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望远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望远镜

 崇祯二年[1629],礼部侍郎徐光启兼理历法,请造……望远镜三。报允。
 

《明史·天文志》


 本朝制摄光千里镜,筒长一尺三分,接铜管二寸六分。镜凡四重,筒端小孔,内施显微镜,相接处施玻璃镜,皆凸向外。管中施大铜镜,凹向外,以摄影。镜心有小圆孔。近筒端施小铜镜,凹向内。周隙通光,注之大镜,而纳其影。筒外为钢铤螺旋贯入,进退之以为视远之用。承以直柱三足,高一尺一寸五分。
 

清《皇朝礼器图式》卷三


 【评】这是关于从西方传入的反射望远镜的最早的详细记载。
 凸离目视物出光线交,则景昏。凹切目视物违目线角则目昏。若两镜离而叠之,则景清而不昏目,以凸凹相制而相济也。然相距有定度,视凸凹之深浅、物象之远近为差,过其度则不可用。此一凹一凸为远镜之所本也。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凸之用能大物象,然其弊视远则昏;凹之用为大光明,然其弊视物则小。凸与凹叠相切而力相制者,即无所用如平镜矣。相离而用相得者,即无其弊,成远镜矣。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凹与凸相离则昏者,可使变为显,名“变显限”。其推算法以凹侧收限一,凸顺收限十二为定率,谓之“足距”。足距者,两镜相距恰与凸顺收限等也。若凹深于定率(谓凸十二而凹不足一),则不可用;若凹浅于定率(谓凸十二而凹不止一),则为差距,可设四率求之。……凸凹相叠,使凹离于凸内,用变显限,即成远镜。凸镜相叠,自甲乙以上多至甲已,皆能使合成凹理。则是浅凸在外,加数深凸合成凹理,离于内亦必成远镜矣。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评】一浅凸和一深凹两透镜在“变显限”的条件下,可以制成望远镜。实际上这种望远镜就是伽利略式的望远镜。但伽氏望远镜的两镜距离为两镜焦距之差,而郑复光的变显限数值则稍有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时测量不准确造成的。
 远镜外凸内凹,本《远镜说》。其作法云“须察二镜之力若何,相合若何,比例若何”,而不详其法。今皆得而言焉。察镜力法;凹以侧收限,凸以顺收限。二镜相合法:凸深者,凹宜深;凹浅者,凸宜浅(凸深凹浅则不到限;既不到,必缩而求之,力不充矣。凸浅凹深,则欲出限;限不可出,必强而置之,过其剂矣。力不充者,物虽清而小。过其剂者,物虽大而昏。至于浅深相悬,则并不堪用焉矣)。度长短法:俱深,则距短;俱浅,则距长。求比例法:以凸之顺收限为则。凸限十二,凹限一,则相距亦十二,恰当其分,所谓足距也。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评】《远镜说》是明末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传入的介绍望远镜的小册子。内容极为简单,对于凸凹二镜的装置原理未能讲清。郑复光通过实验研究之后,能够讲清楚了。
 物远在限距界外,凸切目视之则昏。外加一凸切之则益昏矣。若离之,则外凸以离目视远物得倒小象,有大光明理;内凸以切目视近镜得顺大象,有显微理。故外凸之倒者,内凸顺之,仍为倒;内凸之昏者,外凸制之使不昏;外凸之小者,内凸助之,则或小或大也(两凸俱浅或俱深皆见物小,内深外浅则见大,内浅外深则见小)。两凸相距必有定度,名曰“距显限”。此限取之最易,其推算法:两凸同深者,则倍顺收限;内深外浅者,以两顺收限并之;若内深外浅翻转,则为内浅外深,距短而无用。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距显限两凸不论深浅,见物皆清。若两凸相距在内凸切显限内,则外凸之微疵毕见,而外象多昏。引之使出切显限外,则外凸之疵渐隐而外物之倒象遂清,成距显限。再引之出距显限,则视外物不清。至倍距显限,则视外凸亦不清。而引目稍离内凸则显,外凸大而光烂然。使引目再离如法,则物清而小,复成顺象(内凸距外凸既倍距显限,距目又出顺收限外,则视外凸为倒象,其视外凸所含之倒物景必复顺矣),如凹理,是为大光明限。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评】两个凸透镜在郑复光的距显限的条件下,亦可组成望远镜。实际上这是刻卜勒氏的望远镜,两凸距离等于两镜焦距之和,且须外凸浅,内凸深。
 远镜三种……一凸一凹者,非大至寻丈不足用,止可施于观象,名曰观象远镜。两凸者,专施于窥筒,名曰窥筒远镜。四凸以上者,大之固妙,小之至尺馀,能力亦胜,游览最便,名曰游览远镜。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三《圆叠》


