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月季黑斑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月季黑斑病China rose black spot由蔷薇双壳菌为害月季,在叶片、叶柄、幼茎、花梗及花瓣引起黑斑的真菌病害。
病因 病原物为蔷薇双壳(Diplocarpon rosae),子囊菌,柔膜菌 目。无性态为蔷薇盘二孢(Marssonina rosae),半知菌,黑盘孢目。有性态在自然界不常见。子囊盘生于寄主角质层下,圆形、暗褐色;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子囊孢子矩圆形或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缢缩,侧丝线形,有隔膜,顶端膨大。分生孢子盘也生于角质层下,常与分枝状菌丝相连;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无色;分生孢子无色,长卵形或椭圆形,双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稍缢缩,多数一端细胞较狭小,直或略弯。为害月季、蔷薇、玫瑰、金樱子等蔷薇属植物。对不同种和品种的蔷薇属植物,致病力有明显差异。世界上有3个小种,中国南方的病菌致病力强于北方。栽培月季中,高度抗病的品种极少,香水月季、杂种香水月季、臭蔷薇、尾萼蔷薇、德克萨斯黄、杂种长春月季等品种最感病。温度和降水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气温适宜,降水频度高,降水量大,发病早而重;植株过密,叶面喷水量大,滞水时间长也有利发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分生孢子在叶面水膜中萌发后,穿过角质层侵入叶组织,潜育期10天左右,温度适宜时只需3~4天。老叶潜育期比嫩叶长2~3天。菌丝在寄主角质层与表皮细胞间生长,以垂直分枝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形成吸器。病菌在寄主体内分泌毒素,杀死和分解寄主细胞,致使叶面产生黑褐色坏死斑,同时还产生乙烯和脱落酸,导致病叶大量脱落。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茎及芽鳞上越冬,是翌年初侵染主要来源。北方冬季温室内病株也是次年露地栽培月季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昆虫和操作工具也可传播病菌。月季黑斑病为害期长达4~5个月,多次再侵染,病害不断蔓延和扩展。中国北方始发期在5月中下旬至6月,7月下旬到9月中为盛发期,8月为害最严重。长江流域一带,5月至6月和8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华南地区终年可以发病,3月下旬到6月中旬和9月下旬到11月为发病高峰期。通常降雨后两个星期,病叶出现症状,发病率开始上升。 病害控制 采取良好的配套栽培技术和恰当的使用杀菌剂,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有效措施。如适时合理施用水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秋末冬初清除落叶,剪除病枝,减少越冬菌源,或在地面铺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覆盖物以隔断落叶上越冬孢子来年的传播;株(盆)距不宜过密,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创造良好环境;发病期及时清除病落叶和病叶减少再侵染来源;早春在盆栽月季的土表铺一层1%的代森类杀菌剂的药砂或在早春用五氯酚钠水液喷土面和枝干,发病期间连续喷施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间隔10天喷药一次,能有效控制病害;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 月季黑斑病Chinese rose black spot月季叶部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世界性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蔷薇盘 二 孢〔Marssonina rosae(Lib.) Died.〕;有性态是子囊菌亚门蔷薇双壳(Diplocarponrosae Wolf)。主要危害叶片,上生圆形黑色、深褐色斑,边缘呈星芒放射状,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病斑相互汇合,病叶黄化,极易脱落。嫩枝和花梗产生微下陷的褐斑。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和浇水淋溅传播,整个生长季有多次重复侵染。春秋季多雨多露水时发病重。防治措施是:清除病残体,生长前期喷药保护和加强肥水管理。 月季黑斑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