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望湘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望湘人

望湘人

见宋贺铸《东山乐府》。此词题作《春思》,词中有“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等语,咏调名本意。《词律》卷一九、《词谱》卷三四皆列贺铸所作(厌莺声到枕),双调,一百零七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六仄韵。此调宋词仅有此首。

☚ 望梅花   望蓬莱 ☛

望湘人

爱兰风两岸,梅月半墙,浣纱溪上曾住。步障教移,烛花渐灺,依约斜窥帘户。虎仆毫尖,麋丸墨淡,倩题诗句。记恁时,卓女含情,比我相如词赋。

愁思孤帆朝暮。奈双鱼消息,未传幽素。到香径重寻,只有碧桃千树。晚绵扑柳,晴丝卷燕,尽自飞来飞去。浑不见,人面重门,虚忆画中眉妩。

中年以后,竹垞将自己词作逐渐分类编集。四十四岁时编定的《江湖载酒集》取杜牧《遣悲怀》诗“落拓江湖载酒行”句意命名,大部作品均为昔日游冶酬赠的篇什。这首词即其中之一。全词主旨“溯韵事于当年,托风情乎毫素” (翁之涧《曝书亭词序》) ,是作者过去游山阴 (今绍兴)时一段恋情的追忆与感伤。

上片写追忆。“浣纱溪”是若耶溪的别名,在今绍兴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作者年轻时数游山阴,对这里美丽的风光印象深刻。而最令他不能忘怀的,是那样一个夜晚:若耶溪两岸微风吹拂,散发着兰花的幽香,月光将梅树婆娑的枝影映在他栖居院落的墙上。词开篇“爱”字领起的三句渲染了初春夜晚优美静谧的环境。“曾住”两字点出是过去的事情。然而作者萦怀不已的却不只是良辰美景,“兰风”、“梅月”,特别是“浣纱溪”的传说所构成的意象氛围,隐约朦胧地暗示着佳人的存在。风光既如此优美,那佳人的仪态自然可想而知了。下三句将镜头摇入室内,通过室内景致,写时间的流走。“步障”即屏风,“灺”为灯烛的灰烬。屏影点点移动,烛心渐渐成灰,月光隐隐越过帘栊,似在窥视里面的动静,都说明时光缓缓推移,不知不觉中已是深夜。三句叠状时间,笔触极为细密。这里仍未及人,却又无处不暗含着人的忘情,给读者留下极想的空间。经过上述一系列由外到内,空间和时间相交织的描写,烘托,暗示,推出下面三句: “虎仆毫尖,麋丸墨淡,倩题诗句。” “虎仆”,俗名九节狸,尾毛是制笔的佳品; “麋丸”是一种名墨,产于隃麋(今陕西汧县附近),故称。“虎仆毫尖,糜丸墨淡”均极言笔墨的名贵。对方准备了如此名贵的笔墨请作者题诗,可见是极为敬重的。这“倩题诗句”只是佳人对才子的知赏吗?片尾“记恁时”三句承上而来,写作者当时最记忆犹新的一幕: “卓女含情,比我相如词赋。” “恁时”,那时,用柳永《受恩深》 “恁时尽把芳心吐”句意。“卓女”即卓文君,“相如”,司马相如。作者以西汉著名美女卓文君比对方,说她含情脉脉地把自己的题诗比作才子司马相如的词赋,一收点出恋情。史载司马相如首先慕卓文君美艳,以弹琴挑逗,故示才华,才导致两人出奔。因此,这里虽只写对方的“卓女含情”,而他对对方的“相如慕色”便也在其中了。对方的“芳心”,实亦为作者的深表,隔过一层去写,“吐”得更委婉曲致,令人神迷。上片由景到人,由人到情,层层推移,含蓄蕴藉。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成就千古佳话,而作者与对方却不得不抱憾而别。过片“愁思孤帆朝暮” 孤起一句,心绪,景致,时间异质同构地交织融汇,将词境带入别后感伤。至于两人既相慕悦,因何而别,作者未道,读者自不必理会。接下“奈”字一声沉重的叹息,带出“双鱼消息,未传幽素”两句。“双鱼” 、“幽素”均指传达两情心曲的书信,两句同意重叠,正在强调别后的音信皆无。全词到此,皆铺述对过去的追忆。以下笔致从往昔拉回现实,写再游山阴,到“曾住”的“浣纱溪”重寻所恋的所见所感。作者一往情深地“香径重寻”,眼中却只有“碧桃千树”。“碧桃”又名千叶桃。唐诗人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有“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里借这两句诗意,表现“无寻处”的意思。昔日所恋无处寻觅,映入眼帘的只是“晚绵扑柳,晴丝卷燕,尽自飞来飞去”。“晚绵扑柳”是说晚春的柳絮在风吹拂中又向树的枝条扑挂;“晴丝”为虫类所吐的丝,常飞扬空中,又称游丝。“晴丝卷燕”化用杜甫《春日江村》诗中“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两句。“飞来飞去”前冠以“尽自”,分明是一片暮春静寂的景致。“尽自”还包含着不解人意的怨恨:“晚绵” “晴丝”只管自己“飞来飞去”,却不能告诉作者昔日佳人的行踪。这里通过景致的描摹,反衬着人的失落。所以由“香径”一路走到门前,失望已极,便迸出结尾三句。“浑不见,人面重门”,犹言一点也看不见了,那人的面貌再出现于门中。联系上面“只有碧桃千树”,正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意境。人既不见,便只能在脑海里回忆起那双眉妩媚的画面,末句“虚忆”两字包含了作者无尽的惆怅与感伤。朱彝尊在《陈纬云红盐词序》中曾说: “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犹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他这首词作于入仕清廷以前,正是抱着抑郁情怀漫游四方的“不得志”之时,全词具体写冶游中的恋情,但抽象看,却传达了一种失落的感伤。那么其中有没有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的成份呢?读者可以自己判断,但两者之间至少存在着潜意识的沟通。

