方面的情感是合情合理的,随着这种情感在斗争过程中的逐步克服,也就有血有肉地写出木兰英雄性格的成长。何况这种感情又是热爱和平安定生活在特定情况下的特定表现。这同木兰胜利归来不要高官厚禄急切返回家乡和回到家中愉快地换上旧时装共同表现了木兰热爱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热爱和平安定生活和捍卫和平安定生活在这一英雄形象中达到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行动表现。为失去和平生活而叹息,为捍卫和平生活而斗争,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而喜悦,这就是反抗外来民族压迫的木兰的英雄性格的成长过程。不能脱离诗所揭示的生活斗争规律把热爱和平生活同捍卫和平生活对立起来加以夸大,否定木兰的英雄形象。不能把《木兰诗》这个英雄的赞歌视之为反战诗篇,抹杀其本来的社会意义而代之以什么别的社会意义。
 还有人因为作品写了木兰代父从军,就认为木兰只是为了她的父母姊弟而没有为国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不能说她具有爱国精神。我们认为不能根据“代父”而改变从军过程中矛盾斗争的性质,从而抹杀“从军”的意义。在封建社会里,女子一般是不服兵役的,木兰女扮男装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写“代父”主要在于合情合理地写出木兰从军的原因。木兰在从军中表现得那样英勇,那样进行舍生忘死的斗争,虽然不是用“代父”能解释得了的。
 关于木兰是不是劳动妇女的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根本没有通过劳动生活的描述来表现木兰的性格。既没有劳动生活的描述,那末,以孤伶伶的“当户织”三个字为根据,说木兰是劳动妇女,就是附会了。再加上认为木兰似乎家道富裕,就断定木兰绝非劳动人民。《木兰诗》是一篇描写木兰从军的叙事诗,它主要不是通过劳动生活的描写来写木兰性格的。既然如此,不能根据除“当户织”外没有劳动生活的描述来否定木兰是个劳动妇女。只要对诗所写的具体事物和诗所揭示的矛盾进行分析,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与“当户织”相联系的生活特征,共同构成足够的条件表明木兰是个劳动妇女。木兰是英雄,也是广大劳动妇女中的一个。诗始终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写木兰的形象的。诗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来写木兰的出场是很值得注意的。 “当户织”是木兰平时生活富有特征的典型概括,诗把主人公从军事件与平时劳动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作为故事的开始,不仅说明木兰是个劳动妇女的身分,而且说明她是怎样在由于反抗外来民族压迫、可汗点兵的情况下,从“当户织”的生活中走了出来去应征从军的。 “唧唧复唧唧”(唧唧,作叹息解),原于“当户织”的生活受到外来民族压迫引起的战争的干扰: “从此替爷征”,为了对“当户织”生活的捍卫。正因如此,木兰在战争中才表现得坚强英勇,直至胜利而归。这正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表现。特别在胜利归来后,她对封建阶级的功名利禄是那样一无所欲,毫不犹豫地辞掉天子高封厚赏,要求尽快返回故乡,这生动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阶级本质。“开我东阁门”六句与“当户织”相呼应,极其出色地写出从军归来的女英雄经过出生入死的斗争重新获得和平劳动生活无限喜悦的心情。这同爷娘姊弟由于她的胜利归来而感到无比愉快的心情共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这正是作品为什么要极意铺陈、尽情渲染地来写这个极其欢快的生活场面的实质所在。我们不能因为其中有杀猪宰羊、东阁西阁、对镜当窗等意在表现特定生活的艺术描写,就认为木兰俨然富家,断定绝非劳动人民,须知这是表现特定生活的艺术描写,在这里不一定非写缺吃少穿不可。这也同样不能离开诗所反映的主要矛盾和所要表现的思想看问题。
木兰诗

295 木兰诗

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北朝民歌。长达300余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的故事。通过木兰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当时劳动妇女刚强勇敢的性格。全诗繁简得当,善于夸张铺叙的渲染气氛。语言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排句反复咏叹,譬喻新奇幽默,极富音乐性和表现力。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或有人疑为唐人作,但绝大多数文学史家还是将此诗归入北朝乐府,但认为可能经过唐人润色。

