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曾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曾参前505—前435孔子得意弟子。字子舆,人称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曾仕为小吏,以微薄俸禄,乐道养亲,孝行闻于当时。《论语》中有十七次提到他。曾提出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以礼教化百姓。认为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就要“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远”(追念远代祖先)。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忠恕”,且能“一以贯之”。相传他游越时得过尊官。《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宋、明时有学者取《大戴礼》之文裂为辑本;清阮元重新整理,定名《曾子》。因其颇得孔子学说精髓,被后世儒者称为“述圣”。 曾参zēng shēn〖名词〗 曾参前505—前436春秋末期道德学家。姓曾,名参,字子舆。亦称“曾子”。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春秋时郑太子巫的后代。孔子的弟子,少孔子46岁。资性鲁钝,孔子曾说他“参也鲁”(《论语·先进》)。以孝行著名于时,孔子因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道德思想上,提出全身为孝。他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重视养终送老,追念先祖,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对孔学推崇备至,将孔子仁学概括为“一以贯之”的“忠恕”理论,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以忠信为主要内容的“内省”的修养说。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处世为人方面,特重忠节。他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以弘扬仁道为己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汉书·艺文志》载录篇目《曾子》18篇,今存10篇,收入《大戴礼记》,又传《大学》为他所著。《史记》言其作《孝经》,实为后世弟子所著。弟子有子思。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参 062 曾参前505—前436春秋末思想家。鲁国 (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了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其言行多见于《大戴礼记》。相传他“悟一贯之道”、述《大学》,作《孝经》,被后世尊为“宗圣”。他重孝道,认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主张“慎终(慎理父母丧事)追远(追念祖先),民德归厚”(《学而》)。他为学以修身为本,强调自我修养省察。认为“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规定反省内容是:忠、信、习,立身处世的态度,应“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狂而不校”(《泰伯》)。他强调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爱仁,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其言行是孔儒伦理思想的典范,对思孟学派有重要影响。 ☚ 子夏 子张 ☛ 曾参前505~前436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山东枣庄)人。他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肯定其“能通孝道”。以孝著称,认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主张慎理父母丧事,追念祖先。《汉书·艺文志》记《曾子》18篇,今存10篇,收入《大戴礼记》。《史记》说他作《孝经》,实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 曾参 曾参前505—前436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费县西南)人。曾皙之子。以孝行与修身著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傅不习乎?”(《论语·学而》)又说:“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特重孝行,认为“慎终追远(敬重理丧与怀念祖先),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对孔子思想学说理解至精。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由于曾子至孝如愚,或以“参也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曾子“作《孝经》”。《汉书·艺文志》儒家录“《曾子》十八篇”,今存10篇,即《大戴礼》中,自《修身》至《天圆》十篇。又《大学》一篇,朱熹以“曾氏之传独得其宗”,其“《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四书章句集注》)后被尊为“宗圣”。 ☚ 曾闵 曾点 ☛ 曾参前505-前436即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大戴礼记》中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前505—前435春秋时儒者。又称曾子,字子舆。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丘弟子。以孝著称。他一日三省其身,悟一贯之旨,述《大学》,作《孝经》,以其学说授子思。《大戴礼记》中留下的十篇,相传是记载他言行的。后世儒家尊为“宗圣”。 曾参约前505—前435孔子弟子。字子舆,鲁南武城(山东费县西南)人。以孝行著称。传说尝为吏,禄不过钟釜, 尚欣欣而喜,乐能养其亲。亲没之后,南游于越,得尊官,堂高九仞,从车百乘,然犹北向而泣,悲不见其亲也。相传作《孝经》、 《大学》等。后世称为“述圣”。(参考图11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