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替代效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替代效应tì dài xiào yìngэффéкт замещéния

替代效应

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引起消费者对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当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某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会减少这种商品的购买量,增加可以代替这种商品的其他商品的购买量;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消费者会增加这种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可以代替这种商品的其他商品的购买量。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西方经济学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由于严格遵循希克斯的“实际收入不变”定义,得出了“替代效应”的特有定义。如图,在商品x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获得了新的预算线BL2和无差异曲线IC2,购买量从E1增到E2。为使消费者在新的价格水平下再恢复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必须扣除他的一部分货币收入。只有在扣除了这部分收入后,消费者才又回到了原来的满足程度,才能说他的“实际收入不变”。至此,购买量又从E2减少到E3。由此可以看出,经扣除之后,消费者的确因x的价格下降增加了x的购买,但也只是从x1增加到x3而已,同时y的购买量则减少了。正是这一增加的消费量x1x3便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的定义:在希克斯定义的“实际收入不变”前提下(即消费者仍停留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某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得该商品的购买量增加,而其他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反之亦然。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在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使得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发生变化,引起了对该商品需求的变化,这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有时又叫做“补偿的需求变动”。即指由于价格上升,消费者被给予足够的收入作为补偿以购买他原有的消费束。假如价格下降,对他的“补偿”就是从他那里取走一些货币。“实际收入”的含义可以因计量替代效应的尺度不同而有差异。希克斯认为(1934),恒定的实际收入意味着消费者停留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而斯勒茨基(Slutsky,1915)则认为,如消费者能购入价格变化前他原来购买的一组商品,则实际收入保持不变。斯勒茨基与希克斯两种替代效应的差别在于:希克斯替代效应不是保持购买力不变而是保持消费者效用的不变,给予消费者刚好足够的货币以使他能回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去;而斯勒茨基替代效应是给予消费者足够货币使他刚好能回复到他原来的消费水平上去。尽管两种替代效应在定义上存在这些差别,但能确定的是,两种替代效应的符号一定是负的,即它的变动方向与价格变动的方向正好相反。这是因为由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方向总是同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如果价格上升,由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就会下降。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希克斯替代效应的定义都有他们的用处,究竟哪一种有用,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证明,对于较小的价格变动来说,这两种替代效应实际上是相同的。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使消费者调整该种商品与其他商品需求量比例的效应。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使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减少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还会产生一种收入效应,即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化,从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影响。综合起来看,在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对于正常商品,替代效应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收入效应亦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而对于低档商品,替代效应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收入效应则会使其需求量增加(或减少),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但一般说来,因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总的来看,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

替代效应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使消费者调整该种商品与其他商品需求量比例的效应。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使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减少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还会产生一种收入效应,即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化,从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影响。综合起来看,在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对于正常商品,替代效应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收入效应亦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而对于低档商品,替代效应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收入效应则会使其需求量增加(或减少),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但一般说来,因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总的来看,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会使其需求量减少(或增加)。在低档商品中,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在其价格上升(或下降)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使其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即商品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呈同向变动关系。这种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它是以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吉芬(Giffen,Robert,1837—1910)的名字命名的。他最早对这种商品进行了研究,其传统的例子是19世纪爱尔兰的马铃薯。马铃薯是爱尔兰人的基本食品。当时,马铃薯价格上涨,使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减少对昂贵的肉类食品的消费,转而增加对马铃薯的消费。

替代效应

指在消费者购买一种以上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而引起的不同商品的购买量的变化。例如,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而其余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这种降价商品的购买,以替代那些价格不变的商品;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就会减少对这种涨价商品的购买,而以购买另外某种价格不变的商品作为替代。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消费者福利所发生的两种影响: 一方面它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大,使消费者的境况比以前好一些,另一方面,它改变了相对价格,从而价格下跌的商品将替代其他商品。替代效应是可以肯定的,因为这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收入效应则是不能肯定的。
通过图中的线段可以将这两种效应区分开。横轴X表示商品,纵轴Y表示货币。I1和I2为两条满足程度不同的无差异曲线。ML1为初始的消费可能线。ML1与I1相切于A点。A为初始的消费者均衡点。X1为均衡购买量。如果X的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可能线由ML1移到ML2,ML2I2相切于C点,C点为新的消费者均衡点。在消费者均衡点由A移到C后,消费者的均衡购买量也由X1移到X3,这就是消费者的受惠。由于无差异曲线I2高于I1,因此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假定消费者仍处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X商品价格的下跌会使他受惠多少呢?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减少支出货币,因此可以作M0L0线平行于ML2线,并使M0L0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B。这就意味着,如果使消费者维持原来的满足程度,消费者可以少支出MM0的货币,这时的均衡购买量是X2


