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望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望岳 望岳唐诗篇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杜甫以《望岳》为题的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其中以这首望东岳泰山的诗最为著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第一次游齐赵、过着“袭马颇清狂”(《壮游》)快意生活的时候。诗中着重描绘泰山高出于群山之上的雄峻形势,以反映作者的豪放胸襟和不凡抱负。全篇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语言警拔,是诗人早期富有浪漫气息的代表作。“会当”二句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以登岳表现雄心壮志,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浦起龙评曰:“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卷一)。 ☚ 逢入京使 兵车行 ☛ 望岳【题 解】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望岳》共有三首,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进京应考,进士落第,随后到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首《望岳》诗就是他漫游齐鲁大地、登临东岳泰山时写下的一首五律。诗人以泰山高大峻秀的形象寄托自己的胸襟,字里行间充满了昂扬乐观的情绪。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以赞美之情描绘了泰山神奇秀美、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勇于攀登、奋发进取的雄心壮志。 全诗题为“望岳”,句句写“望”,却未着一“望”字,从远而近,由粗到细,由“望”而生“想”。诗的突出特点是设问入诗,接着层层深入地写泰山造化神秀,分割昏晓。然后虚拟情境,抒写自己胸怀旷达,眼界无边,像孔子一样,高众山之上,超群伦之表,表达出凌云之志和蓬勃的进取精神。 诗歌气象阔大,神采飞扬,语言古朴,格调高昂。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饱蘸诗人的激情,成为千古名句。杜甫后来能成为“诗圣”,与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凌绝顶”精神分不开,更与他敢于“小天下”的气概相关连。这也许就是这两句诗常常引人共鸣的重要原因。 望岳
【释】 1.岱宗:泰山又名岱,因泰山居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音fu):指代词。齐鲁:春秋时代的两个国名。齐在泰山以北,鲁在泰山以南。青未了:极言泰山之高大,意思是说,走出齐国的国境,仍可看见它。青:指山色。未了:未尽。 2.造化:指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奇丽的景色。阴阳: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割昏晓:极言泰山之高峻。山南向阳已晓,山北背日还昏暗,光线幽明如此不同。割:分割。 3.“荡胸”句:意谓山中云气层起,望之使人心胸荡漾,更觉爽朗。眦(音zi):眼眶。入:“入目”之入。 4.会当:合当,一定要。凌:登上。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译】 你若问—— 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如何? 你便是走出那古老的齐鲁国门, 也仍可远瞻那青青的峰顶飘渺入云。 大自然将千万种神奇秀丽集此一身, 山南山北同一时辰,分割为早晨与黄昏。深吸口气,层层白云荡涤着胸中的万壑,睁大眼睛,归来的鸟儿飞入你的眼神。 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绝顶,在那里, 俯瞰群山,高山会立刻矮小几分。 【评】 此诗为杜甫现存最早的作品。当为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736—740)初经泰山之作。 首联揣想,“夫如何”,用设问语气不仅给下文描绘泰山留下空间,而且引领读者共同步入泰山那庄严阔大的境界之中。“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明人王嗣爽《杜臆》)以“青未了”三字来回答“夫如何”,眼界阔大,真神来之笔。中间两联,分别以想象描摹泰山的弘大,“造化”为赞叹语,以引发以下三句的绘形写神。“阴阳”两字,承“造化”而来,以日月星辰来写泰山,正堪匹配,非如此,亦难写泰山之气势也。“荡胸”两字,方始从正面揣想描绘。“入归鸟”三字,以“归鸟”之小、之远,反衬泰山之大,不仅泰山之阔远如在目前,诗人神往、虔诚、凝神远瞩之形象亦在其中矣!