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聚仁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今属兰溪)人,一作金华人 曹聚仁
曹聚仁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號聽濤,筆名陳思、丁舟等,浙江浦江人,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生。幼年隨父就讀鄉間學堂。1913年春赴金華,在中學讀書。1915年夏,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中,任學生自治會主席,主编《浙江新潮》。畢業後,到上海創辦滄笙公學,並在愛國女子中學教語文; 同時爲《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撰稿。曾將聽章太炎講學的筆記整理成《國故論衡》,又編著《國故學大綱》 (上册)。1923年後,先後入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大學、路礦學院教國文。1927年秋,一度離上海去杭州省立圖書館工作。1928年應暨南大學之聘任講師和中學部教員。1932年8月,創辦《濤聲》週刊;11月停刊。1934年任 《太白》 月刊編委。1935年3月,與徐懋庸創辦《芒種》半月刊; 5月任抗日救國協會常委,後被暨南大學解聘。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任戰地記者,爲《申報》、《立報》、《社會日報》採訪戰地新聞。上海淪陷後,以中央通訊社戰地特派員身份,往來大江南北,報道抗戰實况。以後在贛南應蔣經國的邀請,曾一度主持《正氣日報》,任主筆、總經理兼總編輯。1945年又任《前线週報》主編。抗戰勝利後,任“前綫日報”總編輯,後在上海復旦、大夏大學法學院等校任教授。同時兼香港《星島日報》編輯,後爲新加坡《南洋商報》 寫特約文章。1956年起曾多次回國參觀訪問。1959年又和林靄民再度合作,創辦《循環日報》,任主筆。1972年7月23日病逝於澳門。終年72歲。著有《魯迅評傳》、《萬里行記》、《文壇五十年》、《北行小語》等; 輯有《現代中國劇曲影藝集成》。 曹聚仁 曹聚仁1900—1972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字挺蚰,笔名有陈思、丁舟等。浙江浦江(今属兰溪)人。1921年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开始发表文章。1932年起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创办《涛声》周刊等。抗战爆发后,以战地记者身份先后到上海、徐州、台儿庄等前线采访,写下很多战地报道。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前线日报》主笔。1950年移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1956年后多次回国参观、采访,1959年与人创办《循环日报》等。著述丰硕,主要有《文思》《文笔散策》《文坛三忆》《采访外记》《北行小语》《秦淮感旧集》《现代文艺手册》《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我与我的世界》等。 ☚ 夏衍 张闻天 ☛ 曹聚仁 曹聚仁1900.6.26——1972.7.23字挺岫,笔名有陈思、袁大郎、丁秀、赵天一等。自幼苦学,博览群书。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经常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写稿。从1923年到1935年,先后在暨南、复旦、光华、大厦、持志、中国公学等大学担任教授,讲授国文、史学和新闻学等课程,并担任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的编委,经常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写稿。1935年被推选为“救国会”的委员之一,并经常为陈灵犀主编的《社会日报》撰文,呼吁抗日。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投笔从戎。上海八一三战争中,他以记者身份出生入死于闸北战场;上海沦陷后,他又以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的身份,到台儿庄进行战地采访,足迹遍及整个东战场,写了许多战地通讯。1941年,他在赣南时,曾主编《正气日报》,由于不满国民党的文化高压政策和派系斗争而离去。皖南事变后,他曾经访问了叶挺、陈毅等,向海外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共产党抗日的动向。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前线日报》编辑兼香港《星岛日报》驻沪特派记者。1950年移居香港。解放后曾六次到大陆采访,写了大量文章,对外报道祖国的变化。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香港。曹聚仁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一生著作甚丰,据统计有七十多种,累计四、五千万言。解放前的著作除《国学概论》(1923年,上海泰东书局)、《国故学大纲》(1926年,上海梁溪图书馆)、《老子集注》(1930年,上海群学社)、《笔端》(1935年,上海天马书店)、《文艺散策》(1936年,商务印书馆)、《文思》(1937年,北新书局)等外,还有战地通讯集《大江南线》(1943年,上海战地图书出版社),与人合集《轰炸下的南中国》、《东线血战记》(战时出版社)等。曹聚仁主张报告文学要用“史笔”。他的作品善于选择材料,分析细致,能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动向,也可称为“史笔”。 ☚ 曹白 章衣萍 ☛ 曹聚仁 浙江浦江(今兰溪)人。字挺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在上海创办沧笙公学。1923年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执教。1932年主编文艺杂志《涛声》周刊,因抨击时弊而遭查禁。1934年与陈望道等发起大众语运动。1938年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专访东战场战况,曾向国内外披露皖南事变真相。