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木兰花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木兰花令

木兰花令

见柳永《乐章集》,入仙吕调(夷则羽)。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此调体格与《玉楼春》及《木兰花》之齐言体均极为相近,《词律》卷七以为即《木兰花》,只是调名多一“令”字。《词谱》卷一一另列有《木兰花令》调名,录《花间集》韦庄、毛熙震、魏承班杂言《木兰花》各一首,在韦词后注:“宋人《木兰花》词,皆《玉楼春》体。惟此与毛、魏二词乃《木兰花》正体。”《词谱》将《木兰花令》另列,或即表示与宋人《木兰花》七字八句之区别。然韦、毛、魏三家词,本题《木兰花》而无“令”字,而宋人词名《木兰花令》者又都是七字八句之齐言体。《词谱》如此另列调名以示区别,不唯与《花间集》所录之原始调名不符,于辨识《木兰花》、《木兰花令》、《玉楼春》之体格异同及相互关系亦无助益。参见《木兰花》、《玉楼春》。

☚ 木兰香   木兰花慢 ☛

木兰花令

繁华催送,人世恍然真一梦。何处笙歌?水殿风 来散败荷。

饥乌啄肉,回首都亭三日哭。国 破城空,残照千山泪点红。

 

这首伤时感怀之作未见于《沧海 遗音集》 (一九三三年汇入《彊村遗 书》出版)所收的《遯庵词》,根据 词意判断,大约作于一九三七年的夏 秋之交,即“七·七”事变之后。起 笔“繁华”本为花盛之时,也常用以 形容社会的兴旺热闹。如柳永《望海 潮》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句,即属后一意。故 “繁华催送”既是点明时令,夏去秋 来,群芳凋芜;同时,它也指出了社 会局势的突然变化。所谓“催送”, 即隐射某种外来的力量,加速了社会 盛衰荣枯的自然更替。在下一句中, 词人将“人世”与“一梦” 等同起 来,则是强调世事无常,风雨不测; 回首往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由此可见,起笔之意,实为兴亡之 叹,总摄题旨。次韵宕开一步,通过 视听形象来渲染烘托眼前的凄凉境 遇。“笙歌”即丝竹歌曲之声。本 来,自然界繁华催送,人间也应“笙 歌散尽”,但有人却还在那里吹吹唱 唱,可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此系他人尚在梦中。词 人通过“何处”二字,以反诘表示了 自己的惊诧与不满。下句中的 “水 殿”是建筑在水上的小阁。苏轼曾有 《洞仙歌》词,叙述亡国之君孟昶与 花蕊夫人的故事,词中有“水殿风来 暗香满”句,描绘了一片清风荷香的 幽美境界。孟劬反用东坡词意,紧接 着他人之“笙歌”,从正面展现了一 幅秋风萧瑟,败荷零落的现实图景, 突出了盛衰兴亡之意。

词的上片侧重比兴,下片则直写 所见所感。“饥乌”二句,是写自己 面对遍城尸体,乌鸢啄肉的悲惨场 面,不由得失声痛哭。“都亭”是郡 县城内或城边供行人停留宿食的处 所。据《晋书·罗宪传》载: 三国 时,蜀将罗宪守永安城,听说刘禅降 魏,率领部属在都亭哭了三天。庾信 《哀江南赋序》也以“二日哭于都 亭”来表现自己的亡国之痛。最后结 尾两句点破题旨,前一句补充交待了 当时的现实背景: 国都沦陷,城池残 破,人烟荒芜,惨不忍睹,后一句化 用了“红泪”的典故,据晋代王嘉 《拾遗记》载: “文帝所爱美人姓 薛,名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 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 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在此, 词人将残阳、苍山与斑斑血泪融为一 体,构成了一种极其悲壮的意境,既 表现了整个民族的沉重苦难,也表现 了自己的深切悲痛。

这首词在艺术上是有其特色的。 词人由叹世入笔,寓思于词; 接着从 反正两方面绘景造境,渲染氛围; 然 后于过片直写所见所感; 最后以“残 照千山” 与血泪纵横的形象画面作 结,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可见,作品 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笔法灵活,不 拘一格。其次,意境变幻,对比鲜 明。如他人笙歌,水殿秋风,败荷零 落,饥乌啄肉,残照千山等,频频变 换,通过这些迥异的画面与鲜明的对 比,可见词人的起伏思绪与深刻的寓 意;再次,作品还能综合运用历史典 故与唐宋诗词名句,通过用事用典使 得这首仅有四十四字的令词包容了丰 富的内容与深刻的蕴意,突出地表现 了词人的爱国之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