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组《蓦山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曹组《蓦山溪》曹组《蓦山溪》曹 组
曹 组 洗妆真态,不在铅华御①。竹外一枝斜②,想佳人、天寒日暮③。黄昏小院,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④。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销瘦却,东阳也⑤,试问花知否。 梅花图(之二) 【清】高简 南京博物院藏 注释 ①铅华:古代的妆粉,里面有铅的成分。御:用。②“竹外”句:截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句“竹外一枝斜更好”。③天寒日暮:化用杜甫《佳人》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④廉纤:形容雨细。⑤东阳:南朝梁沈约曾为东阳太守。 鉴赏 这是一首咏梅词。全词以梅为线索,委婉曲折地表现梅、佳人、词人三者相知相怜的关系,格调哀怨。词的妙处在于成句和己意、梅花与人自然穿插,融合无间。 词的主要篇幅都在写梅花的幽独、孤寂,一身高洁却无人赏识。开头“洗妆真态,不在铅华御”直接写梅,赞梅花不御铅华脂粉之“真态”,而不用铺排衬托。正如俞陛云先生所说:“此调佳处,在不用侔色揣称及譬喻衬托,而纯在空处提笔描写。”“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接连化用苏轼、杜甫诗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和“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想佳人”三字将梅花与佳人串联起来,出人意表而又自然贴切,同时还隐隐地流露出词人自己对梅花与佳人的爱怜。苏轼与杜甫的诗句将佳人与梅枝重合,在两者意象叠加中强化对梅的品格和人的意态之表现,给人倩影重重,不知何者为梅何者为人之感。用“天寒日暮”四字描述佳人,相当含蓄,饶有远韵。一旦将其与杜甫的诗句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四字背后隐藏的佳人的冷与寂,而这种冷寂又是用两个画面暗示出来的。这种谜面般的写法,巧妙地引导读者完成由抽象而具象、由隐晦而明晰的理解过程。 “黄昏小院”五句感叹梅花藏于黄昏院落,“清香”无人知赏,无处寄托,僻在江头路旁,则更是无人会意。小院和江头路形成一种递进和选择的关系:小院已无人顾及,更何况江头;梅花不是长在小院这样幽闭的空间便是开在野外,可不论哪一种都被人忽视。“风细细,雪垂垂”,一幅梅风雪景图,展示在我们面前。梅花从雪中挣扎出来,坚强地开放,在风中传递淡淡的清香。可是人们的漠视比风雪更残酷,它埋没了梅花的芬芳。词人对梅花孤芳无赏的命运深致同情和伤惋。黄昏小院与前面描述佳人的词句相接,佳人在黄昏时分独自徘徊在僻静深院的情景似乎又与独自绽放的梅花形象交叠了起来。李攀龙在《草堂诗馀正集》中说:“白玉为骨冰为魂,耿耿独与参黄昏。其国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 “月边疏影”用林逋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意象。月映梅花,花开冷淡,疏影出现在佳人孤寂的梦中,令人为之销魂痛楚,同时它又是佳人形象的写照。梅花开时亦如一梦,“孤芳一世”既指梅花,亦是“佳人”。月下疏影、销魂之梦、廉纤细雨,现实与想象交汇,造成了一种令人抑郁的气氛。多灾多难的梅花到了结果的时候还要经受连绵细雨的考验,如泣如诉。最后五句,作者一边感叹梅花一生清真孤高却频遭摧折和弃置,过于凄凉、孤寂,令同情和喜爱梅花的有情者为之平添无穷愁伤,一边将自己与梅花、沈约视为一体,认为自己“孤芳一世”,唯有花知,而故以问花作结,词笔十分生动。明沈际飞在《草堂诗馀》中评点:“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结句清俊脱尘。”沈约为文学家、史学家,曾为东阳太守,参与萧衍机密,后为衍所嫉忌,忧郁而死。“消瘦”三句词人以多情瘦损的沈约自比,讲我而今为伊(梅)“消瘦损”,梅花你可知否?词人以惜梅、爱梅的多情者自诩,亦以梅之品格、境遇映衬自身,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刘珺珺) 集评 清《黄苏:“此词佳处,不在‘一枝斜’句,佳在前后段跳脱处,情景交融,语多隽永耳……语语超隽,自是一篇拢俗文字。”(《蓼园词选》) 链接 《蓦山溪》词牌。《蓦山溪》又名《上阳春》《阳春》。双调,八十二字,上片九句三或五仄韵,下片九句三或六仄韵。 