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有影响的剧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有影响的剧种

有影响的剧种

徽剧 古称徽调,安庆一带则称乱弹,是安徽省古老剧种之一。其音乐由唱腔、曲牌、锣鼓经三部分组成。唱腔有高腔、徽昆、吹腔、拨子、西皮、二簧和花腔杂调。高腔属青阳腔,一唱众和。原为锣鼓伴奏,安徽省徽剧团已改用丝弦。徽昆是昆曲的安徽化,唢呐与锣鼓齐奏,气氛热烈,多演武戏。二簧和西皮是徽剧的主调,有正、反、缓、速等不同唱法,或高亢、或悲愤,善于表达复杂情绪,以胡琴伴奏。曲牌有山坡羊等200多支,用于衬托各种场面。锣鼓经约百首,配合演员唱、念、做、打。其表演继承南戏和青阳腔的艺术遗产,吸收了目连戏的武功和杂耍,借鉴了昆曲的歌舞和武打程式。特点是重排场,讲对衬美,要求服装富丽,角色齐全;动作强烈鲜明,朴实粗犷;开打炽烈,强调平台、高台武功,向以武戏表演出众;有不少特技和绝招,如爬杆、滚灯等。
徽剧以演宫廷袍带戏为主。剧目分吹腔、西皮、二簧、昆曲、小戏等本。吹腔本多来自南戏,二簧、西皮本多来自杂剧和传奇。这些本子在长期演唱中,经艺人不断通俗化,和原本差别很大,总计约1000多本。
徽剧在省内分安庆、巢湖、太平、徽州等路。安庆一路,先后出现著名艺人高朗亭、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程继先等。徽州一路由怀宁传入,是徽剧最活跃的一支。先后成班数以百计,其中同庆、彩庆、庆升、阳春有“京外四大徽班”之称。此路讲究艺术精湛,重武功,竞铺排,有时上台达百人之多。
徽剧影响全国,江、浙、闽、粤、川、湘等省,约40个剧种,都与它有渊源关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为首的三庆班进入北京,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班入京,合称“四大徽班进京”。经过合京、秦两腔并演,又经所谓“三鼎甲”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所形成的二簧和西皮合奏,声腔融化,剧目演变,终于蜕变成京剧。徽剧则逐渐衰落。
1949年后,徽剧复生。1954年,徽剧老艺人程发金、程松顺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荣誉奖。1956年秋,安徽省徽剧团建立。1958年参加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磨房相会》等剧。1959年4月,赴京汇报演出,获得戏剧名家欧阳予倩、梅兰芳等人的爱赞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与重视,首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十数篇给予介绍。1961年春,应邀赴上海公演,19场计3万余观众。1964年,以自编现代戏《渡江第一船》,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还移植演出了《红霞》、《草原小姐妹》、《芦荡火种》等现代戏。为这一古老剧种表现现代生活作了有益的尝试。
“文化大革命”中,省徽剧团曾一度与省京剧团合并,1978年以后,与徽州地区(现黄山市)的徽剧团先后恢复建制。几年来,省徽剧团整理排演了《百花赠剑》、《白蛇传》、《临江会》等传统剧目,创作排演了《吕布与貂蝉》、《情义千秋》等戏。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观摩演出以及香港等地公演,得到海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近年培养的第二代学员已成为演出骨干。
黄梅戏 又称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新兴地方戏曲发展得快而广泛的一个剧种。它原来只流行在安庆周围一些县份,新中国建立后,在省内发展到六安、徽州、滁县、巢湖、铜陵、马鞍山等地、市、县。省外,江西、湖北、江苏、山东、吉林、浙江、福建,也有专业性剧团建立。连边远的西藏,也曾一度建立过剧团。港、台等地,多以黄梅调作为流行歌曲演唱。繁盛时专业剧团有50多个。
