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丹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病因病理〕 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侵入所致,蔓延迅速,但很少出现组织坏死。 中医认为丹毒是由于外感风湿之邪或湿热、肝火内郁肌肤所致。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颜面、小腿及腰背处。 2.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3.局部突然出现红肿,色如涂丹脂染。以周围明显,边界清,按之退色,一面发展,一面从中心处消退、起悄,很少化脓。 4.发于小腿者,易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过敏物质接触史,部位局限,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焮热、痒痛,无全身症状。 2.蜂窝织炎:局部皮肤红肿、焮热疼痛,以中央明显,边界不清,7~10天化脓,大多坏死溃烂。 〔辨证分型要点〕 1.风热炽盛:多发于颜面部,焮红、灼热、疼痛,重者目不能视,壮热,伴口干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2.肝经郁火:多发于腰背、胸胁处,掀红、肿胀、伴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湿热下注:多发于下肢,易反复发作,红肿、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4.热毒内攻:红肿蔓延,灼热、疼痛,伴壮热、神昏、谵妄、头痛、恶心、便秘、溲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治疗〕 一、中医论治 (一)证型论治 1.风热炽盛。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连15g 黄芩15g 牛蒡子15g 连翘15g 板蓝根15g 玄参15g 金银花30g 栀子15g 桂枝15g 丹皮15g 甘草10g 〔加减〕壮热,加石膏15g,知母15g;便干,加大黄10g;尿赤,加竹叶20g。 2.肝经郁火。 〔治法〕清热泄肝。 〔方药〕化斑解毒汤。 石膏15g 连翘15g 黄连15g 知母15g 玄参15g 栀子15g 生地15g 泽泻15g 丹参15g 甘草10g 〔加减〕口干苦,加黄芩15g,柴胡10g;便干,加大黄10g,虎杖15g。 3.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金银花30g 牛膝15g 黄柏15g 茯苓15g 地丁15g 萆藓15g 薏米40g 泽泻15g 滑石10g 甘草10g 〔加减〕口渴,加生地15g;尿少,加车前15g。 4.热毒内攻。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 〔方药〕清瘟败毒饮。 黄连15g 黄芩15g 栀子15g 石膏15g 生地15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玄参15g 竹叶15g 丹皮15g 甘草10g 〔加减〕壮热,加知母15g;神昏,加安宫牛黄丸。 (二)中成药 1.犀黄丸,3g/次,2次/日; 2.六神丸,10粒/次,3次/日。 (三)外治疗法 1.金黄散或玉露散凉开水调,外敷; 2.水调散外敷; 3.鲜公英、地丁、野菊花捣烂外敷; 4.象皮腿可用鲜乌柏叶、梓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煎汤外洗; 5.下肢丹毒可行放血法。 (四)单方验方 1.下肢丹毒用苍术15g,黄柏15g,板蓝根3g煎汤服。 2.大黄研末,茶水调敷。 3.蚯蚓1条洗净,加入白糖少许外涂。 二、西医治法 (一)抗炎治疗 一般应用青霉素肌注或静点。 (二)一般治疗时 患者宜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发于面部,宜少谈话。 (三)局部治疗 用50%硫酸镁液湿敷。 〔预防与护理〕 1.积极治疗手足癣。 2.积极处理皮肤及粘膜伤口。 〔现代研究〕 虎杖的主要成分为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