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曾巩《醒心亭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醒心亭记》

滁州之西南1,泉水之涯2,欧阳公作州之二年3,构亭曰“丰乐”4,自为记5,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6,几百步7,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8。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9,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10,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11。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12,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13,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14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15。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16,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17,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18,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19

【注释】 1滁(chu )州:今安徽滁县一带。州治今属滁县。 2涯:岸边。 3欧阳公:欧阳修。 作州:任知州。欧阳修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为范仲淹等的遭谗辩证,不为当政者所容,贬滁州知州。 二年:指庆历六年(1046)。 4构:筑。 5记:指《丰乐亭记》。6直:当。 7几:近。 8即:就,往就。 9滋:润。 10洒(xian)然:肃敬貌,形容酒醒神清的样子。 11韩子:韩愈,字退之。《北湖》:韩愈《北湖》咏虢州北湖说“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12君:指皇帝,即仁宗。 13夷狄:泛指少数民族的习惯语。 14寄意:寄托意趣。 15殁:卒,逝世。 16迹:生平事迹。 17及:近,指生不同世,不能接近。 18托名;凭借他人以扬名。这里指因欧阳修而显名。 19庆历七年:1047年。

【今译】 欧阳公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在治所滁县城的西南泉水边上筑亭,题名“丰乐”,他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用以说明命名的用意。不久,他又在丰乐亭东将近百步之处的山头,筑亭名叫“醒心”,使我为它撰记。

每逢欧阳公和州中的宾客出游,就必然到丰乐亭饮酒。如果酒醉意倦,就必然登上醒心亭远望,去看那环绕的群山、云雾的升腾、茫茫的旷野、众多的草树、美好的泉石,使耳目一新,酒醒神清,更愿久而忘归。根据这样的事实并借韩愈《北湖》“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诗意称亭为“醒心亭”。唉,这或许说得上得其乐于山泉之间了。

不过,欧阳公真正的乐趣,我能说清:皇帝在上优游自得,无为而治。百姓在下丰衣足食,没有遗憾;天下学者,有才有德;边疆内外,其他民族的人和鸟兽草木都生长如意,这才是他的快乐。山间水边,哪里是他的乐趣所在啊,只是他的寄托罢了。

像欧阳公这样的贤人,韩愈逝世后几百年才出现。今天和他同游的宾客,还没有意识到他是难逢难遇的人。今后百年千年,有敬仰欧阳公的为人,而看到他留下的足迹,会产生恨不同时、不能相见的叹息,然后才知道他的难遇啊。那么凡和他同游于醒心亭的,岂不可喜可庆吗!而我又有幸以文章列于欧阳公之后,岂不可喜可庆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总案】 宋代为亭作记,颇多名篇,如梅尧臣《览翠亭记》、苏舜钦《沧浪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游修亭记》《照翠亭记》、苏轼《喜雨亭记》《放鹤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曾巩《道山亭记》《醒心亭记》、叶适《醉乐亭记》等等,各有特色,历来为人称道。曾巩《道山亭记》记叙闽南山水,以写景著称;《醒心亭记》写景服从于写情,以抒感取胜。

滁州饶山水之美,因山筑亭,山水增色。滁有三亭:一在西南远郊琅琊山,称醉翁亭;一在城南丰山之上,称丰乐亭;一在丰乐亭东约百步的山颠,称醒心亭。前两亭欧阳修在庆历六年(1046)写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庆历七年,醒心亭落成,欧阳修自己不撰文志胜,却让门人曾巩为记,它充分反映了文坛领袖奖掖后进的美德,加以欧阳修是因忧国忧民直言敢谏而贬谪滁州的,其人品之高洁,尤使曾巩敬佩,所以《醒心亭记》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落在歌颂欧阳修上。

全文三百四十七字,分为四段:第一段记叙受嘱为记;第二段飞驰想像,写居高四望的景色,点明“醒心”命名之意;第三段写欧阳修志在兼济天下,优游山水,非其本意;第四段盛赞欧阳修上继韩愈,令人景仰,能与之同游和受托为文是莫大的荣幸。这篇散文语言平易,以小见大,言简意深。行文如江河曲折,变化有致。尊崇一代文宗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今天读来也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远见卓识。


曾巩《醒心亭记》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卅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余。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使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 《北湖》 之诗云。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禽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没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难遇也。后千百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辞,托名于公文之次,且又不喜且幸欤?

欧阳修于1046年贬官安徽滁州时,曾在琅琊山中修筑了著名的醉翁亭,接着又在毗连琅琊的西丰山麓,修筑了丰乐亭和醒心亭。欧公自撰《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后并由苏轼手书碑刻。这两通宝贵的宋碑今日妥善保存于二亭中。

筑于丰乐亭东数百步“得山之高”的醒心亭,欧阳修未亲自作记,而委托了门生曾巩。史载,曾巩始冠游太学,欧阳公一见而奇之。欧阳修对曾巩的文才非常赏识。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宋兴八十余年,文章赫然特起为天下宗师的欧公是曾巩的老师、知己。以文词托名于欧公之次,确实是喜且幸但也不能不算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大笔如椽淋漓挥洒的欧公两记在前,曾巩续作《醒心亭记》不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显然不行。曾巩的记,巧妙地避开正面记叙筑亭过程和周围风景的写法,而是轻骑迂回,在“洒然而醒”于清新的山水林树间的深层心曲上开掘,大做文章。

文章首段略叙醒心亭的地理位置和受欧公之托作记的经过,二段立即撇开,直探主题。“则必即醒心而望……”一长句,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于醒心而结于醒心,逼出回答“醒心”的来历和含义。欧阳修给新筑山亭命名的“醒心”二字,取于韩愈的《北湖》诗。该诗是首颇具哲理的五绝:

“闻说游湖棹,寻当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醒心亭就象韩愈的北湖。醒心也者,远非群山、云烟、旷野、草树、泉石等等清新的自然景观使人“洒然而醒”的“醒”所可包括,这样的感发和这样的理解虽都是自然的,但怕还停留在浅层次上。韩愈、欧阳修和曾巩所说的“醒心”,简直是一种警觉、猛省和勒马迷津、歧途知返的忏悔! 意义如此重大,所指究竟为何?

欧阳修由于为范仲淹说了几句公道话,迭遭贬官以来,内心不能没有苦闷。他曾纵情诗酒,陶醉于“朝醒暮醉兮,无有四时”(《醉翁吟并序》)的意识与痛苦两皆安息的境地,然而“有心不能以无情兮”,麻醉以后的清醒更为痛苦! 他怎么能忘怀了《醒心亭记》第二段中所描述的“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的政治理想。高翔鸿鹄的广阔胸怀哪甘心恬恬于燕雀生涯乃至酒囊饭袋的庸碌?他每每对自己痛加鞭策:“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题滁州醉翁亭记》) 诗末句的“醒”和《醒心亭记》的“醒”完全一致,记录着在痛苦矛盾中一个孤独心灵的挣扎和奋起。

《醒心亭记》代欧公说法,“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欧阳修所希冀的欢乐乃是上下四方,甚至包括鸟兽草木在内的共同巨大欢乐,这该是何等胸襟和抱负! 这才是欧公“醒心”时真正的欢乐。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记录了欧阳修与滁人同欢的热烈群众场面,但是否已经达到了“醒心”之欢,浑然与溟__同科的标准?恐怕还未必。

曾巩深得老师的隐曲。文末说“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是的,他在细细倾听品味老师心灵的声音、“喜且幸”地与老师同游之时,也“喜且幸”地听到了自己心弦的共鸣。《醒心亭记》不失“唐宋八大家”的气象和水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