早期的黄梅戏,约在道光年间,传到安徽省西部一些县城,当时群众称它叫“采茶花鼓戏”。后在石牌得到迅速发展。它吸收了高腔和徽调中的演唱艺术(表演、锣鼓经和曲牌),出现了职业性班社。清光绪五年,进入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北关外演唱,(民国15年才进到市中心吴越街剧场演出)。此时期出现过琚光华的双喜班、张光友的全福堂,白云茅班、晷双印班、长春班等,涌现了丁永泉、胡遐龄、查文艳、桂月娥等著名演员。1936年,丁永泉等曾组班到上海月华楼等地演出。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陈履安等创作了《土劣自叹》、《送夫当红军》、《新三字经》;杜含芳编写了《难民自叹》等小戏,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梅戏的花腔、彩腔约四五十支,主调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男女分唱。初为打击乐伴奏和人声帮腔,抗日战争时期,试用京胡拖腔,50年代以后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并组成中西混合乐队,唱腔和伴奏诸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表演,早期仍以扇子花、手巾花等歌舞形式演出。后逐渐由生活模拟到注重台步、水袖、甩发、跌扑等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艺术,丰富了刻划人物的手段,体现出既有戏曲载歌载舞的风格,又着重于人物自然真实的创造。
1949年后,先后整理、改编演出了《打猪草》、《闹花灯》、《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孝子冤》等传统剧目。也编演了一些古装戏和《春暖花开》、《烽火连心》等现代戏。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制成影片。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王毓琴、麻彩楼、王鲁明等著名演员。
1978年以后,各地黄梅戏剧团恢复了建制,安庆市和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团,创作、整理演出了《失刑斩》、《慈母泪》、《朱门玉碎》;省黄梅戏剧团改编、创作演出了《龙女》、《风尘女画家》、《无是生非》、《遥指杏花村》、《柯老二入党》、《红楼梦》等。八场新编《红楼梦》于1992年3月赴京演出,轰动京华。首都各大报纸对演出作了高度评价,称之为继《天仙配》、《女驸马》之后,再一次征服观众的优秀剧目。《失刑斩》曾获1980—1981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无是生非》、《遥指杏花村》分获省艺术节剧本创作奖;黄梅戏《柯老二入党》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剧本奖;《红楼梦》获第二届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的大奖。在《红楼梦》中饰贾宝玉的马兰,曾先后获全国第四届梅花奖和上海第四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黄新德在演出《柯老二入党》及《红楼梦》中,获全国梅花奖及白玉兰配角奖。《朱门玉碎》、《慈母泪》拍成电影;《遥指杏花村》和《柯老二入党》拍成电视连续剧。《遥》剧电视片获第三届乌金奖的特别奖,《柯》剧电视片获纪念建党七十周年展播优秀剧目奖。
庐剧 原名倒七戏,1957年改现名。流行于六安、淮南、合肥、巢湖、滁州、芜湖等地。有史可查为120多年。早期多演于地摊,以三小戏为主。在发展阶段中,曾受阜南的嗨子戏,寿、凤的端公戏,无为流行的徽剧,芜湖的皖南花鼓戏影响。清光绪三十年(1908)王业明班初进入芜湖大花园摆地摊演出。民国初年,含山的王四班、无为的王海洲、董少轩班、合肥的费业法班,先后到南京莫愁湖与下关等地演出。王本银在上海组班,演出于小沙渡。各班进入城市后,使庐剧的折子戏和本戏及连台本戏获得了发展。
庐剧受各地语言和习俗的影响,形成上(西)、中、下(东)三路。西路以霍山、六安为中心,擅演三小戏和折戏,唱腔粗犷高亢,尾音多翻高假音,有山歌风味。中路以合肥为中心,多演本戏和袍带戏,唱腔抒情委婉,假音较少。东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多演连台本戏,唱腔柔美,尾音很少用小嗓子。三路表演风格,也有粗犷和细腻不同。