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悬想语,含蕴深厚,一可说诗人尚未能登到山顶,再次印证山之大;二是说诗人对泰山之喜爱,不登绝顶誓不罢休;三是既是说登山,又不是说登山,从而含有了某种人生哲理,成为人们可以广泛使用的名句。 望岳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天末怀李白 下一篇: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描写泰山雄峻,表现诗人壮志不凡的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 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就是他在漫游齐赵时写的。前 二句写远眺:岱岳横空出世,雄伟高峻,青山绵延未了。“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 里,极为雄阔。其仰慕之情,十分传神。三、四句写近望:大自然聚集神奇秀丽,高峻的 山峰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其“钟”字用得有情,“割”字用得“奇险”。五、 六句写细看: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 爆裂。此四句造语“奇险”,巧用倒装,令人“冥心刻骨”,(赵翼《瓯北诗话》卷二)实乃惊 人之笔。末二句言,一定要攀登顶峰,俯瞰一切,览尽脚下绵延群山,蕴含了诗人的雄 心和气魄。此乃奇警之句,可谓绝唱。浦起龙认为杜诗应以此“为首”,说“杜子心胸气 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二句颇具象意义,不难看出诗人 的伟大抱负和“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 【题解】 杜甫的这首《望岳》大约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736—740)之间。此诗历来被推为古人咏泰山诗的压卷之作,诗既有对泰山的准确描写,又有象征和启示的意义。岳,“五岳”之“岳”。作者题为《望岳》的诗共三首,另两首分咏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荡胸生层云⑤,决眥入归鸟⑥。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⑧!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因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北),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青年时代曾漫游齐赵、吴越,应试不第,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755)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月安禄山叛乱,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在途中被叛军俘回长安。至德二载(757)奔赴凤翔行在,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居住。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重回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为参谋,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至江陵、岳阳,飘泊于江湘。大历五年冬病死于长沙至岳阳的小舟中。其生平事迹详见元稹《杜工部墓系铭》及两《唐书》本传。年谱多家,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精详。其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故后人称为诗史。艺术上勤于探索,各体皆精,刻意求工,律切精深。风格“沉郁顿挫”。前人谓杜诗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其集有宋人王洙编《杜工部集》二十集,为今存之最早版本。注本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 【解题】 杜集《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此为望东岳泰山之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漫游齐赵初经泰山时,为今存最早的一首杜诗。诗写泰山之高峻雄伟,亦写出诗人胸襟。清仇兆鳌谓“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甚有见地。 【注释】 ①此句为自问。岱宗:泰山的尊称。夫如何:怎么样。此句为自答。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未了:不尽。谓在齐鲁境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极写泰山之高大,只五字囊括数千里。