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望远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望远行 望远行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在唐为小令。宋人演为慢词。双调一百零六字,上阕四仄韵,下阕五仄韵。 ☚ 解连环 夜飞鹊 ☛ 望远行 望远行唐教坊曲,用作词调。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云:“调名本义与汉横吹曲内之《望行人》同。王建、张籍均有《望行人》辞。孟郊有《望远曲》。”敦煌曲有《望远行》一首,内容涉征戍事,疑为盛唐作品。《花间集》有韦庄作此调之词,上片与敦煌曲相近,下片增二句,全词多六字。而李珣二首却与敦煌曲基本相同。入宋以后,遂有此调之慢词,始见于柳永。此调之令词,《金奁集》载韦庄词入中吕宫(夹钟宫)。其慢词,《乐章集》一入中吕调(夹钟羽),又一入仙吕调(夷则羽)。《词律》卷七列李珣、李璟、韦庄所作令词,又载柳永所作慢词二体。《词谱》卷一一以李璟所作(碧砌花光照眼明)为正体,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列李珣所作(春日迟迟思寂寥)与韦庄所作(欲别无言倚画屏)为别体,前者五十三字,馀同李璟词,后者六十字,上、下片换韵,字句亦异。此外,《词谱》还列《乐府雅词》所载无名氏词,七十八字,极罕见。慢词共列三体,柳永所作有一百零七字、一百零六字,一为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六仄韵,一为上片九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又《梅苑》载无名氏一首。 ☚ 望江梅 望扬州 ☛ 望远行这首歌辞写的是年少将军的飒爽英姿,表现出雄健风格。 “年少将军”,曰其有人; “扫荡狂妖”,曰其有事,是对现实而发。但除此二句外,其余几句,皆空泛语,至于究竟何人何事,无从考明。若仅凭此二句,便列入盛唐作品,证据不足。但其人其事与民谣“征妇怨”作品内贪功苦战,不顾室家之征夫所为则相合。凡征夫之妇,征妇之怨,显属此类,当为开元末期之声。 词的政治意义极浓。“佐圣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必须与“为国扫荡狂妖”联系起来,一面被认定是“圣朝”,对面自不妨被看作 “狂妖”,而 “扫荡”之政治意义便十分明显。但 “圣朝”之 “圣”,连尧舜都不知,究竟是何人何事?可惜无从指实。任半塘在评此辞时说,“上骄下谀,意义如此。”的确,尧舜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称道的佳期,但辞中所说的今朝却远远超过尧舜时代,可见今朝是何等圣明! 辞中对今朝的赞美已流溢其中。 上片写年少将军为国除奸臣,征战南北东西的实绩。将军年少便立下雄心壮志,一心辅佐朝廷,由于他早立志,早成才,所以年少时即为朝廷扫荡狂妖、铲除奸臣。年少将军的箭术高明、武功极好,一箭双雕,他的指挥能力强,富有大将风度; 他英勇善战,所向披靡,节节告胜。 下片“休寰海,罢枪刀,迎鸾驾上超霄”,是写年少将军的非凡战果。四海之内休战,说明扫荡狂妖除奸臣之成功,这是辅佐朝廷的最好表达方式。士兵们迎着年少将军所乘的鸾车,欢呼不已,那声音已响彻万里云霄。“行人南北尽歌谣,莫把尧舜比今朝”,是说南北行人,也包括百姓,载歌载舞,欢庆将军的胜利,奸臣铲尽,国家百废俱兴,百姓的生活平稳,很自豪地感觉到今朝已远远超过尧舜时代。奸臣铲除后,国家形势大好,百姓兴奋,但由此我们感到狂妖当道时,国家是何等黑暗,百姓何等遭殃,否则百姓决不会有重见天日之快感。 词写得刚健有力,年少将军的形象也雄壮豪放。辞中一连串的动词即把将军的形象显现出来,“佐圣朝”、“扫狂妖”、“射双雕”,好不气派,再看其战果,“休四海”、“罢枪刀”,所有这些,都是年少将军所为。他可谓是风云人物,甚至是传奇式英雄。作者以满腔的热情歌颂这位将军,赞美当时朝廷,政治意义明显。 望远行蜀冈眺望怀古,和阮亭韵 今年才过清明节,又见东风催暮。酒旗篱落,画舫笙歌,都傍销魂堤树。金刹斜阳,透得红霞一抹,望中绿莎如许。送韶华岁岁,江山烟雨。 相语。屈指兴亡多少,只柳影莺声无数。殿脚三千,桥头十五,断却隋皇归处。惟有醉翁几阕,髯公三过,妆点平山词赋。看骑鹤人来,吹箫人去。 这是一首怀古词,题词已将“怀古”两字凸出,且交代了登临眺望的立足处为扬州西北蜀冈之顶。阮亭,即作者友人王士禛的号。 上片写景。起首二句“今年才过清明节,又见东风催暮”为第一层,既点明登临时令为仲春季节,又以无情东风送春归去所引起的慨叹,为全词定下一种感伤、低沉的基调。接下三句“酒旗篱落,画舫笙歌,都傍销魂堤树”,是第二层,为作者目睹之近景:山脚下,酒帘随风飘拂,篱笆历历可见;豪华的船只在河中游弋,扬起弦乐声歌;堤岸两侧的杨柳,婀娜多姿,荡人心魂。这里,“销魂”两字,暗含贬意,使近景画面笼罩着人生在世、醉生梦死的阴影。又三句“金刹斜阳,透得红霞一抹,望中绿莎如许”是第三层,为作者放目眺望之远景:僧寺在斜阳照耀下金碧辉煌,红霞从天际厚重的云层中透出,显得凝重、庄严,遍野草木微露生机。“金刹”、“红霞”、“绿莎”所构意象的感情色彩稍异于上一层,略寓褒意,给人一丝慰藉。“莎”原意为莎草,这里泛指草木。远近两景,褒贬轻妙,作者用心良苦。“送韶华岁岁,江山烟雨”为第四层,总收上片。作者感叹岁月无情,送去了多少时光,如今万里江山掩映在烟雨暮色之中,朦朦胧胧,仿佛是历史留下了一个谜,看不透,理不清。 