 两凸者,名窥筒远镜,象限诸仪以代两耳者也。法作筒长与仪边称,简内口安深凸,外口安浅凸,其顺收限视仪之大小为则。设仪边足安一尺八寸之筒,则筒当一尺八寸,其外凸顺收限当一尺六寸,其内凸顺收限二寸为宜,所谓距显限之足距也。夫距显限原无施不可,而此率则长既与仪称,又恰是足距,与后游览镜通为一律,故著为定率也。其求法恒以仪体边之长与外凸或内凸四率求之,筒内安十字铜丝以窥所测,使恰合十字中心,虽物见倒象,而物小者可大,物远者可近,窥寻既易,且得中景,无嫌倒象也。……凡观象远镜亦止用两镜,所谓一凸一凹者也。小者长四五寸,胜于目力无几,殊不足用。而《远镜说》所极称妙者亦是此种,但未明言其尺寸耳。盖用以观象,非大不可观。《远镜说》之图,筒用七节,又有架座,以此推之,至小当有八九尺。又戴进贤星图中言五纬旁细星,有非大远镜不能窥视之语,今常见大镜径不过三寸,长不过五尺,不足以窥星。若倍其镜径六寸,则长当一丈矣。然则此器非可用于寻常,故专属之观象焉。……作游览镜,外用浅凸,与观象镜同,或一浅凸,或一深凸与一凹并而为一均可。内用深凸自三面至五六面均可,或同深,或稍有浅深,外多用一凸一凹相并,六凸以上则未之见。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五《造远镜》


 凡作远镜,内镜与外镜距固以外镜顺收限为定度,然又因乎所视之远近、目力之优劣而生差。物近宜伸,顺均限理也。物远宜缩,顺收限理也。短视宜缩,内镜得力,凹理也。老花宜伸,外镜得力,凸理也。故必较定度加长,作套筒,以便伸缩之用。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五《造远镜》


 【评】郑复光通过对望远镜实物的考察及对透镜组成象的研究,使他能够对窥筒、观象、游览三种望远镜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远镜之理:物既远,不能使之近,隔以浅凸镜,则收光限处聚光而成倒影,目可近矣。然以目承倒影,目皮有物影,而光线散入目底,则不成影,但见镜光而己。置目在倒影之前,则光线未聚,以敛行入目,聚影不及目底,不可见矣。加以深凹,使光线变为平行,则目底成影而可见矣。置目在倒影之后,则光线既聚,复以广行入目,再聚影过于目底,亦不见底。加以深凸,使光线变为平行,则目底成影,而可见矣。加深凹者见形顺,加深凸者见形倒,皆视径变大。以内镜深凹、深凸之限,归除外镜浅凸之限,而得其比例焉。
 