③造化:大自然。钟:汇聚。神秀:神奇秀丽。④此句谓山北山南分割成昏暗和光明。阴:山北。阳:山南。⑤此句谓望山上云气层叠,心胸为之开豁。⑥决眥:裂开眼眶,形容张目极视。入归鸟:飞鸟收入眼里。⑦会当:定要。凌:登。⑧此句不仅写出泰山雄伟,也表现诗人的胸襟。 望岳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赵(今鲁、豫、冀一带)。此诗为其漫游山东之途中所作,属于早期作品。它是杜集中开卷第二篇。 杜集中题《望岳》者,有诗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篇为咏东岳泰山之作。现在流行的新注本或旧注本都说:因未登上泰山,而是“近岳而望”,故题称“望岳”。这些年来,有人提出异议(如一九八四年四期《文学评论》的许永璋《说杜诗〈望岳〉》),认为:这首诗是“登岳而望”,而后二首(即南岳、西岳)才是“向岳而望”。看来,不无道理。最近(一九九三年三月前后),《光明日报》还为这首诗展开了讨论,其焦点是采取何种视角来看泰山? 已发表几篇针锋相对的文章。因此,我们读这首诗时,也不妨加以思考。
这首诗是诗人登临泰山而望所得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景色图”。全诗用了四层笔墨来写意着色,且都是从“望”字(即揽胜)着笔的。请看——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之别称,也是尊称,意即为五岳之长;“宗”,有为人所归往之意。“夫”,此为语助。 这是诗人遥望之词,也即立于泰山之上遥看远景: 泰山呵? 怎么样呢?它呀,自齐到鲁,苍翠峰峦延绵不绝。换言之,挺拔卓立的泰山,可以在齐鲁以外也看到它那苍翠的峰峦。 这是通过诗人远望遥想而描摹了东岳的山色:青——苍翠之色。这里为什么说是在“遥想描摹”呢? 因为虽然登上泰山最高峰,可以远望,但以齐鲁之辽阔,终不能尽收眼底,故云“远望而遥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说,大自然把天地间的一切神奇秀美,都聚集到了泰山,因而特别高峻壮丽。高耸入云的泰山,使山南山北明暗判然,西南迎阳者早晓,西北背阴者即昏。这里的昏晓,是指黄昏与清晨。 诗人通过近望细观,得出的印象是:东岳之山势真奇伟;峻峰矗霄“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曾云,即层云,曾、层通假。是说山中云气缭绕,有如叠浪层波,使人心胸为之开敞激荡。放眼凝视远方,疾飞着返回故林的“归鸟”,尽收入诗人眼底。 这里决眥一词,争议较多,特作补释。此有三说:一是说“凝视”;二是“疾飞貌”,征引《集韵》说:“决,疾貌。”;三是睁大眼睛远看。我在此用了“凝视说”。因为,决,裂开、张开;眥(zì自),眼眶,是“眦”的异体字。决眥,即张开眼睛。但当它是“眺望远方”时,决不是“大睁双目”,而是“凝眸”、注目、盯视或凝睇。至于“大睁双目”者,那是一种惊怒之状。此其一也。其二、从律诗规律上看,这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词性和词组类别应当相对,即上句的“荡胸”的动宾词组对下句的“决眥”动宾词组,此联方能成立。因此,解为“疾飞貌”,似乎不妥。 通过决眥凝视,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泰山美景是:层云绕碧峰,归鸟返乔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犹言“终当”、“合当”。凌,登、升。绝顶,即最高峰,泰山之绝顶,就是“丈人峰”。 这最后两句诗是说: 将来登上泰山的最高峰,极目远望,群山都将显得低矮渺小。末句语本《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以遐想作结,既写了泰山之情,也明了诗人之志。诗歌是通过极目环视周遭丛山而得的效果。它既摹拟了泰山踞高临下、俯视众山的雄姿和怀抱,也暗示了诗人高瞻远瞩、俯视下一代的气魄和抱负。 为什么最后一联,诗人要从实写改为虚拟呢? 主要是由于诗人虽然登临了泰山的日观峰,但这只是“登峰”而未“造极”,还没有到达泰山的最高峰,即绝顶——丈人峰。因此,才有尾联的“会当”之句。 《望岳》这首五律,就是通过上述这“四望”而纵笔疾描,勾画了泰山的群峰耸峙、大气磅礴之恢宏气氛;点染了泰山碧翠苍郁、归鸟投林的秀丽景色;展示了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旷达胸襟;同时,也通过这“四望”,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和对自己前程充满信心的情怀。这样,诗歌就呈现了一种色彩斑烂、境界壮阔、情调健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杜甫这首诗,名为五律,其实格律并不严整,平仄未谐之处不少,宛如一首讲究对仗的“古风”。但是,此诗气骨峥嵘,体势雄浑,确是一首超越齐梁的佳作,很值得玩味。 此诗有一个争讼未决的疑难问题,值得说说。这就是,写此诗的“立足点”在哪里?也即“近岳而望”呢?还是“登岳而望”?或者兼而有之?对此,古今有四说—— 一是“神游说”。王嗣奭《杜臆》认为:“‘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眥’句状眼界之开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水’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 二是“写意说”。