作者词学南宋姜白石、张玉田,以清空醇雅词风的刻意追求开清词秀水一派。这首词以景致的渲染,环境的衬托,寄寓情意,推衍情境,表现得清秀空灵,疏中有密;其情媚而不假,艳而不乱,十分委婉动人。这些都体现了他清空醇雅的词风。


古诗词《望湘人》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望湘人

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向离人燎皎。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忆临歧、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向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

客中思家,早自《诗·魏风·陟岵》始,千百年来,一直就是诗歌中的传统题材。此类作品大都写于游子离家途中或在他乡住定之后,也就是说,写在游子与家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拉长或已经拉长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而本篇的作者却别出心裁,他选择了归程业已过半、与家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缩短中、羁旅生活行将告一段落这样一个时间点,来抒发自己的思家怀人之情。这种构思十分高明,其一,它不落前人窠臼,以生化熟,推陈出新,容易攫住读者;其二,当此渐行渐近之际,离愁别恨尚且浓重如许,那他更行更远、所行既远之前日、昨日的客中相思之苦极、痛极,岂不都在言外了吗?

“记归程过半”,起句便掐指计算回家的路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与南朝民间小乐府《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还有)二千在”同一机杼,归心似箭,不言而喻。“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交待自己是从北方回南方。吴、越,指江、浙,春秋时大致分属吴、越两国,故称。作者为浙江海宁人,家正在越地。归期过半,一喜;但举目遥望南天,吴山越水,云遮雾障,若有若无,虚幻缥缈,又意识到“路曼曼其修远”(屈原《离骚》),不禁转喜为忧。一波一折,笔有顿挫。“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向离人燎皎。”点出此番离家,不足一年(与篇末“春雨”字对勘,可知他出门之时为春天。去来节令,分置两端,有常山之蛇救首救尾的妙处),又告诉读者,这时正是冬天某个月的月初。一眨眼功夫便过了两个季节,当喜;但去家时间虽不甚长,却也备尝了离思的苦涩,于是心又一酸。三句仍为一起一伏,跌宕有致。“新月”是缺月,游子客中见此一钩缺月,自然会返观到人间的不团圆;何况这缺月光源还挺充足(燎皎,形容明亮),清晖洒满大地,叫人没法躲开;何况不只今夕此时是这样,且昨日、前夜、上个月、上上个月……已不知多少次“照得离人愁绝”(南唐冯延巳《三台令》)了。两句中层次甚厚,颇耐咀嚼。然而还不可忽过那个“偏”字。不直说自己见月生愁,却赋“新月”以主观意志,怪它存心刺激人,岂非“无理取闹”?实则文学艺术家只讲“情”不讲“理”,执着于“理”往往乏“趣”、乏“味”,无“理”而有“情”,方绝、方妙!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是罪满月,本篇云云,是罪缺月。那月儿也忒难做,盈不是,亏不是,动辄得咎,两头落埋怨,幸而嫦娥娘娘肚量宽宏,换了在下,怕不待早就要向玉皇大帝递交辞呈?一笑。以上三句,一笔绾住今昔,泛说较长一个时间段内的离愁,下文则留墨特写当下客馆中的孤苦况味:“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夜深了,附近不知何人歌筵上的急管繁弦已经消散,报时的钟声虽然稀疏,但在静夜中却显得特别警动,以致惊醒了词人的梦魂。当此万籁俱寂之际,他格外地感到了寒冷和孤独。于是,词人想念起他深深爱着、也深深爱着他的妻子来:“忆临歧、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他所最最不能忘怀的一幕,是当日分襟(“临歧”,到了岔路口。诗词中往往只作临别义用,不必呆看)的那一刻,簌簌珠泪,沾湿了她的罗衣。(由自己之“客衣”,引出伊人之“湘罗”,文心甚细,针脚遂密。)此情此景,一想一断肠呵。旅途风霜,本就使人憔悴,再加上相思之痛的折磨,恐怕人更老得快了。“助”字下得妙,读者试闭目冥搜,看能找出第二个字替去它否?“风霜”侵蚀人的肉体,“相思”啮咬人的精神,一自外攻,一从内“助”,不“老”何待!此一韵,上七字宕一笔忆“人”,下六字拖转来叙“我”,一推一挽,又是一度宛转。至此,上片四韵已有三番一韵之中前后排奡了,文情云谲波诡,不受控捉。