在这一例子中,消费者的受惠是X1X3。其中X1X3是由X价格下跌而造成的替代效应,X2X3则是由X价格下降而造成的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关于货币与其他财富存在形式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及其对经济影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一种财富的存在形式,因而它与其他资产、其他财富的存在形式间有一种相互替换性。货币在不同领域与其他资产、其他财富形式的替换性对经济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替代效应”是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源于凯恩斯“在货币与债券间”的灵活偏好抉择理论。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货币是其他金融资产的替代物,货币在金融领域具有极高的“替代效应”。金融领域高度的替代性导致了凯恩斯学派体系中货币需求利率弹性极高的假定,利率成为凯恩斯货币政策的关键指标。现代货币学派否定货币仅是狭小范围内的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物,并指出,货币不仅是金融资产的替代物,而且也是其他包括不动产在内的所有资产的替代物。货币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资产,是一系列资产中与债券、股票、房地产、耐用消费品、人力资产等并列的一种特殊资产。货币在更广泛领域与多种财富形式的替换性导致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替代效应”是较低的,因而由债券价格涨落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仅仅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多种因素之一,因而利率对货币需求的调节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货币是一种最具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资产,货币与其他资产的抉择正是以货币的“替代效应”为基础的。

☚ 挤出效应   货币资产论 ☛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

由于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称作替代效应。例如,如果商品1的价格变得便宜一些,这就意味着为购买商品1而不得不放弃的商品2可以少供给一些。商品1的价格变动,改变了市场允许的以商品2“替代”商品1的比率。

☚ 社会福利函数   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对自身及其他商品的需求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效应,下面以只消费两种商品的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另一种商品价格不变,那么二者的相对价格就发生变化,因此,两种商品之间的最佳替代率也就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使消费者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比例。一般情况是,消费者将增加对相对价格变得便宜的商品的消费,减少对相对价格变得较贵的商品的消费,这种影响就被称为替代效应。另一个效应称为收入效应。
考察价格变动产生的效应的办法是把价格变动分为两步来分析。第一步,让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同时调整货币收入,使购买力保持不变。这里购买力保持不变的含义是原有价格向量下的最佳消费束在新的价格向量下仍在消费者新的预算约束线上。这也就是说,新预算线是绕着原消费束转动的,而其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新的相对价格; 第二步,对购买力进行调整,恢复到原来的名义收入,同时使相对价格保持在新的相对价格上。下图以两种商品为例,假设商品1的价格下降,设消费者的名义货币收入为m,p1为商品1的原来的价格,p2为商品2的价格。商品1的价格发生变化后的新价格为p1*


