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望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望色

即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色泽,重点在于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以此来诊察疾病的诊断方法。参见望诊条。

望色

望诊内容之一。即观察病人面部色泽,以判断气血的盛衰及邪气所在。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面部的色泽,称为常色。病态时的面部色泽,称为病色,分青、赤、黄、白、黑五种。以五色配五脏,并以五色辨疾病的性质。青色主肝病,主寒、痛、瘀血、惊风;赤色主心病,主热;黄色主脾病,主虚、湿;白色主肺病,主虚、寒、脱血、夺气;黑色主肾病,主寒、痛、水饮、瘀血。五色亦有善恶之分,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预后良好;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多预后不佳。

望色

望色

又名色诊,古称五色诊,是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因而,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就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所在的部位。通过望色能够判断正气强弱,分辨疾病性质,审察病变部位,指导临床治疗和推测疾病预后。正常人的面色表现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若表现为青色,则是寒证,痛经,瘀血证,惊风证和肝病的反映;若表现为黄色,则是湿证和虚证的反映;若表现为赤色,则是热证的反映;若表现为白色,则是虚寒证、血虚证和虫证的反映;若表现为黑色,则是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的反映。

☚ 望神   望形态 ☛

望色wàngsè

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色泽, 重点在于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 以此来诊察疾病的诊断方法。参见望诊条。

