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木兰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木兰花

木兰花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唐五代人所作《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双调五十二字或五十四字或五十五字, 大抵皆三字句、七字句相间而行,仄韵。宋人所作《木兰花》,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三仄韵,本为《玉楼春》,因五代欧阳炯词有 “同在木兰花下醉”句,遂易名。另有《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皆据宋人所作《木兰花》增减而成。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双调一百零一字,上阕五平韵,下阕七平韵。又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引子,北曲入高平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参见“常用词谱”类。

☚ 河传   减字木兰花 ☛

木兰花

木兰花


下阕换韵,不与上阕互叶。
☚ 浪淘沙慢   玉楼春 ☛
木兰花

木兰花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分齐言与杂言两类,并见《花间集》、《尊前集》。齐言体,宋人词又名《木兰花令》、《梦相亲》、《东邻妙》、《呈纤手》、《归风便》、《续渔歌》。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此调《尊前集》录有五首,其中许岷两首下片换韵,并注大石调(黄钟商);欧阳炯一首、庾传素一首、徐昌图一首皆不换韵,徐词并注双调(夹钟商)。任二北《唐声诗》以徐词为正体。杂言体,《花间集》载三体:一体见韦庄词,双调,五十五字,上片五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七七三三七、七七七七句式。一体见毛熙震词,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六句三仄韵,三三七三三七、三三七三三七句式。一体见魏承班词,双调,五十四字,上片六句三仄韵,句式同毛词;下片四句三仄韵,句式同韦词。按,齐言体《木兰花》之不换韵者,与《玉楼春》体格极为近似,除平仄间有差异外,字数、句数、句式、分片及叶仄韵等全同。前人因此每将二者视为同调异名,而分合取舍颇有分歧。《词律》卷七将牛峤之“春入横塘摇浅浪”一首齐言体列于《木兰花》杂言体之后,题下注:“又名玉楼春。”《词谱》卷一一、一二则谓《花间集》载有《木兰花》、《玉楼春》两调,《玉楼春》为七字八句之齐言体,《木兰花》为杂言体,如韦、毛、魏三人词。两者并不相同。而《尊前集》载欧阳炯、庾传素之《木兰花》,实为《玉楼春》,只因欧阳词有“同在木兰花下醉”句,庾词有“木兰红艳多情态,不似凡花人不爱”句,别称《木兰花》而已。并谓“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率多混填”。验诸宋人词,二调名称并行不废。任二北《唐声诗》认为,在声诗阶段,二调各有特点:《玉楼春》上、下片第二字以仄起,《木兰花》则以平起;《玉楼春》叶六韵固定,《木兰花》可减韵;两者不容混同。此虽为分辨之一法,但遇上、下片平起、仄起不一者,如《敦煌歌辞总编》内“十年五岁相看过”一首及向子諲《酒边词》内“记得江城春意动”一首,则无所适从。因此,于二调分合之是非,姑且存疑。

☚ 木笪   木兰香 ☛

木兰花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古代诗人常以人与自然的默契,来表达一种超旷的情致。李白有“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既是一种谐趣,又是作者自我意识对象化的巧妙修辞。“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同样表现出这样一种超迈和诙谐的情绪。作者将西山拟人化,又将拟人化的山拿来与历史上有名的怪诞人物进行比较,思致独擅,奇趣横生。这里作者并未说西山如何高峻,如何巍峨或如何秀丽,仅通过它的“不傲”来写其与人亲近。这种写山的手法,有创造,有风趣,较之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又高出一筹。首句在“西山”之外,叠加出“庞公”的形象,“西山”为显形,“庞公”为隐形,造成一种独到的意象叠加效果。而联系这一对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之媒介(中介),就是对待“城府”的态度。庞公,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山,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对他自己的妻子却“相敬如宾”。诸葛亮去拜访他,庞德公开始几次也只是让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来,因此其以踞傲闻名于世。后携妻子隐鹿门山。“西山”却与庞公不同,“城府”只要有楼,它便可入城府来。按照常理,是人伫立楼头,目光投向西山,才发现它的存在。词人将这种视觉感受逆转,说是西山来到了城府之中,让读者在一句之中得到一种由视点迁移引起的情感之波的回返往复,增强了诗句审美感应的层次和深度,且把山与人的亲近程度表述得准确和完满。词人写山与自己的亲近,实际言己对山即大自然的热爱与亲近,与上面提到的太白、稼轩、半山类似诗句命意相同,与深隐山林的“庞公”实则同趣。第三、四句,由西山的“青”,想到自己的白发,由头上白发想到去染翠蓝的晴岚。辛弃疾有“青山不染白髭须”之句,作者实际与辛词句意相同,不过是反说罢了。这里,作者放开浪漫的意马之缰,夸张地表达恨“早生华发”的强烈情绪,思致独到,言辞直率却具艺术内蕴。言外透露出爱山的缘由: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山林青青千里,可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遂觉得头上的白色可以移到它上面,它的青色可以移到自己头上。