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云:“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四联极望之情。上六(句)实叙,下二(句)虚摹。” 三是“写实说”,即今人许永璋所持的主张,即诗人登山实写。 此外,还有刘凌的“多视角之说”(详见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日《光明日报》)。 现在,我采取的是“写实说”,即“登岳而望”,其依据有三: 第一、作品本身提供的内证 如:首联所写的汪洋山色,空旷眼界,只能是登高远眺时才能显出这种完美境界。如若仅仅徘徊山麓,如何能俯视齐鲁? 次联的“钟神秀”、“割昏晓”,如果你不入“神秀”荟萃之处,“钟”字如何道得出;如不亲临“阴阳”分界点,“割”字怎么想得到? 可见只有亲临日观峰见到奇景后才可写出。 三联的“生”和“入”二字,都表示了亲自感受的动态捕捉,决非从岳麓遥望所能“冥搜而得之”的。这里的“生”字,将“胸”和“曾云”接连了起来,表现了诗人步步登升的情状;“入”字,则把“眥”与“归鸟”连在一起,更说明游人定然立足于山上,才可以说鸟从山外归山,映入了游人之“眥”。否则,立于山脚下,游人同归鸟是同一方向,那末,“入”字就无以着落。 末联,所以用“虚摹”写法,是因为诗人当时只登上了日观峰,而未“凌绝顶”——即没登上泰山最高点丈人峰。诗人当时游兴方酣,原欲“更上一层楼”,以便“穷千里目”的,可是,天色将暮(众鸟已归山),不得不把“临绝顶”作为一种预期达到的心愿,以虚拟方式来写“一览众山”了。 第二,从杜集中可以找到外证 如:诗人于开元末年曾经登上泰山日观峰。这里有他的诗《又登后园山脚》作证。其中有句云:“我昔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入荒。” 第三,为什么注家历来都说“近(向)岳而望”呢 主要原因有三:①不察泰山之“绝顶”是丈人峰,而误认为日观峰。据《唐六典》记载:“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尽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立群峰之表”。且诗中确也有虚拟成分,如尾联。②没有注意到现实主义诗人与浪漫主义诗人在用词上的区别。杜甫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实写”与“虚拟”界限分明。他常用“安得”词,以别虚实。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壮士挽天河”等,不下数十处之多。浪漫主义作者、如屈原等,常常不标明为“虚构”。③受诗题的迷惑。杜诗有三首《望岳》。其中过华山和衡山,都由于赶路紧急而未登山,确系遥望而已。对此,使注者不辨,就把同题的三首一律对待了。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有类似情况。同题有二首,七绝的那首,是早晨从山下往上看;而五古这首,则是向晚从山上往下看。但注者不加细察,都当作于香炉峰上远望瀑布。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20岁的杜甫到吴越一带漫游。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回洛阳考进士不第。次年,24岁的杜甫又开始以齐赵为目标的第二次漫游。《望岳》一诗即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一为咏南岳衡山, 一为咏西岳华山。这首咏东岳泰山的《望岳》是现存杜甫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泰山雄伟气势和抒发诗人旷达胸襟的纪游诗。题目为《望岳》,但通篇由远及近,从朝至暮,却从未出现一个“望”字。 先是远望。诗人对泰山仰慕已久,乍一望到泰山十分惊喜,岱宗为对泰山的尊称。夫为语气词。齐鲁为春秋时代的两个国名,以后沿用成为地名。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都在今山东境内。这两句的意思是,要问泰山的形象怎么样,从齐到鲁望不尽它青翠的山色。极写泰山的高大。 再是近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造化:天地万物,大自然。钟:聚集。泰山之南为阳,泰山之北为阴。割:割开,划分。这两句的意思是,泰山凝聚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高耸的大山把山南山北分割为同一时间判若晨昏。“钟”和“割”用得精当准确,也为前面“青未了”作了注脚。 接着是细望。曾:同“层”。决:裂开。眦:眼眶。山之层云叠出,令人回肠荡气;目送归鸟入林,眼眶几乎都睁裂了。可见诗人百看不厌, 已望到薄暮时分。这两句诗也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炽热的爱。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从望岳产生的一定要登岳的强烈愿望。会当:定要。凌:攀登,登临。意思是一定要攀登泰山顶峰,看那小小的群山都在眼底浮动。 《望岳》以诗人设问作答开篇,以强烈的登临愿望作结。