清·邹伯奇《格术补》


 作远镜,外浅凸内深凹者,物形已见顺,故只用两镜而已,目可切镜而视。内深凹可狭,足目瞳而止,广亦无用。外浅凸宜广,广则视物多。然筒中无公聚光点,不能作界线以测视度,故游览可用,而测量舍旃。
 作远镜,外浅凸内深凸两镜者,目切镜而视,则视物少,外浅凸狭限之也(则外镜要大)。须离内深凸如“收光限”处,作小望眼,亦足目瞳而止,以收外内镜光。其视物之多,因内凸镜之广。其聚光之盛,因外凸之广。故外镜狭,不过光不盛。内镜狭,则令见物少。……外凸镜收光至此,内凸镜亦收光至此,是为公聚光点。于此作微丝界格,则可量取度分,是为两凸倒象测量远镜。
 

清·邹伯奇《格术补》


 于外凸镜收光限之前加一深凸,令聚光缩短,再于聚光之后加一更深凸为目镜,令光线平行,则物形亦倒,而视径愈变大。其中镜、目镜之距,以中镜收外镜可至目镜,目镜收光限不能至中镜为率,目镜径可小,中镜径宜大,大则视物多也。其公聚光点,在中镜目镜之间。亦可为界线,以测度,此作三凸倒象镜之法。……若于外浅凸镜收光成倒影之后加一深凸镜,其深凸镜距倒影,长于深凸镜收光限,则能复成顺影。微长则顺影距镜远,影大而光微;太长则顺影距镜近,影小而光盛。酌中以倍深凸收光限为率,则倒影顺影距镜若一焉。再于顺影后加一深凸(此深凸收光限短于中镜),距顺影恰如其收光限,则光线变而平行入目,可见物顺象焉。然以目靠镜,亦见物少碍于外镜口也。离镜如收光之倍作望眼,则见物象满近目镜矣。近目镜径,宜等于中镜径,见物象乃多。又外镜须甚广,光色乃等。此作三凸顺象之法也。
 

清·邹伯奇《格术补》


 作玻璃远镜,俱以透光为用。其视物增目力多少,因镜凸凹深浅。欲增大力,外镜欲其浅,极浅则为筒须长广而难携;内镜欲其深,极深则镜径不能广,而视物少。故大力远镜,施之观象为宜,游览则不便也。
 

清·邹伯奇《格术补》


 【评】以上是邹伯奇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望远镜的原理。内容包括了伽利略式望远镜和刻卜勒式望远镜。
 凡作镜筒之法:外镜为一截,内镜为一截,两相套合,用以视物。物近则伸长,物远则缩短。近视眼则缩短,老花眼则伸长。若顺象三凸以上者,则为三截相套。欲视物多,则缩内镜,伸外镜;欲视径大,则伸内镜,缩目镜。其物之远近,目力之深浅,亦因之,以得极清明而止,此又活套之法也。
 

清·邹伯奇《格术补》


 用镜观象,必须作架。上下四方,转侧咸宜。然平视则逸,仰观则劳,乃作侧接回光之法:于镜受物光之后,侧置平面镜于中,以接光线,使光线折而横射,乃如法做深凸视之,则测地平至天顶,莫不平视矣。
 

清·邹伯奇《格术补》


 作回光铁镜之法:为长广铜筒,筒口虚空,中置深凹小铁镜,面向内。背用曲柄持正,外连螺丝柄取进退。筒底内安浅凹大铁镜,面向外。中开孔如小凹镜径,以受光线。筒底外安短小筒,径如大铁镜之孔。筒前后各安一深凸玻璃镜,前镜收光,要长于筒;后镜收光,要短于筒。筒口外再安短筒盖,钻小孔为通光望眼。物光由大筒口内四周空虚射入,浅凹大铁镜面受之,回光成倒影后,射上深凹小铁镜,再折而下过大铁镜孔,透深凸玻璃镜而入,复成顺影。又透入后深凸玻璃镜,变平行入目。望眼必小者,以稍大则漏外光;然太小则但见小铁镜黑影。须由小渐钻大,至适足容大铁镜回光之小影而止,则视物象明显也。此镜为用回光,大镜浅凹,则回光长,而成倒影大。接以深凹,受光既短,又回光折照于深凸玻璃之下,则发光远而成顺影更大矣。以透光玻璃镜言之,如筒口安浅凸,透光成倒影亦大,接以深凸,复成顺影。倒影距深凸既近,则顺影距深凸必远,而影更大,其理一也。然透光直下,筒须倍长,回光则折上而复下,筒可减半,此其巧也。
 又法:物光射入浅凹铁镜回光,及其未成倒影,接以深凸回光小铁镜,则光线折而下,透筒底下深凸玻璃,亦成倒影甚大。再隔深凸视之,见物倒象亦甚大也。以透光言之,如外浅凸内深凹之镜,物光线过深凹镜之后,本已变为平行线,虽极远不能成影,使抽深凹稍出,则光线仍敛行,可成倒影,其理又一也。而其为筒亦当倍长于回光者焉。
 