下片承“华发”申说,旁人谓词人早生华发是因发愁,遂劝他喝醉解之。借酒浇愁,古人说得很多。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即酒。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其《将进酒》又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下阕首起两句便是沿前人思维定势,将诗意提起。第三句作一顿挫,一晚上便喝了千杯酒,当然这是夸张之辞,极言豪饮之多,最后作一反跌: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销愁,醒来白发未减,人依旧在愁中衰老。

这是一首谐谑风格的词作。无缠绵悱恻绮罗香泽之态,亦无豪纵奔放金戈铁马之势,它只是以疏淡的笔致,表现一种旷放的情感。虽有叹老之意,却全无伤感之怀。写法上,舍去一切背景,仿佛白纸上作画,仅用线条表现情绪。上片以青山与白发对比写自己的“老”;下片用酒与愁的关系强调愁的执著,亦未离开一个“老”字。全词观之,愁乃老的根源,华发乃老的标志,青山乃华发的隐衬,意脉连贯,疏中见密,自然浑成,淡而有味。为何而愁,全未说破,只让读者朦胧见到一种排遣不了、纠缠如蛇的愁雾愁雰愁云而已,遂给人一种超脱之感,放达之感。这是典型的元人风致,元人格调和元人散曲笔法。


历代诗词精品之《木兰花》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在一个初春的黄昏,词人漫步在小园芳径,熟悉的景物——池塘、阑干、香阶……及园中景色——引起他对以往岁月的回忆,鲜明而朦胧,如在眉睫忽而又变得十分遥远,最终只留下一片惆怅。这种伤春伤逝的抒情题材,为词中常见。而大晏此词写法却很有特色。它不是顺序抒写,而是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上下片词意相互补足而韵味深长。
 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也是花开的季节。花未明写,于下片“赏花”二字补出,读者自知。“池塘水绿风微暖”,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这一句将“风”与“水”联在一起,又隐隐形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动人画面,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
 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的片断。这分明是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但他并没有一一写出,与下片“当时”“赏花”等字互见,情景宛在。这里只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那个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玉人(“真”即仙,多用作绝色女子之代称),而“真”比“人”在音韵上更清脆响亮,也更有词采。紧接二句就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词中前后阕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就有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均甚生动。“琤琮”双声,“乱旋”叠韵。双声对叠韵,构成语言上的回环之美。这一联虽只写歌舞情态,而未著一字评语,却全是赞美之意。
 上片写到“初见面”,应更有别的情事,下片却不复写到“玉真”。未尽其言,留给读者去想象。“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这大约就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罢。故此句与上片若断若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仍似写当筵情事。不过,诗词的黄昏斜日又常常是象征人生晚景的。此句实兼关昔与今。这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云:“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词林纪事》)此词结句只说“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而今无一半”,丝毫未提“玉真”,其实她应包含在“当时共我赏花人”之内。至于她究竟属于哪“一半”?也没有说,却更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说“玉真”而不及“赏花人”,下片说“赏花人”不及“玉真”,其实是明写与暗示交替而互见,这种写法不惟笔墨省净,而且曲折有味。故末二语比“尊前点检几人非”之句意更深厚一重。

历代诗词精品之《木兰花》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花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苑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据题下原注,此词系神宗熙宁八年(1075)寒食节作于吴兴,作者时年八十六。寒食是古代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两天,古人有禁烟、踏青、扫墓等风俗,在宋时民间还有赛龙舟的活动,详周密《武林旧事》。
 上片写寒食当日游春的热闹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划起来飞快,或得名于对舴艋的联想。“龙头舴艋”二句写吴中儿女在寒食节的快乐游戏,男孩子乐在划龙船,女孩子乐在打秋千。“拾翠”原指在野外拾翠鸟羽毛,语出《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诗词中用与“踏青”对仗,有妆点字面的作用。“芳洲拾翠”二句泛写寒食户外春游活动,较前二句所写场面更广阔。
 下片写夜深人定后的幽静。经过一天玩乐,到了云去山昏,笙歌散尽的时候。“中庭月色”二句是全词的警策,夜空中还看得到杨花的飞舞,可见月色是何等“清明”;而这杨花飘过,便无影无踪,写出月色毕竟不同阳光,即使清明的月色,仍旧胧朦。无怪朱彝尊“叹其工绝,在世传三影之上”(《静志居诗话》)。
 自晚唐五代以来,令词多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题材,内容较为狭窄。这词却以时序节令和民间风俗为题材,颇具乡土气息,稍为拓宽了词体疆域。词的上片和下片,展现的是寒食节的两种情景,一是白昼游众的活动,气氛热闹,是人所共有的情趣;一是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是老词人特有的情趣。这两种情景不但不相矛盾,而且相得益彰,是此词写作上的特点。

