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曾母投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曾母投杼

典源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 (zhu) 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新序·杂事》亦载,“费人”作“郑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曾参本是贤人,有与其同名者杀人,结果三次“曾参杀人”的传言竟使最了解他的母亲也相信了,乃至越墙逃走。后用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用典形式
【投杼】 唐·李白:“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清·陈梦雷:“君思本自同慈母,投杼何堪众口传。”
【投梭】 明 ·徐渭:“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狷。”
【曾家机】 唐·白居易:“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慈母疑】 唐·李端:“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谗言三及】 唐·李白:“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谗言三至】 三国·曹植:“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三言移曾母】 宋·陈师道:“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曾参不杀人】 唐·元稹:“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曾母投杼

典源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 (zhu) 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新序·杂事》亦载,“费人”作“郑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曾参本是贤人,有与其同名者杀人,结果三次“曾参杀人”的传言竟使最了解他的母亲也相信了,乃至越墙逃走。后用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用典形式

【投杼】 唐·李白:“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清·陈梦雷:“君思本自同慈母,投杼何堪众口传。”

【投梭】 明 ·徐渭:“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狷。”

【曾家机】 唐·白居易:“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慈母疑】 唐·李端:“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谗言三及】 唐·李白:“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谗言三至】 三国·曹植:“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三言移曾母】 宋·陈师道:“三 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曾参不杀人】 唐·元稹:“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曾母投杼

谓被谣言蒙蔽。《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朕以不明,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战国策·秦策二》: 甘茂对秦武王说: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 ‘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 “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时,甘茂以曾母疑子杀人的故事,打消了秦王对自己怀疑而与之盟誓,以示信任。

曾母投杼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释义】 曾参是古代的贤者,德行很高,但当别人三次误传曾参杀人的消息给曾母时,头两次曾母还不相信,第三次就信以为真,扔下织布的梭子跳墙逃走了。后以此典指流言可畏,可以惑乱视听。
【例词】 谗言三及 慈母疑 三言移曾母 投杼母 曾家机 投杼惑亲 曾参杀人 投杼疑 慈母惑
【用例】
〔慈母惑〕 唐·员半千《陇右途中遭非语》:“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三言移曾母〕 宋·陈师道《谢傅监》:“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投杼惑亲〕 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曾参杀人〕 清·王摅《读孙凯似太史未申集》:“正怜阮籍方穷路,谁信曾参竟杀人。”

曾母投杼

指曾参之母连续听到曾参杀人消息而弃织杼逃跑之事。《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汉陆贾《新语·辨惑》:“人有与曾子同姓名者杀人,有人告曾子母曰:‘参乃杀人。’母方织,如故。有顷复告云,若是者三,曾子母投杼逾垣而去。曾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杀人也,言之者众。夫流言之并至,众人之所是非,虽贤智不敢自毕,况凡人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其事“费人”作“鲁人”。

曾母投杼zēng mǔ tóu zhù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用“曾母投杼”比喻流言可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也作“曾参杀人”。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也作“投杼”。《论衡·累官》:“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也作“投杼疑”。唐·沈俭期《枉系诗》:“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

曾母投杼zēnɡ mǔ tóu zhù

曾参的母亲扔掉机杼。据《战国策·秦策二》载,曾母三次听说儿子曾参杀人的传闻后竟信以为真,投下机杼就逃走了。后因以指谣传以假乱真之可畏。参见“曾参杀人”。

曾母投杼zēngmǔ-tóuzhù

〔主谓〕 比喻流言可畏。《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朕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 多用于流言传播方面。

曾母投杼zēng mǔ tóu zhù

南朝·梁·简文帝《六根忏文》:“谗言三至,曾母投杼,端木一说,越霸吴王。”杼:织布的梭子。指曾参的母亲听到 “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就信以为真,投杼而走的事。形容流言欺人,流言可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