清·邹伯奇《格术补》


 【评】邹伯奇所说的“回光铁镜”就是反射望远镜,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详细论述反射望远镜的资料。
 近世西洋精于历法一名士,务测日月星辰奥理而哀其目力尪赢,则造创一巧器以助之。持此器观六十里远一尺大之物,明视之,无异在目前也。持以观月,则千倍大于常。观金星,大似月,其光亦或消或长,无异于月轮也。观土星,……圆似鸡卵,两侧继有两小星,其或于本星联体否,不可明测也。观木星,其四围恒有四小星,周行甚疾,或此东而彼西,或此西而彼东,或俱东俱西,但其行动与二十八宿甚异,此星必居七政之内别一星也。观列宿之天,则其中小星更多稠密,故其体光显相连若白练然,即今所谓天河者。待此器至中国之日,而后详言其妙用也。
 

阳玛诺《天问略》


 【评】阳玛诺为葡萄牙传教士,于1610年来华。《天问略》撰于1615年,距伽利略于1609年创制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仅6年。文中所说的“巧器”即是望远镜,“近世西洋精于历法一名士”即指伽利略。此条为中国关于望远镜的最早文字材料,此时望远镜的实物尚未带入中国。
 用玻璃制一似平非平之圆镜,曰筒口镜,即前所谓中高镜,所谓前镜也。制一小洼镜,曰靠眼镜,即前所谓中洼镜,所谓后镜也。须察二镜之力若何,相合若何,长短若何,比例若何。苟既知其力矣,知其合矣,长短宜而比例审矣,方能聚一物象,虽远而小者,形形色色不失本来也。……镜只两面,但筒可随意增加,筒筒相套,可以伸缩。又以螺丝钉拧住,即可上下左右。但视镜止用一目,而以视二百步外之物为例,远达六十里。可以观月、观金星、太阳、木星、土星及宿天诸星。视太阳及金星时,则加青绿镜,或置白纸于眼镜下观太阳。此外可用以航海,用以在暗室画图,而尤可用于战争。
 