下片抒怀。换头“相语。屈指兴亡多少,只柳影莺声无数”为第一层,紧承上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扬州面临长江,与金陵、镇江隔岸对峙,数千年间,群雄逐鹿,朝代频易,但是纵有万千丰功伟业,如今却也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柳影千里,莺鸟啼鸣。此意从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中化出。接下“殿脚三千,桥头十五,断却隋皇归处”为第二层,作者从抽象抒怀转为具体地评点历史人物。隋炀帝开凿运河,南下游玩,久居江都,曾煊赫一时,可是却只落得身缢扬州的下场。“殿脚”即殿脚女,指隋炀帝当年从吴越地区选取大量年仅十五、六岁的民女,为其锦帆龙舟拉纤。“桥头十五”代指扬州,典出张乔《寄维扬故人》诗中“城锁东风十五桥”一句。此处评点隋皇,意在反衬下层。第三层“惟有醉翁几阕,髯公三过,妆点平山词赋”是作者本旨,隋皇盛极而亡,遗臭千古,与此相反,醉翁欧阳修、髯公苏东坡虽未权倾一国,但所创作的诗词文赋,至今脍炙人口,不朽人间,为扬州平山堂增添了多少光彩。这里“三过”,典出苏东坡《西江月》中“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之句。先后两层,正反对比,作者评判历史的标准,不言自喻。收尾两句“看骑鹤人来,吹箫人去”,以典作结。殷芸《小说》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此处以“骑鹤人”讽指现实生活中追官逐利的俗客。“吹箫人”典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原意指韩绰为风流才子,这里借指欧阳修、苏东坡等人。前后两句,一“来”一“去”,互相映照,意谓:如今象欧阳修、苏东坡那样的风流人物早已离去,无法寻觅;留下的只是一群庸夫凡子,在世上醉生梦死,纷纷扰扰;千年历史,去来自有评论,何如超然物外,冷眼相看。这种历史审视观不免略染循环论的色彩,但就收尾而言,却既不萧瑟,亦不堕套,自有一种轻灵、冷峻的韵味。 王安石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深沉、有力,辛弃疾怀古词《永遇乐》(千古江山)悲愤、壮烈,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地位密切相关。本词作者生活于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看不到社会出路,对现实只能取超然世外的态度。同是登高怀古,同是以对自然物象的感受,反思人文历史的变化,但各人心态不一,艺术着眼点不同,风格迥异。 望远行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残月秣陵砧,不传 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 生!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中的女子深闺独处,百无聊赖,日夜思念着远方服役的丈夫。“怀人念远”,是古代诗词中经见的题材之一,历代不乏名篇,本篇即以感情深挚、富有生活气息见称。 词的上片写女子思念远人,夜不成寐。玉砌,玉一般的石阶。日照阶上,花光点点,景色如同铺锦错绣一般明丽可爱,正可以恣情游赏,以不辜负这大好时光,然而,这位女子因丈夫远去,无人相伴,对此却无情无绪,一天到晚,闭锁门扉,独处深闺。夜间孤孤单单,被寒衾冷,难以成眠。而醒后无聊,炉香熄灭之后,仍想象着炉烟之亭亭袅袅,其孤寂凄凉之情着实难堪! “炉香烟冷”,谓炉香已熄。亭亭,状香烟袅袅上升的样子。炉香既熄,何来香烟? 这该是积久形成的幻觉,说明这位女子夜间经常焚香以待。“夜寒”二句,极写这位女子长夜待旦、终宵不寐的思恋深情。而这种极热烈之感情,又以极凄寂之境况相比衬,尤觉动人。 下片望月闻砧,极写女子盼丈夫归来的焦灼心情。离人对月,两地同怀,所可惜者“残”而不圆;闻砧心碎,风所传者唯是离情。秣陵,指今南京市。砧,捣衣石。古时妇女常于秋夜拆洗寒衣,捣于石上,其声凄哀清远,古诗词中常借以写寄情念远的凄凉思绪。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之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在长年累月的痛苦思念之中,她想象着丈夫归来时的情景:丈夫忽然归来,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鬓发都已斑白了! 幻由情生。“黄金”二句尤见在外者服役之苦,与女子怀思之久。 李璟是封建帝王。所写情事非身亲历,或只是他某种心境的形象写照,但由于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通过映衬、联想、渲染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词中思妇的艺术形象生动而丰满,表达的感情深挚而强烈,充满生活气息,因而并不妨碍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思妇词加以欣赏和阅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