望色

望色

望色,又名色诊,古称五色诊。是观察面目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神与色有密切的关系。喻昌《医门法律·望色》指出:“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故望神与望色须有机结合。神色的表现和变化,俱以面目最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面部及面部器官在望诊中的重要地位。望色的主要内容,一是青黄赤白黑五色变化与病变的关系,二是色泽出现的位置与病位的关系。
常色
指正常的色泽,这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表现为红黄隐隐,明亮而含蓄,说明精气内充,气血平和,故能容光焕发,这是有胃气、有神的表现。《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即说明健康的色泽,不论何色,都如有白色丝绢所包裹,澄明润泽,含蓄不露。正常的色泽又有主客之分。主色,是指种族及个体在正常情况下的主要肤色。我国人属黄种,一般人的肤色都微黄,故主色以黄为基础,但也有生理上的差异,有些稍白,有些稍黑,这些个体的特征,往往一生不变,因此,凡正常黄色或终生偏于某种肤色的,都属主色的范围。《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由于人体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四季气候的影响,肤色也会相应地微有变化,古人总结为春稍青,夏稍赤,秋稍白、冬稍黑、长夏四季则黄,即一年四季都带黄色,而长夏(农历六月)稍黄一些。色随四季略有不同,故名客色。此外,如饮酒、走路、情绪变化等一时性影响,或因职业、风土以及接触阳光的多少,而影响肤色的变化,一般都属客色的范围,望色时须加注意。
病色
指面部色泽出现病态的变化。其诊察的内容包括:
❶肤色的深度是否较之平素明显变化而暴露;
❷是否失去润泽的光彩而枯槁;
❸病色出现的具体部位与整体脏腑病变的关系。据此,病变有善恶(吉凶)之分。色虽显露而尚明润,且与病变的性质协调一致者为善色;显露而暗晦枯槁,或与病变性质不协调而相克伐者为恶色。《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即是指病色虽已暴露,但尚有明润光泽的生气,说明脏腑虽病,而胃气未伤,故预后较好。又:“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这是病色显露而又枯槁无华,则表示无胃气,脏真枯竭,故这类青如枯草、黄如焦干的枳实、黑如烟炱、赤如凝固的血块、白如枯骨的五色,分别代表肝、脾、肾、心、肺五脏的真脏色。真脏色就是脏真败露而现于色的意思,故其出现则预后不良。
色部
指脏腑病色出现于面的一定部位,这是从表里相应、局部与整体息息相关的观点指导下,从实践中总结出的面部望诊定位法。《灵枢·五色》说:“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清·陈士铎宗《灵枢》的原意,对色部作了明确的阐述,他在《石室秘箓·论气色》中说:“看病必须察色,察色必须观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面上之两眉心候肺也,如色红则火,色青则风,色黄则湿,色黑则痛,色白则寒也。两眼之中为明堂,乃心之部位。明堂之下,在鼻之中,乃肝之部位。肝位之两旁以候胆也。鼻之尖上以候脾,鼻尖两旁以候胃,两颧之上以候肾,肾位之上以候大肠。肝胆位下鼻之两旁以候小肠。肺位之上为额以候咽喉。额之上以候头面,心位之旁以候膻中,鼻之下人中为承浆以候膀胱,三焦无部位,上焦寄于肺,中焦寄于肝,下焦寄于膀胱,其余各部位俱照《灵枢》无差错也。五色之见,各出于本部,可照五色以断病,一如肺经法断之,无不神验。”这种将色泽部位结合而定脏腑病变的方法,在临床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不宜机械地看待。
五色主病
病色的出现,是内在脏腑病变的反应,因而它和病因、证候联系起来,可以观察多种病变。《灵枢·五色》总结为“青黑为病,黄赤为热,白为寒,”这是古人通过临床体验作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青色 主风、主寒、主痛、主惊风。青色属木,旺于春令,其气为风,是足厥阴肝经本色,故主病多属肝和厥阴经的证候。痛的病机,多由气道不利,引起气血阻滞之故,色每现青。“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风病征,如急、慢惊风,血虚生风,中风等均可见青色。青而黑多寒病; 青而白主虚风;青而赤为火灼肝经,热盛风动,青赤而晦暗属肝郁化火;面青唇青为阴寒之极。脾病见青色,多属难治。
赤色 主热。赤为火色,主夏令,其气为暑,是手少阴心经本色,故主热。微赤多属虚热,赤甚多属实热。虚证面赤,多于久病出现,不似实证一起便见。久病虚人,午后两颧发赤,是水亏火旺,肝肾阴火上炎所致。面赤如妆嫩红带白而色泽游移不定者,往往见于虚阳上越的戴阳证。肺病见赤色,多属难治。
黄色 主湿。属土,主长夏,其气为湿。黄如橘子般明亮的,是湿少热多; 黄如烟熏的,是湿多热少。黄而枯瘦,主脾胃有热; 色萎黄者,为脾胃气虚。色黄而黯淡,属脾胃寒湿。黄而略带瘀色,见于蓄血证。淡黄而夹点红斑,属脾虚而肝血郁滞,多见于臌胀。印堂、准头见黄色而明润者,是胃气恢复,示病退将愈; 若色气枯天,是胃气衰败,病属难治。
白色 主虚、主寒,尤主脱血、夺气、脱津等虚证。白为金之色,主秋令,其气为燥,是手太阴肺经本色。肺主气而朝百脉,输布津液,故白色与气、血和津的病候相关。若气血足而阴阳和,则气色明润,白里透红,如以白绢包裹,含蓄不露。倘阴阳气血不足,则色淡白无华,故白色主寒,主脱血、夺气和脱津。其中所指的寒,属肺胃虚寒,卫气不固; 若面色㿠白而浮亮, 属水气或痰饮,多因脾肾阳虚为患。若印堂、准头有白色而明润者为善色; 反之,枯天不泽者为恶色。
黑色 主寒、主痛、主水。主冬令,其气为寒,是足少阴肾经本色。其为病多属肾及足少阴经的证候。水性寒,寒多则血脉凝涩不利而为痛,故黑色主寒主痛。黑而干焦,则属热; 黑而瘦削,多为阴火内伤; 黑而焦,齿槁,是肾热久蓄。若青黑暗淡,属阴盛阳虚,命门火不足,水气为患。一般面现黑色,病多严重,如心血瘀阻,癥瘕积聚诸证均可见到。心病额现黑色,是水来克火的逆证; 环口黧黑,是肾绝证。《灵枢·五色》谓“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说明黑色不但病情严重,也可能是暴卒的先兆。
病与色的关系,还有相应与不相应之分。相应的,为疾病的正常状态。不相应的,又分相生和相克的善恶关系,相生为顺,相克为逆。例如: 心主血,属火,心血热的病见赤色,就是病与色相应,是热性病的正常现象;若转微黄为色与病相生(火生土),属顺证;若见黑色(水克火)或白色(火克金),均为病与色相克之色,属逆证。这种生克顺逆的推断,必须结合病邪的性质与脏腑证情,四诊合参,不宜孤立看待或机械地武断。如诸风掉眩、胁肋胀痛,或小儿惊痫、抽搐等肝风病证,色以青为顺,面色纯白为逆。癫狂、惊悸、怔忡是心病,色以赤为顺,纯黑为逆。咳嗽喘急、胸胀满为肺病,色以白为顺,纯赤为逆。肿胀、噎膈、呕吐、吐酸是脾胃病,色以黄为顺,纯青为逆。遗精、盗汗、耳聋是肾病,色以微黑为顺,纯黄为逆。
望色十法 病色现于面,除了从五色鉴别之外,还须从颜色显露的程度,散聚的情况,色素的混杂及润泽度等方面进一步细致辨别。汪广庵《望诊遵经》据《内经》的原理,吸取前人经验,总结为浮、沉、清、浊、微、甚、散、搏(聚)、泽、天等望色十法。
浮沉: 色露于皮肤间为浮,隐藏于皮下为沉。浮主病在表、在腑; 沉主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主病从表入里; 初沉后浮,主病自里出表。
清浊: 清为色泽澄明,浊乃暗浊混杂。色清病在阳,色浊病在阴。从清转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转清,病由阴出阳。
微甚: 微为颜色浅淡,甚则色泽深浓。色淡薄主正气虚,色深浓为邪气实。
散摶: 散是分散,搏是汇聚。色散多属新病或轻病;色搏多属久病或重病。先摶后散,示病情好转; 先散后搏,示病情变重。
泽夭: 泽是润泽,夭是枯槁。泽是有胃气,脏精尚充;夭是无胃气,脏精将竭。从夭转泽,说明病有生机; 从泽转夭,提示病趋严重,化源将绝。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可见,所谓十法,实即以对照形式归为五类,大致上,浮沉分表里,清浊定阴阳,微甚知虚实,散摶决轻重,泽夭别善恶。这是判别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佐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望神   望五官 ☛
000095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