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有毒节肢动物防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有毒节肢动物防制 有毒节肢动物防制有毒节肢动物以其对人螫刺方式不同,可分三类: 黑寡妇毒蛛 蜈蚣 俗称百足。体长而扁,一般约10~15cm,某些品种可达30cm左右。全身由头及20余体节组成。头与第一体节为红褐色,余各节为兰褐色。每节有足一对,第一对足成为尖利毒肢,末端有通毒腺的小孔,排出酸性毒汁。蜈蚣性畏光,白天栖于石隙、腐木、树皮等阴湿场所。赤脚活动或赤手捕捉时可被咬伤,伤处红、肿、痛,并伴有头痛、眩晕、呕吐等。叮咬局部可用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涂抹,并加冷敷; 伤口周围可注射0.5%奴佛卡因20ml除痛。过敏时可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及镇静剂。 蜈蚣 锥蝽 亦称锥鼻虫(见图)。夜间活动,常食小哺乳动物的血,某些种类亦吸人血,常叮咬人之唇周围、手、臂、足、头等处。某些种类为美洲锥虫病传播媒介。防制时清除居住地周围灌木、废物等,不在房屋周围饲养小动物。室内有锥蝽,可用杀虫剂如西维因处理,每10日一次,重点为窗户、墙角、床垫与各种缝隙等处栖藏地。叮咬部位可用肥皂水清洗,过敏者口服抗组织胺药物。 锥蝽 蝎 生长于温、热两带,大体以北纬40度为限。胎生、无变态,妊娠数月后生出幼蝎,成蝎体多黄褐色,亦有赤褐或暗绿色。头胸与腹融为体驱,后腹狭长成尾。头、胸部被透明角质,沿背侧中央有二单眼,其前方左右各有2~5个单眼。头部前端有螯肢一对,其末端有二强大的爪。胸有足四对。前腹部有七节,较粗大,后腹部分六节,其最后一节为囊状,附带毒腺尾勾 (见图)。蝎生栖于陆上,畏光,白天躲于石缝、墙基与阴湿处碎砖瓦或枯叶下,夜晚外出觅食。 蝎 人被蝎螫后,局部肿胀灼热,疼痛异常,严重者可中毒致死。受螫后,应立即拔出毒刺,局部冷敷,以减少毒液吸收。螫伤处涂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注射1%盐酸吐根硷1ml,亦可外敷南通蛇药片。 防制时主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砖瓦石块,杂草枯叶等,使其无栖息场所。夜晚活动时以灯光照明,亦可用六六六或滴滴涕粉毒杀。林丹、狄氏剂与氯丹的效果优于滴滴涕与马拉硫磷。 蚂蚁 雌虫腹后末端有螫刺,当触及蚁堆或蚁巢时常被所伤,小儿受害最多。防制方法为清除住区内蚁堆。必要时可用灭蚁灵、对火蚁、收获蚁等药杀灭。多蚁区不可赤足活动。 黄蜂 有螫刺,可连续螫刺数次,与蜜蜂不同。一般不侵袭人,仅于干扰其蜂巢时螫刺。防制方法: 清除居住处附近垃圾,除去诱引物; 不接触蜂巢,或移走蜂巢; 必要时可用杀虫剂,如5%西维因粉剂处理地面与室内蜂巢。处理宜于夜间黄蜂活动最少时进行。 芫菁 俗称斑蟊(见图),属芫菁科。幼虫对人无害,成虫体内含芫菁素 (又称斑蟊素),可使皮肤发泡。在其为害作物中通过,可受螫刺。芫菁喜光,常飞入围坐灯光人群。芫菁骚扰地区可用黄光灯驱之,当其落于皮肤,应用口驱吹,勿捕捉或挤压虫体,以防被螫制。芫菁分布广泛并有迁移性,一般不主张使用杀虫剂。 芫菁 毒毛虫 毒毛虫为鳞翅目蛾类幼虫。其幼虫腹背生有大量毒毛(见图)。毒毛随幼虫蜕皮与结茧而脱落,散布于蜕皮及茧、蛹的周围,亦可随风飘散各处。人接触蜕皮、茧蛹、零散毒毛或穿用沾染毒毛衣服时,毒毛刺入皮肤,引起痛痒难忍的皮炎以及过敏反应。常见为桑毛虫、柳毛虫、松毛虫等。以桑毛虫为例,其防制方法为: ❶消灭越冬幼虫。用杂草树枝围扎于树干,诱引桑毛虫结茧越冬,次年3月幼虫出茧前将其焚烧; 扫除桑树枯枝落叶,剪除有虫枝条,焚烧或深埋。 ❷早春药杀。4~5月间幼虫危害桑果树芽时,用0.1%的敌百虫、马拉硫磷、倍硫磷或0.05%敌敌畏喷洒树干与树叶。 ❸人工捕杀。 ❹以桑毛虫多角体病毒水悬液喷洒枝叶及虫体。 ❺保护其天敌,如寄生蜂与寄生蝇等。人被螫刺后可取食油滴于伤部,用硬质光滑器具在皮肤表面顺一个方向刮擦,或以胶布粘贴伤处然后揭除,反复多次,可取出毒毛。用3%氨水涂伤处,可止痛。桑毛虫盛发季节(5~9月),避免在有桑毛虫的树下或下风向活动休息及晾晒衣服; 在桑园活动时,应穿厚质长裤与长袖上衣,颈部围毛巾。 黄尾毒蛾(幼虫) ☚ 螨类防制 灭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