古代爱情诗词《》木兰花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花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朝云信断知何处? 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词从当年写到今日的重游,抒写旧情难已的怅惘。上片首二句“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从追忆当年情景着笔,“秋千院落”,是当年伊人彩索身轻的所在,暮色深浓,帘幕低垂,正是当年共相欢娱之时。彩笔生花,闲来多情,常常在绣户之中为伊人题诗作句,青春的恋情热烈缠绵,闪烁着欢乐的光辉。然而,好景不常,痛苦的分离替代了和谐的聚合。“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表面上似写院落内外的景物,实际上是喻比情事,墙内人当初艳如丹杏,别后恐已成为雨余之花,不知飘零何处?墙外人生涯落拓,而今恰似狂风吹卷后的绿杨飞絮,飘散无定。两句精工整丽,而又能尽工巧于矩度,寓流动于排偶,巧妙而又贴切地表现了对伊人状况的忧虑和自身浪迹江湖的感慨,景象鲜明,寓托深涵。沈际飞曾经指出:“雨余花,风后絮;入江云,黏地絮,如出一手”(《草堂诗余正集》),称赏小晏和周邦彦在以写景咏物喻比人情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二句,紧承上片所写的当初、别后,进一步写伊人一别,音信断绝。“朝云”句,暗用《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云无处所”之意,喻示了伊人的妓女身分。“应作襄王春梦去”句,暗用《神女赋》所载楚襄王梦会神女事,“应作”是因“朝云信断”而又不知踪迹何处后的估测,暗示伊人可能已另有所欢。从作者在这两句中所表现的关切、忖度,曲折地反映出对旧情的眷恋。结拍“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二句,写旧地重游的复杂心情,但字面上不作正面叙说,只写紫骝马仍然记认旧时游踪,在常常经过的画桥东畔频频发出嘶鸣,表明物之有情,也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对故地旧情的难以忘怀。唐段成式《折杨柳》诗:“公子骅骝往何处,绿阴堪系紫游缰”,宋张先《木兰花》词:“骊驹应解恼人情,欲出重城嘶不歇”,金冯子翼《江城子》词:“门外三更,灯影立骅骝”,都是借写马对故地的依恋而暗传人情,而小晏的这两句尤为出色,物中有人,景外有情,画面动荡,情韵遥漾。

古诗《木兰花》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花

 