☚ 北朝民歌   文选 ☛
木兰诗

木兰诗

北朝民歌,属 “梁鼓角横吹曲”。长达三百余字。内容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艺术虚构又深扎根于现实,使人感到合情合理。全诗风格明朗,语言丰富多彩,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亦有精妙工致的律句,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排句、复叠的句调,譬喻的新颖奇妙,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诗或疑唐人所作,因篇目曾收入南朝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所编之 《古今乐录》 中。

☚ 世说新语   古镜记 ☛
木兰诗

《木兰诗》Mulanshi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其作者与产生时代,历来多有异说。此诗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是唐代韦元甫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并认为是“唐人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词·梁鼓角横吹曲》,题为《木兰诗》。郭茂倩认为是“古辞”,最早著录于梁、陈间僧智匠所撰《古今乐录》。目前学术界多认为此诗原为一首鲜卑族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至唐代又为韦元甫发现。从诗中的地名看,是写与东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今人多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族战争中产生的作品。这首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文人加工。至于木兰其人其事,后世文献有种种记载,因是民间传说故事,故不必深究。全诗三百余字,叙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性故事。此诗不仅热情赞扬了木兰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的性格,保家卫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及不受功名富贵的品德,也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反对战乱割据、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这首长篇叙事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女英雄的形象。诗歌始终把木兰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充分展现她的性格和品质、并且非常善于通过人物自己言谈举止来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开始的叹息和还乡后的一系列举动),为读者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着浓厚人情味道的现实主义的英雄形象。而诗中写她十年戎马生涯未露女子身分,又屡建奇功,显然有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沈德潜称其“事奇诗奇”(《古诗源》),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成功结合,使木兰这一英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木兰从军始末,条理清晰;全诗又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选材和揭示主题,所以中心突出,详略适宜,如用铺陈渲染的手法详写她替父从军的情景和归来后的欢快场面,而对她十年征战生活则只用高度概括的手法作简要的交待。此诗语言丰富多彩,风格刚健古朴。诗中用了不少重叠的句子和排比句子,加重了语气,渲染了气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表现力;用了许多新鲜活泼的口语,神气跃然,也用了对仗工整的律句;既以五言为主,又杂以七言、九言,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加上新颖比喻的运用,使全诗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歌色彩。《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诗之“双璧”。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木兰这一形象,无疑是对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一大冲击,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她是史无前例的;作为艺术形象,她是不朽的。

☚ 古诗源   水经注 ☛

木兰诗

北朝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约作于北魏,产生于民间,后经中唐文人润色。记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风格刚健古朴,语言朴素生动,音节和谐。为北朝民歌的杰作。

木兰诗

《木兰诗》

北朝民歌。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33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诗中塑造了木兰这位压倒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它突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冲击了轻视妇女的礼教势力。在这一形象上,集中了古代劳动人民许多优秀品质,反映着他们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本诗在结构上,或繁或简,剪裁得当;在句式上,多用复叠和排比;在语言上,既有质朴清新的口语,又有精辟概括的律句。此外,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比喻新奇幽默,余味无穷,也都是它的特色。

☚ 洛阳伽蓝记   建安文学 ☛

《木兰诗》

古乐府歌辞篇名。最早著录于南朝陈释智匠所辑的 《古今乐录》 中,被 《乐府诗集》 收入梁鼓角横吹曲。诗用杂言,共62句,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热情地讴歌了木兰代父从军、刚强勇敢、不慕功名富贵等品质,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被胡应麟在《诗薮》 中称之为 “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据诗中称君主为“可汗” ,可推断为北朝作品,大约创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至东魏、西魏分裂之前期间,它反映了北朝当时战争频繁、尚武好勇的社会风貌。《木兰诗》 的语言质朴通俗、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流畅的口语,又有精妙绝伦的律句,富于音乐性和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北朝民歌的特色。

《木兰诗》mu lan shi

Ballad of Mulan (ballad of Northern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