汤若望《远镜说》


 【评】这是中国关于制造望远镜的最早文献。《远镜说》成书于1626年,系由德国入华的传教士汤若望与明钦天监官员李祖白合译的。

诗歌《望远镜》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望远镜

 
 我们的望远镜像五月的一支歌谣
 鲜花般的讴歌你走来时的静寂
 它看见世界把自己缩小又缩小,并将
 距离化成一片晚风,夜莺的一点泪滴
 
 它看见生命多么浩大,呵,不,它是闻到了
 这一切: 迷途的玫瑰正找回来
 像你一样奔赴幽会; 岁月正脱离
 一部痛苦的书,并把自己交给浏亮的雨后的
 
 长笛; 呵,快一点,再快一点,越阡度陌
 不再被别的什么耽延; 让它更紧张地
 闻着,呓语着你浴后的耳环发鬓
 请让水抵达天堂,飞鸣的箭不再自已
 
 哦,无穷的山水,你腕上羞怯的脉搏
 神的望远镜像五月的一支歌谣
 看见我们更清晰,更集中,永远是孩子
 神的望远镜还听见我们海誓山盟

 
 这是一首爱情诗,其核心语象是“望远镜” 望远镜是用来“缩短”距离的仪器,它无法改变物理意义上的本真距离,却可以调节主观视距。因此,这首诗不是建立于“我”对“你”说,而是自言自语。这一视点决定了此诗欣悦又无告的隐秘感受。在望远镜中,五月的鲜花陡然扩大扑向眼睛,它的“讴歌”之所以“静寂”,乃是因为它只萦回于“我”的内心。“我”只看见“你”,故“世界把自己缩小又缩小”,凝聚于清纯的镜片内。在“我”的心中,距离不存在了,它“化成一片晚风”。这是短暂的欣悦。但马上涌上来的却是酸楚:“夜莺的一点泪滴”。夜莺在诗歌语象的语义积淀中,从来都是爱情的象征。但这里,它是含泪的。一方面它暗示爱情的刻骨镂心,另一方面,它将夜莺晶莹的珠泪交融于望远镜镜片这一语象。二者都具有纯净、圆凸、内凝的性质。夜莺、镜片、泪滴至此达成相互渗透、叠加、浑整的一体,它们共生于“望远镜”这一核心语象。
 在诗人的主观视距中,世界缩小了,但“生命多么浩大”。这又是短暂的欣悦。但马上诗人开始迟疑,他“修改”了“看见”,变为“闻到”。这一修改,强化了诗歌隐流中的无告成分。“迷途的玫瑰正找回来”,只是诗人美妙的祈望和幻觉。“迷途”这一语词浓缩了爱情际遇中的种种感受、纠葛、误会、恍惚和缅想。“玫瑰”与前面的“夜莺”呼应承接,唤起了我们对古典爱情诗、浪漫主义爱情诗习用语境的回忆。诗人没有放纵自己的想象力,他很快又应和了望远镜这一核心语象。“浏亮的雨后的长笛”,从形体上与镜筒相似; 从声音上回旋了“五月的一支歌谣”; 从品质上,“浏亮的雨后” 则与镜片、夜莺、泪滴共同具有澄澈、明亮、清晰、湿润的美质。
 接下来,诗歌的运思稍稍摆脱了无告与酸楚。诗人的自言自语带上祈祷的性质。“越阡度陌”,“你浴后的耳环发鬓”,这些带有东方感的话语型式,使我们的心柔软安顿下来,有 一种精神 “还乡” 的欣慰。它激活了传统诗歌留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使古典与现代凝为一体。这里,“请让水抵达天堂”,是镜片、泪滴、雨水意味的进一步变奏,从视觉维度上由平视转为仰望; 而 “飞鸣的箭不再自已”,则又与上下维度构成纠葛,它是内敛和平面延伸二而一的心灵犹豫。诗歌就在这种既迎承又犹豫的结构中呈现了欣悦与酸楚两面拉开的力量。它不是“头脑” 缜密求实的力量,而是 “心灵” 无端变化的力量。
 最后,望远镜有了体温、灵魂。“我” 手握的已是 “你腕上羞怯的脉搏”。爱情的宿命有如天意 ( “神”) 的绝对诉说,“五月的一支歌谣” 使一个 “孩子” 陷入于自言自语的 “海誓山盟”。这正是东方式的爱情,温润、羞怯、无端、伤怀。