和孙公素别安陆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绪题材的作品。
 全篇结构简单,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男女依依相别的情形。下片写女子在她的情人离开之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怨,结句写出由自己切身的具体感受而产生的 “人生无物比多情”的念头。本篇条理清楚,不像以后的周邦彦、秦观诸家,在结构上变化多端。周济在《 <宋四家词选> 序论》 中说作者的词 “无大起落”,这首词也可为证。
 上片首句写出愁恨所由生,点明主旨。情人别去,旅途遥远,归期未卜,故相逢的希望也很渺茫,只有各自做着虚幻的美梦,企求梦中相逢。“相离”与 “相逢”相对照,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矛盾相对兀,强调了词中人物对环境的感受、对生活的情绪,给读者印象中留下一个强刺激,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第二句以下,接着由概括的叙述延伸到具体的、个别的描写。正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就亦难了,门外马蹄声声,似在催促心上人踏上旅程,令人痛断肝肠的离别就在眼前了,马儿走远,扬起一片路尘。哀怨的离歌也来不及倾听了,还是留待别后独自一人借酒浇愁的迷醉中去回味吧。第四句本来写“远目空际送”,伤高怀远,无穷无尽,而中间却以“不堪”二字插入,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 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远目空际送”,为的是表现分手的情侣流连惜别的感情,但人已远去,“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让人伤感的碧云天边,凄凉景象,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堪”的感情,所以这样一来,相思之情,就更加难于收拾了。
 下片紧承上片,由叙述转入直抒胸臆,感情来得很强烈。“今宵”一句采用的是问句形式,带有很浓厚的愁哀色彩。“风月”泛指男女欢爱。由于离别,满腔的热情找不到与之倾泻的对象,这无疑给双方在精神上都带来深深的痛苦,只有怀抱琵琶,弹起掩抑的声调以表达自己满腹的心事。这两句是写别后心中所想、目中所见的情景。尤其是到了夜里,深闺独坐,也无非对着琵琶槽上的凤头,仍是无聊,点明了白天难遣,入夜尤其难遣,且暗示给读者不但“今宵”难遣,以后夜夜也都难遣的心情。
 夜夜都独坐独眠,百无聊赖,不能不怨,不能不思。这两句极其沉重有力,逼出收尾两句来: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写出了由切身体验而悟出的一般的道理。因为人孰无情,只要有情,就会有相思之苦,何况此情又是极其深厚,无物可比呢?
 爱情自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古典作家一贯珍重并歌颂真挚、纯洁的爱情,所以许多人都对此郑重地言及,而更多的人则在其作品中表现了这一点。张先的另一首《一丛花令》 有云: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元好问 《摸鱼儿》有云: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汤显祖《牡丹亭》有云: “世间只有情难诉。”洪升 《长生殿》有云: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红楼梦》 中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都是此意。
 张先这首词用字浅近,通俗易懂,感情真挚热烈。最后一句比喻生动,设想奇特,颇有气势,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代爱情诗词《》木兰花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花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小莲,是沈廉叔、陈君龙二家歌女中小晏最为眷恋的。《小山词》中如《鹧鸪天》(手撚香笺忆小莲)、《愁倚阑令》(浑似阿莲双枕畔,画屏中)、《破阵子》(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等词,皆为她而作。小莲能歌善舞,色艺双绝。而本词更突出她的“狂”态,把一位天真烂漫而又妩媚风流的姑娘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她的性格如此鲜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小晏对她特别了解,熟悉她的精神世界的缘故吧。
 起头二句,已是摄神之笔。小莲啊,她多么天真幼稚,还未懂得怎样跟人细诉衷情,而她的狂放,却像钿筝中发出的热烈的乐音。“狂”,是小山最为欣赏的,他在词中多次写道:“天将离恨恼疏狂”(《鹧鸪天》),“尽有狂情斗春早”(《泛清波摘遍》)、“殷勤理旧狂”(《阮郎归》),企图借这个“狂”字来抒发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积忿。而小莲也是“狂”的,她不直接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情愫,而借热烈而狂乱的筝声去表达出来。“柱”,用以架弦。我们可以想象到小莲在急弦促柱时着迷似的“狂”态。“未解论心素”,只是欲进先退的手法,次句才写出小莲的真实形象。她的真纯,她的柔情蜜意,她心中激烈的风暴,都凭着这“雁柱十三弦”,一一向所恋慕的人传送。
 三、四句,补足“狂”字。她脸上的晕霞渐散,宿酒初醒,眉上的翠黛消残,人将归去。“霞”,指红晕、酒晕。小莲借着一点醉意,在弹筝时才狂态十足吧。“月”,语意双关。既谓眉上额间“麝月”的涂饰在卸妆睡眠时残褪,也表示良宵将尽,明月坠西。两句实在是写欢会的情景,艳冶之至,可是在小晏笔下,却写得那么优雅,没有一点儿庸俗低级的情调。小晏是以同情的态度去塑造那些身分卑微而又善良纯洁的女性形象的,他对小莲,更是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女孩子天真烂漫,一片柔情,音容笑貌,仿佛可以呼之欲出。本词上片所刻画的小莲形象是美好的,使读者感到十分亲切。
 过片后,补写小莲的身世。章台,街名,在汉代长安章台之下。《汉书·张敞传》有“过走马章台街”之语,后世以为歌楼妓院的代称。小莲旧时的家靠近“章台”居住,这里暗示她的歌妓身分。孟棨《本事诗》载,唐诗人韩翃有宠姬柳氏在京中,韩寄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后世诗人,常以“章台”与“柳”连用。词中写春风吹絮,也许象征着小莲的飘零身世吧。小晏《浣溪沙》词“行云飞絮共轻狂”,当同此意。末两句说,最可恨的是杏子成丛,绿阴满树,正妨碍她在粉墙后边偷眼相窥呢! 收处回忆当日相见留情时情景,这也是小晏所念念不忘的。他在词中多次写道:“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清平乐》)、“莺来燕去,宋玉墙东路。”(《清平乐》)宋玉,是战国末年楚国的辞赋家,他作《登徒子好色赋》,记一位住在东邻的美女,曾在墙头窥看他,希望能与他相好。《本事诗》也载有柳氏“每以暇日隙壁窥韩(翃)所居“之事。小莲当日或许有过这么一段情事,她主动地去偷眼相觑,正表现她不受拘束的“狂”态。
 本词上片写今宵幽会的欢娱,下片追忆当时初见的情景,而以一“狂”字贯穿始终,小莲的风韵与小晏的钟情都真切地表现出来,词旨风流艳丽,仍无亵媟之失,这也是小晏词的特色吧。