全诗形象鲜明,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表现了青年时代的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气魄,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诗以望岳为题者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此望泰山,作于开元二十四年25岁“忤下考功第”后、漫游齐赵之时,为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 泰山古称岱山,座落在齐鲁平原,在今山东泰安境内,海拔1500馀米,山势雄伟,壑谷幽深,松柏苍翠,植被青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自秦皇汉武,历代帝王登极后都曾来此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秦皇泰山遇雨所封五大夫松,自今犹存。故又称“岱宗”,山下的神庙建制如皇宫。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司马迁、司马相如、陆机等都到过泰山,至今山道有“孔子登临处”的标记。由于上述原因,东岳泰山向称“五岳独尊”。无怪青年杜甫到此即有高山仰止之企慕。 诗以一问喝起“岱宗夫如何”,不称“泰山”而称“岱宗”,就是强调其在五岳中的领导地位,“夫如何”的“夫”字以语助传达出一种自我商度的神情,也就使人感到泰山给人的印象是难以形容的。不是吗,——“齐鲁青末了”,齐、鲁是周代的两个诸侯国,而泰山山青、绵延不断,超越了两国国境,这还不伟大吗?“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施补华)、“写岳势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浦起龙),这是大笔驰鹜,得远望之色。 次联写泰山的高峻,所谓一山之中气象万千。关于“阴阳割昏晓”一句,通常讲作山阴即北面和山阳即南面昏晓不同,即光线的明暗不同,这是抠字眼的讲法。有人则根据实地观察的经验,谓“泰山坐北向南,山脚下可见东西两面山峦对峙,至斜阳西下,则东面山峦的西侧不见阳光,暗若黄昏;西面山峦的东侧光照正强,灿若初旭。此即公诗‘阴阳割昏晓’之谓也。此景唯黄昏时分始得见之,而诗中‘决眦入归鸟’句,足证杜公望岳,正黄昏之时”(《唐宋诗新话》),这是以意逆的讲法,甚为可取。三联写黄昏望中之山景,山间暮霭蒸腾,使人心胸为之激荡;归鸟没入长空,叫人睁大眼眶搜寻,表明诗人选定的角度是从山下望山。 所以末联趁势抒怀,说自己定要登峰造极,从泰顶居高临下地望一望,那该又是一番境界,又是一番情趣吧。《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所本。 要知道这是杜甫在经历了“忤下考功第”的挫折后写成的一首诗,可一点也没有垂头丧气的感觉,这一方面来自时代的精神影响,一方面来自漫游生活尤其是眼前泰山的陶冶和启迪。在诗中,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象,和积极开朗的内心世界是完美和谐地统一着的。诗既能大处著眼,又能小处落笔,而所有的描写都通向篇末的两句,即表现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操。故《读杜心解》谓:“杜子心胸气魄,一斯可观,公集当以此首”——这是兼年代之早与气象之大而言的。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岳:这里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岱宗:岱是泰山的别称,因泰山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代的两个国名,均在今山东,后即以此称山东一带。未了(liǎo):形容泰山山势绵延不绝。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层:重叠。决眦(zì):裂开眼眶。会当:定当,定要。 【大意】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它青翠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时的雄伟景象。 字数:441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2页. 望岳(唐)杜甫