望远镜wàngyuǎnjìng

用来观察远处物体的光学仪器。
★望文生义
★盼望 期望 失望 眺望 仰望 欲望 展望 张望 指望 不负众望 大喜过望 东张西望

望远镜wangyuanjing

观察远距离物体的光学仪器:团长用~观察敌人的阵地|看台上,有的观众用~观看比赛|这种~是用来观测天文的。

望远镜wàng yuǎn jìng

观察远距离物体的光学仪器。1634年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凡例》:“引取: 勾股法义、圜容较义、盖宪通考、泰西水法、几何原本、坤舆全图、简平仪、浑天仪、天问略、同文算指、天主实义、畸人十篇、七克、自鸣钟说、望远镜说、职方外纪、西学或问、西学凡。”1890年潘飞声《天外归槎录》:“十六日,早起,开行。远见一船,从东来,西人以望远镜窥之,曰巴仁船也。”◇筒、[XCHAR[R201405004_FZSYK_F8E0]]筩、筒镜、远镜、万里镜、显远镜、照远镜、窥远镜、千里镜、千里眼、千里远镜。其中“远镜、千里镜”在17世纪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常见。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測算部 > 觀測用具 > 望遠鏡
望遠鏡  wàngyuǎnjìng

亦稱“窺遠鏡”、“窺筩”。觀察遠距離物體的光學儀器。《明史·天文志一》:“若夫望遠鏡,亦名窺筩。其制虚管層叠相套,使可伸縮,兩端俱用玻璃,隨所視物之遠近以爲長短。”又:“太白光有盈缺,如月之弦望,用窺遠鏡視之,皆可悉睹也。”

望远镜【同义】总目录


望远镜窥筩
用具

用具

器(器具;器物;器件;器用;竹~) 具(家具;行~;教~;量~;玩~) 家伙 家事 家活 家生 家什
各种用具:器物 用器 物器 行仗 形物
携带的用具:赍具
拍打用具:拍(拍子;蝇~)
旧时家长责打家人的用具:家法
旧时塾师体罚学童的木尺:戒尺 戒方
夹物具:夹(夹子;~板;铁~;发~;书~;卷~) 卡(卡子;卡具;发~) 铗 筴 梜 剪(火~;夹剪) 镊(镊子)
抓爬背痒的用品:爪杖 如意(铁~)
叉物具:叉(~子;钢~;木~;刀~;鱼~;粪~)
悬挂或探取东西的用具:钩(钩子;挂~;秤~;钓~) 钜
炭钩子:
望远具:金目 望远镜
簸扬具:簸(簸箕) 箕
筛物具:筛(筛子;罗~;粗~) 簁
细筛:罗(绢~)
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提(油~;酒~)
取火具:燧(燧石;木~) 火石 火柴 洋火
供上、下的用具或设备:梯(梯子;楼梯;扶~) 阶 隥
梯上的横木:梯桄
遮盖具:罩(罩子;纱~;面~;灯~)
汲水器:缶 瓶(银~)
从井中打水的用具:银瓶素埂 素绠银瓶金瓶素绠

另见:家具 器具 工具

☚ 用具   清扫用具 ☛
望远镜

望远镜wanyuanjing

观察远处物体用的光学仪器。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共轴光学系统。1608年,荷兰工匠H.李普希用单个凸透镜与凹透镜制造了第一架望远镜,这就是伽利略望远镜 。1511年,J.开普勒首先论述了望远镜,并创制了用两个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叫开普勒望远镜。1672年,牛顿制造了用抛物面镜做物镜的第一架反射望远镜。20世纪30年代,又发明了接收天体的无线电辐射的装置,称作射电望远镜。任何望远镜都是先使远处的实物经物镜成实像,再以实像为物经目镜最后成像。由于像的视角远大于人眼直接观察远处物时物的视角,使人能看清物的细节。望远镜的放大率M=f1/f2,其中f1是物镜的焦距,f2是目镜的焦距。望远镜的分辨本领由最小分辨角θ来量度。θ=1.2/D。其中λ为光波波长,D为望远镜的入射光瞳(通常为物镜本身)的直径(见望远镜的分辨本领)。望远镜的种类很多。按工作原理分类,有折射式望远镜(如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如牛顿望远镜、卡塞格伦望远镜等)及折反射式望远镜(如施密特望远镜、马克苏托夫望远镜);按用途分类,有天文望远镜、地景望远镜(如观剧望远镜、军事望远镜、测量用望远镜、航海望远镜等)。