古代爱情诗词《》木兰花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后,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晏珠是北宋前期影响较大的作家,他的《珠玉词》大部分是在富贵优裕的生活中产生的,但其作品在雍容华贵之中,也流露出忧伤衰迟之感。这首《木兰花》就是一例。
 这是一首伤别之作,通过感叹日月无情,浮生有限,表达了主人公失恋的痛苦心情,抒写了一种“感光阴之易逝,叹境缘之无实”的感受。
 开头一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鸟的离去。燕子、鸿雁、黄莺这三种鸟,可以说都是春天的信使,它们的再一次归去,无非是说又一个春光年华一去不复返了。第二句“细算浮生千万绪”由自然联想到人生,意谓细细想来,整个短暂的人生,虽然千头万绪,有悲欢离合、有喜怒哀乐,但也同大自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自行匿迹。“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从白居易《花非花》“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中化出,但含义更进了一步。“春梦”,比喻美好,然而短暂的时光。“秋云”,指秋季空中的浮云,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经风一吹,根本无法聚拢。这里用春梦易破、散云难觅两种现象比喻好景不长,欢娱难再。其中暗示词中主人公与情人之间的爱情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她”的离去,如同飘散的云,来去的风,无影无踪。上片四句,明为伤别,但通体无一写情人离去之句,而是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深深的离恨。
 过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妙用了两个典故,来承别离之说。一是“闻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二是“解佩”,事见《列仙传》:神仙江妃二女者,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字面之意写这些神仙美女要离开的时候,即使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弦外之音是说,在我们常人的爱情生活中,痛苦的别离怎么能够避免呢?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爱情关系是无法挽救了。绝望之中,离索之苦就更深了一层。“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其“劝君”,实际也是劝己。此处,无疑流露了主人公厌倦生活的情绪,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这种颓废、消极的生活态度,正是他对美好爱情生活执着追求的曲折反映。他不满于冷酷的现实,但又难以排遣,因而借酒浇愁,企图在酒醉中,获得自身的心理平衡。借酒浇愁的人最怕酒醒,因为“酒醒人散得愁多”,这意味着失去了暂时的摆脱。不如“烂醉花间”,爱的情感还有所寄托。末尾两句可以说是主人公激愤的呼喊,也可以说是他痛苦的呻吟,总之,主人公爱之深、恨之极都在其中得到体现。
 这首词感情丰富,笔触细腻,言约义丰,含蓄深沉,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木兰花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词系钱氏谪汉东后晚年所作,格调极凄惋;词笔自然流畅,如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先写春光之美,“绿杨”句一转,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同一笔法和意境,故其美景已令人断肠。换头为下片抒情之眼目。鸾镜朱颜,不可复返,怀旧痛今,悲伤年老,愁肠百结,“何以解忧,唯在杜康”(曹操诗句),因而芳尊恐浅。沉痛之心,以此雍容闲适之语出之,令人叹绝、寻味。
☚ 踏莎行   酒泉子 ☛

木兰花

木兰花

张先

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作者写作此词时虽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翁,但通篇却没有一丝暮气,从对舴艋飞渡、秋千飘荡画面的描述中不难体会到这种年轻的心态。在本篇中作者又一次表现了他善用“影”字的特长,“无数杨花过无影”便于幽寂中给人留下了一丝朦胧的甜意。
☚ 天仙子   青门引 ☛

木兰花

木兰花

晏几道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此词写怀旧情思。词人将悲欢离合之情事写得如幻如电,具有恍惘凄迷之美。先写重游旧地、似曾相识的情景,继写从墙外所见之美景及因此而生发的怀旧情思。韵致缠绵,寄情深远。过片用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事,以抒怀旧之情,以迷离称胜。煞拍宕开一笔,从佳人转到自身。马尚如此有情,人何以堪?虚中带实,以动荡见奇。
☚ 鹧鸪天   浣溪沙 ☛

木兰花mù lán huā

《本草纲目》木部第34卷木兰(7)。药名。
【基原】为木兰科植物辛夷Magnolia liliflora Desr.的花。
【功用主治】《本草纲目》:“治鱼哽骨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