初始预算约束线和最终预算约束线的位置如图所示。由于是商品1的价格下降,最终预算约束线实际上是绕纵截矩m/p2向右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上图是把预算线的这种转动分为了两步,第一步,是预算线绕着原消费束转动,斜率变为新的相对价格,这就是图中所标明的“转动后的预算线”。第二步,是转动后的预算线向右上方平移得到最终预算线。
这种转动-移动步骤,使我们能够方便地把需求变动分解为两部分。第一步的转动是预算线斜率发生变化,而购买力保持不变的一种变动; 而第二步则是斜率保持不变,而购买力发生变化的一种变动。当然,事实上消费者仅仅是根据价格变动来作出新的消费选择,他不会有意的将这两步分开进行,但这种假设的分解方法却使我们的分析既富有洞察力,又变得简单明了。
我们来看看转动后的预算线的经济学意义。这条线同最终预算约束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即具有相同的相对价格。但它们的纵截矩不同,所以这两条预算约束线所代表的货币收入也不同。由于初始消费束(x1,x2)仍处在转动后的预算约束线上,这表明初始消费束在转动后的预算约束线上恰好是支付得起的,这就表明消费者的购买力保持不变。
我们来计算一下为使初始消费束恰好支付得起,货币收入的调整量应是多少。设m*为恰好使初始消费束支付得起的货币收入量,这个货币收入量就是转动后的预算线所代表的货币收入量。既然,(x1,x2)在(p1,p2,m)和(p1*,p2,m*)都是支付得起的,因此,我们有:
m=p1x1+p2x2
m*=p1*x1+p2x2
用第二个方程减去第一个方程,得到:
△m=m*-m=x1(p1*-p1)=x1△p1
这个方程表明,为使初始消费束在新的价格水平上仍恰好支付得起,货币收入必须作出的变动等于商品1的初始消费量乘以商品1的价格变动量。注意,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商品1的价格下降的话,收入的调整方向就一定是负向的。原因在于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的购买力就提高,要保持购买力不变,就必须减少货币收入; 同样,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下降,要保持购买力不变,货币收入就要增加。
尽管初始消费束仍能支付得起,但一般它不是转动后的预算线上的最佳消费束。在上图中,我们用Y表示转动后预算线上的最佳消费束,这个消费束,就是我们在改变价格,然后调整货币收入,使购买力保持不变后得到的最佳消费束。从初始消费束到这个最佳消费束的移动,反映了价格变动但购买力保持不变时消费者如何用一种商品来替代另一种商品。
利用需求函数,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替代效应△x5的大小。我们以商品1为例,假设商品1的需求函数x1(p1,p2,m),那么:
△x15=x1(p1*,p2,m*)-x1(p1,p2,m)
商品1需求变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实质上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有三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第一,上面所分析的这种替代效应,称之为斯勒茨基替代效应(Slutsky substitution effect),还存在着另一个替代效应的概念: 希克斯替代效应(Hicksian substitution effect),这个替代效应不是保持购买力不变,而是保持效用不变,即它是在价格变化后对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作出调整,使它恰好回到初始消费束所在的无差异曲线上。第二,商品的自身替代效应一定是负的,即某一商品价格变动时,由替代效应引起的自身需求变动,方向总是同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 如果价格上升,商品的自身替代效应应引起需求下降(或不变),如果价格下降,商品的自身替代效应引起需求上升(或不变)。这一点对上面两种意义的替代效应都是成立的。第三,替代效应有时又称为“补偿” 的需求变动,所以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又称为斯勒茨基补偿(Slutsky compensation),希克斯替代效应又称为希克斯补偿(Hicksian compensation)。“补偿” 一词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由于价格上升,消费者必须给予足够的收入补偿,才能购买他原有的消费束或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当然,如果价格下降的话,对他的“补偿”就是从他那里取走部分货币。
☚ 公共选择   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某一商品价格p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对特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它是商品需求量随商品价格变动的总变化率的一部分,即斯卢茨基方程中的右端第一项。

在上式中,当j=i时,称为直接替代效应,为负值,即:

如果支出函数E(,u)是严格凹函数的话。这意味着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需求量随其自身价格按相反方向变动。当j≠i时,称为交叉替代效应,其符号可能为正(j和i是替代品),也可能为负(j和i是互补品)。但两种商品的交叉替代效应具有对称性,即:

如果支出函数E(,u)是连续函数的话。这意味着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商品j的价格变动时,商品i的需求量调整的效应等同于当商品i的价格变动时商品j的需求量调整的效应。消费者所消费的任何一种商品需求量对其所消费的全部商品价格的补偿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等于零:

εi1i2+…+εin=0

式中,任何商品i的补偿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等于所有补偿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之和,即:
ii|=εi1i2+…+εii-1ii+1+… +εin
〖参〗收入效应
☚ 总效用可能性边界   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s

假设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变,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叫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而其余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以替代那些相对价格高的商品,以便实现原有的效用水平。商品的替代效应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 收入效应   吉芬之谜 ☛
000001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17: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