【题解】 杜甫共作有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但并非一时之作品。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参军,此诗为赴华州途中经华阴时所写。写华山高耸的形势及其奇险神奇。 【作者】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生平见前山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注释】 ①崚嶒:山势高峻貌。②《嘉庆重修一统志·同州府》载:华山四周山峰有瓮肚峰、白云峰、公主峰、玉柱、玉秀、朝来、虎头、仰天、朝天、三盘、松桧、白石诸峰,环立东峰、西峰、南峰左右,似儿孙之簇拥。③九节杖:据说为仙人所用的神奇拄杖。《列仙传》有王烈故事,谓王烈曾授赤老人九节苍藤竹杖,行地,马不能追。其他九节杖故事颇多。④玉女洗头盆:在中峰。《集仙录》谓有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飞升。华山有明星玉女祠,祠前有五石臼,号曰玉女洗头盆,其中水色碧绿澄澈,大雨不溢,久旱不损。⑤车箱:指华山车箱谷,又称车箱峡,在二仙桥西,形如竖立的车箱,游人行其中,路险而曲折。⑥此句当写华山千尺㠉。千尺㠉亦名“百丈崖”、“箭栝”。在青柯坪东约1.5公里“回心石”附近,其四面陡削如壁立,中间一罅如槽,是唯一上山通道。前人凿石为磴,来往游客经过这里必须攀援而上。又华山有箭栝峰,箭栝峰旁有通天门。⑦白帝:古以西方之神为白帝,华山为“西岳”,唐玄宗曾封华山神为白帝,建有白帝宫。 望岳 题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 注释 ①岱宗:泰山的别称。岱,始。宗,长。泰山为五岳之长。齐鲁:古代齐鲁两国均在山东。青未了:形容泰山青翠的景色远在齐鲁之外也能望见。 ②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丽。阴:山北。阳:山南。割分晓:分昏晓,即晨昏不同。 ③荡胸:心胸开阔激荡。生曾云:云气层层升起。曾,同层。决眦:睁开眼看,即放眼远看。眦,眼角。入归鸟:归鸟全收入眼底。 ④会当:终当,一定要。凌绝顶:登上顶峰。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赏读 首句传神地写出诗人望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仰慕和揣摩之情。泰山究竟有多雄伟?以问句领起,形成突兀语势,振起全篇。接下来的五句回答了第一句的问题。“齐鲁青未了”,泰山之南为鲁,之北为齐,齐鲁千里大地,都被泰山的苍翠所笼罩,这是用距离远烘托泰山的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高耸的山势使山南山北呈现出幽明昏晓的不同。诗人看到如此撼人心魄的泰山,心胸为之荡漾,好像有云蒸霞蔚从中逸出。鸟都归林了,可诗人还在眺望,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欣赏和热爱。这六句写尽了泰山的高远,可诗人意犹未尽,接着写出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敢于进取,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 这首诗句句写向岳而望。由远及近,从朝到暮,由望岳到悬想登岳,充满了浪漫气质,体现出盛唐时的精神风貌。 望岳 望岳唐杜甫的七言律诗: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琯贬官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诗即作于此年。岳,指华山,古称西岳,在今陕西华阴县城南,素以奇险壮丽闻名。玉女洗头盆,华山中峰玉女峰名胜。车箱,华山下有车箱谷,深不可测,由此可攀登华山西峰莲花峰。诗写望中华山奇拔峻秀的自然景观,也隐约流露其官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 ☛ 望岳 望岳唐杜甫的七言律诗: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琯贬官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诗即作于此年。岳,指华山,古称西岳,在今陕西华阴县城南,素以奇险壮丽闻名。玉女洗头盆,华山中峰玉女峰名胜。车箱,华山下有车箱谷,深不可测,由此可攀登华山西峰莲花峰。诗写望中华山奇拔峻秀的自然景观,也隐约流露其官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 ☛ 望岳 望岳诗篇名。唐杜甫作。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诗人赴洛阳应进士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此诗即是游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约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名“望岳”。全诗8句,五言体。描绘了望中所见东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磅礴的气象,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全诗气势雄浑,用语警拔,构思巧妙,不着一“望”字,然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艺术性极高,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泰山山麓。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常被人用来表示不怕困难、奋勇向上的精神,成为千古名句。 ☚ 猗嗟 率志委和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