☚ 放大镜   折射望远镜 ☛
望远镜

望远镜Wangyuanjing

用以观察远处物体的光学仪器。简单的一种构造如图1所示。在圆筒的一端装一个物镜(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在另一端插入一较小的圆筒,可以自由伸缩,小圆筒的外端装一个目镜(焦距较短的透镜),目镜可以是凸透镜,也可以是凹透镜。物镜和目镜同是凸透镜的望远镜叫做开普勒望远镜;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的望远镜叫做伽利略望远镜。

图1


开普勒望远镜又称做天文望远镜,是法国天文学家J·开普勒在1611年发明的。它的物镜与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焦距之和,即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图2表示了远处物体在开普勒望远镜内成像的情况。来自远处物体的光通过物镜后成一实像,即图中的A′ B′。由于A′ B′处在目镜焦距内,所以经目镜后成一虚像,即图中的AB。该虚像相对于远处物体来说是倒立的,因此开普勒望远镜又称为倒像望远镜。

图2


伽利略望远镜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1609年发明的。它的物镜与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焦距的差,即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后焦点重合。图3表示了远处物体在伽利略望远镜内成像的情况。来自远处物体的光通过物镜后,本来应该在它的后焦面附近形成物体倒立的实像,但在没有成像以前,就已经遇到了目镜,目镜是凹透镜,本来会聚的光束,经过目镜后又成为发散光束,这些发散光束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形成物体正立的虚像,即图中的AB。由于伽利略望远镜所成的虚像相对于物体来说是正立的,所以适合于地面了望。常用的双筒望远镜就是由两个伽利略望远镜组成的。

图3


望远镜的放大率m=f1/f2,式中f1和f2分别为物镜和目镜的焦距。
☚ 潜望镜   显微镜 ☛

望远镜

一种用来观察远处物体的光学系统。简单的望远镜有物镜和目镜各一个,物镜收集光线并形成一个像,目镜把此像放大,以便观察。有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两类。前者用一个折射镜,后者则用一个反射镜来收集光线。用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属于反射型。其余望远镜都是折射型的,它们能产生正立的像,用于观察地上远处的物体,也称为地上望远镜,有伽里略望远镜、观剧镜和棱镜望远镜等。此外,用以接收和测量天体无线电辐射的仪器,称为射电望远镜,也是天文望远镜的一种。

望远镜

增大观察景物的视角,以看清远方物体的光学仪器。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及其他配件组成。按目镜的不同,可分为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两类。军用望远镜是伽利略望远镜的一种,它是陆、海军指战员的基本远距目视观察器材,用于侦察敌情、观察地形、了解战况、概测目标方向角、高低夹角和距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和用途的军用望远镜。例如,有组件化望远镜;震稳象望远镜;通讯观察望远镜;反红外望远镜。

望远镜

《望远镜》1831—1836Телескоп

俄国的综合杂志。1831年由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评论先驱尼·纳杰日金在莫斯科出版。原为双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835—1836年与别林斯基合编。主要刊登政论,科学消息和理论著作。强调文学必须朴实自然,具有民族性,曾与倡导浪漫主义的《莫斯科电讯》展开论战。撰稿人除拉热奇尼科夫、普希金等人外,还有西欧派的恰达耶夫以及接近西欧派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1836年因刊登恰达耶夫猛烈抨击专制农奴制的《哲学通信》中的第一封信而被查封。纳杰日金也遭流放。

☚ 旁观者   读报会 ☛

望远镜

telescope


望远镜

telescope


望远镜

telescope


望远镜

telescope

望远镜

telescope
射电~ radio telescope/双筒~ binoculars;field glasses/天文~ astronomical telescope /小~opera glasses(剧场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