尽管相思无益,只“助风霜”催人“易老”,可是,“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明俞彦《长相思》),奈何?回避不得,索性放笔直书。于是,一换头便粘紧上结“忆临歧”云云,饱蘸浓墨,信手挥洒,将昔日的长亭弹泪之别写全写尽。“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向予低道。”上结已点出伊人“泪染湘罗”,此处更作一番渲染,使她别情依依的愁苦形象愈发明晰、丰满。所谓“翠黛慵描”(翠眉懒画)者,即元人王实甫笔下之“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是也。所谓“恹恹憔悴”者,亦即前人笔下之“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两处引文均见《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是也。以上盖借容颜、情态传神,下文改从言语生色:“向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你这一去,山高水远,没有奴在身边,谁来疼你,对你嘘寒问暖呢? (自己要多保重啊。)常语。常情。质朴无华。惟其为常语、常情,是天下千千万万个妻子在送别夫婿时都流露过的感情,是天下万万千千个妻子在送别夫婿时都说出过的言语,才有着摇动人类心旌、勾摄人类魂魄的艺术魅力!才是天地间的至情、至语!“向予(我)”二字,已顺便带出了自己,故下文水到渠成,转述“我”当时的情态:“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刚刚拉住伊人的手,让她亲切地叮咛嘱咐,眼前便见那象征着“游子意”的飘飘浮云塞满了去路——尚未踏上征途,客愁已然不堪禁受了。于是,最后一韵便嘶声喊出既是当时又是现在、既是自己又是伊人心中的一团愤懑:“恨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蘼芜”,一种香草,别名江蓠(见汉许慎《说文解字·艸部》)。“江蓠”谐音“将离”。二句不过是说:我(我们)恨透了离别,它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愁苦啊!妙在并不直来直去,却采用了一种很别致的修辞手段来表达,你看他写得有多么精彩!果真只要剪尽斩绝那不幸别名唤作“江蓠”的草本植物,便能根除普天下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离别,谅必七大洲五大洋人人挥锄、个个执剪,就连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也不至于投反对票。可惜,只要人类还存在,“离别”这种社会生活现象就不可避免,“离愁别恨”这一人类感情也就不会泯灭(当然,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对象不同,离别和离情的性质还有区别),词人们免不了仍要歌咏它,此类作品也将继续拥有广泛的读者。我们相信,这首感情真挚的小词,一定会打动您的,朋友,对吗?


古诗《望湘人》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望湘人

 
 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向离人燎皎。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忆临歧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向予低道: “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 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
 
 这是一首恋情词。词中写我怀恋人,恋人怀我,情深意长,缠绵曲折,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白居易 《长相思》)的刻骨相思情态。
 词的上片,描写主人公归途所睹景物并追忆当时与爱人惜别的心情。词首突兀而起,“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极写归途迢递,以衬托别离后的怅惘心理。词人遥望归程,方行过半,而眼前经吴天烟云,足下历越中群岫,天际荡荡,山水茫茫,自然飘渺之景,心间飘渺之情,浑沦汇一,泯合时空,有景中情、情中景的妙趣。接以“转眼秋冬,几回新月” ,写时轮飞转,愈见旅途杳远,而“偏向离人燎皎”,一笔托出“离人”,则昔时别绪、今宵新月及杳远征途皆与“离人”紧紧联系起来。此借用 《诗经》 旧典,更出新意,不仅写尽“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相思情怀,而且暗含“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的时间意识。缘此归程之长,又逗引出归程之苦,词人以“宵残” 、“梦断”、“寒悄”作递进描述,较“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客愁乡梦乱如丝”尤为凄清冷寞。“忆临歧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一个“忆”字,将思绪溯回当时分别之时,映接“离人”,使眼前归程景物和旧日别离思绪进一步缠织起来,催动归心,引发回想。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词人在久别归途中引起别时回忆,渲染了离别之苦,那么,下片则通过词人对临别时的回忆逗起神奇想象,进一步刻画了相思之苦。
 “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化用柳永《凤栖梧》 “为伊消得人憔悴”词意,将思念之情移至临别之境。翠黛慵描,恹恹憔悴,泪染湘罗,执手相看,在凝咽中仿佛有千言万语互相倾诉。然万般怜爱,千种情怀,在词人笔下仅化作情人款语,“向予低道”,用周邦彦《少年游》中句法,平淡中见奇崛,浅易中含深意。“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虽似情人语我,实为两人共同心声的交融溢露。“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描述有情人被无情的时光割开,而“才携手”三字,极言分离之速,此与上片别离后路遥神滞的情形又成对照,更加深对离恨的深切感受。“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收束全词,含两重意境: 一是用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意,以不剪蘼芜,不见故人为憾; 二是略反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意,以悔不早剪而牵惹离愁为恨,别出新意,其缠绵悱恻,委婉多情,给人以很深的感染。
 这首词先叙别后之苦,后写别时之情,尤觉情思深挚,余想无穷,在古代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中独标一格,特色卓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