庐剧的三小戏表演有特点,唱一段舞一段。其中绕篱笆、绕门转、一条龙、剪子股、荷叶翻身等舞蹈身段,多是从民间歌舞花鼓灯、旱船中吸收。这些舞动不与剧情结合,锣鼓也只是调剂气氛。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多从唱中表现,必要动作,也只是现实生活的夸大。进入城市后,服装、表演有很大改进,多向京剧学习,有时唱腔还夹杂京剧唱腔。
早期,脚色只分小生、老生、老旦、丑等。唱腔主调有二凉、三七、寒腔、老生调、丑调等。这些主调有花(欢快)、快(激愤)、寒(悲)等不同唱法,以表现剧中人各种情绪。原折戏演出时,帮腔(艺人称“吆台”)甚多,后期几乎不再运用。锣鼓经和曲牌多从徽、京剧中吸收。
1951年,庐剧作为安徽省戏曲改革试点。建立了地方戏实验剧团、调进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建立了练功和导演制度,对音乐(唱腔和伴奏)、表演和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改革,排演了《梁祝》、《宝莲灯》、《白蛇传》和现代戏《罗汉钱》、《两兄弟》、《刘胡兰》等。皖西庐剧团创作演出的《程红梅》和《妈妈》,曾参加会演和赴京演出。此期间,出现了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泗州戏 原名拉魂腔。流行于淮北和皖东地区,因泗州为其“戏窝”而得名。约200年历史。在鲁南、徐州、苏北等地称柳琴戏或淮海戏。发展过程经唱门子到“跑坡”(独轮车四处演唱),从三小戏到“马踹雪”(雪与薛仁贵之薛谐音,指折戏),再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的雏形班社。女艺人登台较早,较有影响的有大转子、小转子、大毛子、麻桂芝等近十人。民国九年(1920),大毛子(魏月华)班、李宝琴班、霍桂霞班,先后进入蚌埠。在西游乐场和一些茶社,唱地摊或唱土台子。此时,本戏逐步增多。唱腔已男、女分腔,板式有了增加和变化。伴奏由柳琴(自制的土琵琶)加入了笛子、胡琴、唢呐等。行当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须生、彩旦、花脸等近10行。
1941年,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由五河县民主政府,集中百余艺人培训。何兰英、李如道、魏玉林等艺人组成了演出分队。编演了《樊大娘送子参军》、《全家抗日》、《嫦娥冤》、《过关》、《打灵璧》等十几个剧目,其中《嫦娥冤》的演出,曾轰动一时。
泗州戏的唱腔属板腔体,有幽板、慢板、二行板、数板、五字紧板等。演唱自由,不受伴奏约束,艺人称“怡心调”。过门采用八板头、游场、油葫芦等民间曲牌。表演以明快粗犷为其特色。被称为表演艺术根本的压花场,身段步法,和淮北流行的花鼓灯有着渊源关系。动作有整鬓、拔鞋、提领、顿袖、旋风、挖门、百马大战、燕子拔泥、浪子踢球、懒婆娘簸簸箕等20多式。步法有错步、滑步、莲步等十数种。此种民间风格,在袍带戏中仍可窥见。由于艺人多半是贫农出身,熟悉农村生活,在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戏中,得心应手,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成为泗州戏表演艺术上一大特色。
1952年8月,蚌埠市建立淮光泗州戏剧团。宿县、滁县两地区和泗县、灵璧等七县也相继建团。各重点剧团开始纪录整理传统剧目,废除幕表说戏,建立导演制度。淮光剧团新排的现代戏《小女婿》,连满60多场。各剧团相继上演《罗汉钱》、《柳树井》、《光明大道》、《不能走那条路》、《志愿军未婚妻》、《小二黑结婚》等十几本现代戏。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做了改革。1954年,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拾棉花》,许多省、市戏曲剧团和歌剧院、团,先后派人学习,移植演出。1957年,与庐剧组成赴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演出《三踡寒桥》、《走娘家》、《夜祭》等戏,获得首都文艺界一致好评。1958年,成立泗州戏剧院,参加省二届会演,演出《两面红旗》和《淮北春雷》。后又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演,还深入福建海防前线慰问演出。此时期,李宝琴和霍桂霞较为知名。
