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有机磷除草剂organo-phosphorousherbicides分子结构中含有磷元素的一类除草剂。此类除草剂发展较慢,品种较少。自1958年第一个有机磷除草剂问世以来,相继开发了一些用于旱地、水田和非耕地有机磷除草剂品种。 分类和通式 按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硫代磷酸酯 以1964年美国施多福公司(StaufferChemical Co.)开发的砜草磷(bensulide)活性较高:  用于防治旱直播水稻、陆稻、玉米、棉花等作物中大多数禾本科杂草及藜、马齿苋等双子叶杂草。 磷酰胺类 活性较高的化合物通式: 其中 R1=异丙基、仲丁基,R2=甲基、乙基,X,Y=2,4位的C1、硝基、甲基等。1971年开发的胺草磷属此类产品,作为芽前处理剂用于稻田、旱田及草坪除草。 亚磷酸酯类 尤里来路公司1958年开发的伐草磷(2,4-DEP)是其典型代表品种: 为选择性芽前处理剂,适于玉米、花生等作物中防治一年生杂草。 氨基膦酸类 通式如下: 其中 X=H或膦酸甲基,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1972年开发的草甘膦最为著名。为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广泛用于非耕地、果园、胶园、林地及免耕农田。 特点 植物的分生组织是有机磷类除草剂的主要作用部位。如胺草磷、抑草膦、调节磷、草甘膦等,都是通过抑制这个部位的细胞分裂而对植物发生作用的。其次,有机磷类除草剂接触土壤后容易失效。它们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与除草剂品种的理化性质、土壤类型及有机质含量有关。即使是同一品种在水田和旱田的降解也有很大差异。另外,不同类型的有机磷除草剂,有不同的吸收传导途径。如砜草磷被植物根部吸收,但不向叶子传导。哌草磷通过根、胚芽鞘及幼苗吸收,传导性差。草甘膦则经植物茎叶和绿色部分吸收,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均可移动传导。 应用 有机磷类除草剂的应用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土壤处理剂,如哌草磷、砜草磷、特草磷、伐草磷、胺草磷、甲基胺草磷等。通常在作物播后芽前使用,主要防治一年生杂草。其杀草谱随品种不同而异。其二是叶面处理剂,重要品种有草甘膦、调节磷、双丙氨酰磷等。其中,草甘膦杀草谱广,对40多个科的植物有杀灭作用,对多年生深根杂草及一些灌木有突出防治效果,在果桑茶园、林业、农田免耕少耕中得到广泛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