后应蒋经国之邀在赣南主持《正气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前线日报》总编辑,并在上海法学院、苏州国立社教学院任教。1950年任香港《星岛日报》编辑,客观报道新中国情况。后任《正午报》主笔。1972年7月在澳门病逝。编著有《国故学大纲》、《鲁迅评传》、《鲁迅年谱》、《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等。 曹聚仁 211 曹聚仁1900—1972著名记者、多产作家、新闻学教授。字挺岫,笔名陈思、阿挺等。浙江浦江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后去上海,积极为《民国日报》及其副刊撰稿,5年达百万字。大革命后,立意做无党派自由主义者,主编《涛声》周刊、《芒种》半月刊,为 《申报· 自由谈》、《太白》 杂志、《立报》、《社会日报》撰写评论和杂文,为香港《星岛日报》写通讯。之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爆发后,应聘为中央通讯社前线特派记者,所发有关上海保卫战、台儿庄大捷等战地通讯,传诵一时。1941年前后一度应蒋经国邀请在江西赣州《正气日报》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前线日报》主编和复旦大学等院校新闻学教授。1950年应邀到香港《星岛日报》工作。1956年改任《南洋商报》(新加坡)特派记者,曾6次回大陆采访,所写关于新中国的报道在港澳和南洋有广泛影响。1959年后,主持香港 《循环日报》工作。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已出版的著作有 《采访外记》、《采访新记》、《万里行记》等60余种。 ☚ 管翼贤 王芸生 ☛ 曹聚仁 212 曹聚仁1900—1972现代作家、学者。字挺岫,笔名陈思、丁舟等。浙江兰溪县人。1916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从师陈望道、朱自清等人。1921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为爱国女中执教,给《国民日报》撰稿。1923年至1935年,先后在暨南、复旦、持志、大夏、中国公学等大学任教授。与之同期,1932年他主编《涛声》,1934年为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的编委之一。抗战爆发后,为“八·一三”战争做战地报道。上海沦陷后曾去台儿庄做战地采访。还曾向海外披露 “皖南事变”真象。1945年回上海任《前线日报》编辑兼香港《星岛日报》驻京沪特约记者。1950年移居香港办报,介绍新中国,致力祖国统一。1972年在澳门病逝。他著述甚多,报刊文章外,成集者50多种,涉及范围也较广泛。 ☚ 罗根泽 李金发 ☛ 曹聚仁 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当代的报刊工作者、社会活动家。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蒋畈村。1913年春,离开家乡到金华,在中学念了一年半书。1915年夏,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烈火燃到东南,曹聚仁投入了反对旧礼教、打倒孔家店的斗争,担任了学生会主席。1921年曹聚仁在一师毕业后,到了上海。在邵力子的提携下,创办了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子中学教语文;同时,为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1923年到1935年,曹聚仁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并在复旦大学、持志大学、光华大学、大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兼课。讲授国文、历史、新闻学等课程。1927年12月21日,鲁迅到暨南大学讲演《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曹为之记录(后该记录收入鲁迅《集外集》),这是他与鲁迅第一次见面。1932年8月,曹聚仁主编的《涛声》周刊问世。刊头以“乌鸦”为记,讽刺国民党当局所谓“太平盛世”的欺人之谈。鲁迅常用”罗怃”、“旅隼”等笔名为《涛声》撰稿。该刊于1933年11月遭查禁停刊。其后一段时期,一批国民党御用文人就视曹为“异端”,把“乌鸦”、“乌鸦先生”的帽子扣在曹的头上。1933年5月,曹聚仁为出版《守常全集》与鲁迅通信联系;1935年3月,曹聚仁与徐懋庸合作创办《芒种》半月刊出版。当时,国难当头,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主张闲情逸致的论语派文字却风靡一时,《芒种》是反对林语堂的刊物。“九·一八”事变后。曹聚仁力主抗日救国,在报刊上写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被删或被禁。1937芦沟桥事变后,曹聚仁握笔从戎,出入火线,为上海《申报》、《立报》、《社会日报》采访战地新闻。后来在赣南待了五年,一度应蒋经国之邀,主持《正气日报》,担任主笔、总经理兼总编辑。1945年,又任《前线周报》主编,以新理性主义作为言论动向。1950年夏,曹聚仁应《星岛日报》社长林霭民之邀,到香港任该报编辑,以《从光明中来》为题。客观地报道了新中国情况,遭到右派报纸的围攻。从1956年起,应祖国有关部门邀请,曹聚仁多次返回大陆,到各地参观访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以及其他领导人的接待,还参加观礼及各种集会。曹将见闻观感向东南亚报纸作专文报道,在《南洋商报》上连续发表《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人事新语》等专栏介绍祖国新貌。从1959年起,他和林霭民再度合作,创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曹任日报主笔。其后,林逝世,三报合并为《正午报》,曹乃任主笔。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曹聚仁曾奔走于祖国统一大业。晚年,酷爱波兰爱国作家显克微支的《灯台守》,常以“守灯台的老人”自诩。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因患癌症逝世于澳门。遵照生前意愿,骨灰运回故乡安葬。 ☚ 匪国之误 萨空了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