皖南花鼓戏 流行于宣城、广德及江苏的高淳、浙江的吉安等地。先由“打五件”沿门卖唱,发展成广场地摊演出。主要演两、三小戏。唱时以锣鼓伴奏,一唱众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宣城孙家埠成立了合兴班,清末发展到15个班社。杜家班和蓝家班较为有名。此时,已开始串折戏成为本戏演出,主腔逐渐形成。行当由生、旦、丑“三行”发展成老生、须生、青衣等“八角”。出现了蓝凤山、杜老么等知名艺人。1920年以后,曾与京、徽合班演出,称“二蓬子”。先演京、徽戏,后演花鼓。所以皖南花鼓戏艺人,很多都会唱京剧和徽剧。
皖南花鼓戏主腔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四类。四腔各有正、反、数、快、连、垛等不同唱法,以表达剧中人的复杂情感。锣鼓经多由灯会锣鼓演变并吸收京、徽剧而成。传统表演强调扇子、手巾、腰带等功,在小戏和折戏中运用,颇具特色。讲究文演要细致优美,武演要泼辣火爆。宫廷袍带戏兴起,学习京、徽剧表演,动作趋向程式化。
1952年,郎溪县建立皖南花鼓戏专业剧团,稍后,宁国、广德、宣城等县相继建立。皖南花鼓戏自此进入城市。各县剧团调进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建立编、导、演制。1954年起,展开对音乐、剧目方面的发掘与整理。首届戏曲会演,演出了《当茶园》,以后陆续整理了《扫花堂》、《假报喜》、《斩皇兄》等戏。1958年,芜湖专区建立了皖南花鼓戏剧团,并开办了艺校,培养人才,从原来不足30名老艺人,发展到320多人。“文化大革命”后,创作演出了《姐妹皇后》和《羯鼓惊天》等有影响的剧目。
话剧 1911年4月,有全国影响的进化团到芜湖演出。在其影响下,次年,安庆张恼吾建立醒民新剧团,曾流动演出于大通、青阳、寿州等地。
抗战初期,由流亡大学生在阜阳县城组成皖北抗战艺术社,先后演出了大戏《回春之曲》、《八百壮士》和小戏《打鬼子去》等20多出。当时国民党省政府所在地在立煌(今称金寨县),1939年,安徽省动员委员会青抗会成立青年剧团,曾编演揭露汪伪投敌的《汪平沼协定》和讽刺日伪内讧的《满城风雨》,影响较大。继青年剧团而起的有大别山抗建艺术社、青年艺术社、五战区政治部政治二队。这3个剧团,有分有合地演出了《蜕变》、《黑字二十八》等大戏,并巡回到皖西、皖北、皖中各大城镇演出。
皖南、皖东、皖东北和无为严桥等新四军根据地,话剧运动,十分活跃。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泾县云岭除演出自编《一条战线》等小戏外,还演出了夏衍的《一年间》、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等。来安半塔剧团编演的《汪精卫吹牛皮》、《中国是谁的》,参加路东八县文艺大会演,获得邓子恢等领导人的鼓励。新四军四师的拂晓剧团、七师的大江剧团、二支队的文工队,先后在无为严桥、洪泽湖、嘉山一带演出。
1953年,安徽省话剧团成立。先后演出《龙须沟》、《兵临城下》、《丹心谱》、《家》等数十出大戏。并先后编演了《搏斗》、《归来》、《毒手》、《天王剑》、《大破天门岭》、《种子撒向人间》等剧。《归来》与《搏斗》于1956年参加全国话剧会演。前者获演出、剧本、导演奖。李琦获演员二等奖。后者获演出奖,夏永安获演员二等奖。
1964年,芜湖、马鞍山、安庆先后成立专业话剧团。各演出不少大、小话剧,如《龙马精神》(芜湖)、《在困难面前》(安庆)、《心在跳动》(马鞍山)。《心在跳动》参加省向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演,获创作、导演奖。李树钧获演员一等奖。
80年代以来,话剧舞台演出处于低谷,话剧演员除坚持参与演出外,参写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成为电视剧创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 概况   有影响的剧目介绍 ☛
000025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