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秋狝
清代皇帝巡行狩猎阅军活动。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素有狩猎习俗,并以狩猎作为一种军事作战的训练,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都十分重视狩猎活动,把它作为练兵讲武、提高部队素质和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入关以后更把狩猎作为一种典制,顺治元年 (1644) 订立了 “大狩扈从例”,康熙元年 (1662) 又制订了详细的 “车驾行围”条例。康熙二十二年 (1683),玄烨率将士出塞外,“幸古北口外行围,木兰蒐猎始此”。此后每年一次,并在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定为永制。“木兰” 原意为哨鹿,此指围场,在今承德北400里,地属翁牛特旗,方圆有1300余里,水草林木葱郁,各种野兽出没其间,是非常好的猎场,每年清代的皇帝都要率军出塞,集蒙古各部在木兰围场狩猎并进行赛马、摔跤、歌舞及塞宴等活动。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都非常重视此项活动,玄烨至六十九岁、弘历至八十高龄时还坚持到塞外行围,弘历还曾说过 “夫行围出猎,既以操演技艺,练习劳苦,尤足以奋发人之志气”。木兰秋狝是清廷增强军队素质和振奋士气以及联络与蒙古各部关系的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