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曹魏屯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曹魏屯田

 从董卓入洛阳到曹操统一北方的二三十年间,封建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繁华的中原地区,出现了“百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在这民死田荒的情况下,各地军阀的军粮都极困难。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城外试行屯田,得谷百万斛,收效很大。接着在那些土质较好、较易兴修水利和交通线上、军事上有需要的地区广泛推行屯田。洛阳、弘农、颍川、睢阳等20余处都实行了屯田。屯田分民屯、军屯两种,民屯首先实行,各地屯田区不隶属州郡管理,由相当于郡太守的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相当于县令的典农都尉,以及其属官功曹、丞、上计吏等分级分职管理,直属于中央大司农。在屯田区进行屯垦的人,称“垦田客”或“典农部民”。他们只受屯官管理,不服兵役和一般徭役。每一典农都尉治下的屯田客有数百人,《三国志·魏书·梁习传》载:“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可见每一都尉所领屯田客为300人。都尉之下设司马,率屯田客50人,专门从事农耕,按所分土地的实际收获量和用官牛与否向政府交纳田租,用官牛的交国家六成,自得四成,用私牛的双方对分。民屯的屯田客名义上是召募或迁徙来的,但有一定的强制性,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不能随意离开,故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上有“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的记载。军屯在曹魏时也已经相当普遍。军屯士兵称为“士”或“屯兵”。军屯有两种情况,一种源于曹魏建立的士家制度,即原本由私家财产募集的私家部曲,称士。士与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由军营管理,他们战时打仗,平时屯田,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婚姻也只限于士家之间,魏文帝时曾拟迁士家十万户从洛阳附近去冀州,可见曹魏士家数目之多,士的家属也参加屯田劳动,户品分配与民屯同。另一种军屯是多建在与吴、蜀交界的地区。如曹魏后期,为了准备攻吴的军用物资,司马懿采纳守边将军邓艾的建议,在淮河两岸屯田,淮北屯2万人,淮南屯3万人,以60人为一营,每5里设一营,且田且守,按邓艾的估计,每年生产的粮食,除食用开销外,还可积军粮五百万斛,六七年间可积累三千万斛,足以维持10万军队五年的食粮。在这种性质下屯田,收获物全部交公入军仓,士兵以支饷的方式领取生活用品。

曹魏屯田

曹魏政权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昌,开始屯田。当年便收得百万斛谷,遂逐步推广其他州郡。屯田主要有两种形式:军屯和民屯。军屯规模大的,有时高达10万多人。屯田客和士兵与政府将收获的谷物分成:用官牛的,官六民(士)四;用自家牛的,官民(士)平分。曹魏屯田,共持续了70年(196~266)。264年,曾下罢屯田令,但未施行,266年(西晋泰始二年),晋武帝司马炎又下令罢农官为郡县。

曹魏屯田

曹魏屯田

东汉末暨三国时期曹魏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军队粮食供给的一种垦田制度。继承汉朝屯田制并有所发展,分民屯和军屯二种。东汉末,人口流散,土地荒芜,粮食奇缺,因饥馑死亡者不计其数,军队无食自破者不可胜计。曹操为解决军队粮食,使流民安定 下来,利用存在的大量荒地、公田、无主土地,以及镇压黄巾起义所得之劳力、耕牛、农具等资业,于建安元年(196), 采用枣祇、韩浩建议,颁布《置屯田令》, 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 募民屯田许下(今河南许昌东), 当年得谷百万斛。继而在其统治区内各郡国二十余处推广。列置田官管理屯田。屯田区直属中央大司农, 不属郡县。此为民屯。正始四年(243),魏准备灭吴, 司马懿督军,命邓艾在淮河两岸实行军屯。由于屯田人多, 组织程度高, 耕地面积大,屯田区内兴建了大型水利工程, 采用先进生产技术, 许多荒地得以开垦,数年间各屯田区内均有积谷, 仓廪皆满, 每年有数千万斛以充军粮, 河渠漕运, 便于军事行动。曹魏实行屯田结果, 使统治区内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得到了大量军粮, 有力地支持了曹魏的统一事业。曹魏后期, 屯田兵和屯田客或被征发修治宫室, 或令其扩大耕种面积, 增加租额, 屯田逐渐遭到破坏。屯田民不断逃亡, 耕作粗放, 产量降低; 同时,官僚贵族侵占屯田土地; 政府将官牛屯田户赐给士族官吏, 使屯田制更加无法维持。咸熙元年(264)下令“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 都尉皆为令长”,取消了民屯组织。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重申前令。一部分屯田客成为政府编户, 一部分成为士族依附农民。

☚ 二、农业   曹魏民屯 ☛
000011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