宋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宋初八十年间,最高学府是国子学,太学还只是其属下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中之一馆。庆历四年(1044),太学从三馆中分出,独立建校,一跃而成为最高学府。从此,国子学最高学府的地位开始动摇,日趋衰微,以至最后被并入太学。太学初建时规定的入学资格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平民子弟中之优异者,较之唐代大为降低。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是中级官僚子弟的特殊学校;在宋代,则是士庶子弟混杂的普通学校。熙宁四年(1071),立太学三舍法,以初入学者为外舍,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元丰二年(1079),太学发展到八十斋,每斋三十人,学生总数达到两千四百人。崇宁元年(1102),又于京师南郊营建外学,名曰辟雍,专门接受外舍生。三年,太学生总数达到三千八百人,其中外舍三千人,内舍六百人,上舍二百人。而国子学则于是年停止招生。同年,诏罢科举,“取士悉由学校升贡”。这样,太学就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尽管宣和三年(1121)又恢复科举,但太学三舍法不废,其最高学府的地位仍然如故。南宋初由于战乱,太学一度停办,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太学设学官和学职。学官有祭酒、司业、博士、正、录等。祭酒是包括太学在内的所有中央官办学校的校长,司业是其副手。博士掌分经教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正、录掌举行学规,学生如有违犯,分别情况处以五等之罚。学职有学录、学谕、直学等。学录协同正、录举行学规,学谕掌以所授经传晓谕诸生,直学掌诸生名册和纠察出入。 曹组《蓦山溪》《蓦山溪》 洗妆真态,不在铅华御。①竹外一枝斜。②想佳人、天寒日暮。③黄昏小院,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④梦到销魂处。⑤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⑥孤芳一世,⑦供断有情愁,⑧销瘦却,东阳也,⑨试问花知否? 【注释】 ①铅华:脂粉。御:施用。曹植《洛神赋》:“芳色无加,铅华不御。”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一:“不御铅华知国色。”苏轼《再和扬公济梅花十绝》:“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 ②“竹外”句: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句。③“想佳人”句:语本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簿,日暮倚修竹。”此以佳人比梅。④疏影: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⑤销魂:伤心至极,魂离肉体。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昔年梅花曾断魂。” ⑥“结子”句:江南梅子黄熟时,多连阴雨。杜甫《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贺铸《青玉案》:“梅子黄时雨。” ⑦孤芳:独异的香花,此指梅花的品格孤傲高洁。⑧有情:有情者,此指能理解梅花的人。⑨东阳:指梁朝曾任东阳太守的沈约。沈约曾致书友人徐勉,诉说自己身体多病,日渐消瘦。见《梁书·沈约传》。后世遂以沈约瘦用作形容瘦弱之典。李商隐《寄裴衡》:“沈约只能瘦。”此处作者自比沈约。 【译文】 自然本色的清容芳姿,不用除脂抹粉妆扮风流。竹边一枝梅花横斜,如品行高洁的丽人在那寒冬的傍晚独自倚竹发愁。幽居在小小的黄昏庭院里,何处能保留住他的清香,细细的寒风把它吹散,皑皑的白雪又把它覆盖,更何况又是在江边路头。 见到月光下萧疏斑驳的梅影,正是我梦中最悲伤的时候。梅子将黄时,又该遇上丝丝小雨打湿帘幕窗牖。梅花一生清高绝俗,让知心人难解忧愁。我近来日渐消瘦如沈约,请问梅花你可知否? 【集评】 明·杨慎:“曹元宠梅词:‘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用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也。徽宗时禁苏学,元宠又近幸之臣,而暗用苏句,其所谓掩耳盗铃者。噫,奸臣丑正恶直,徒为劳耳”(《词品》卷二)。 又:“曹元宠梅词:‘竹外一枝斜……何况江头路。’甚工,而结句落韵殊不强人意,曹盖富于才而贫于学也。”(同上)。 明·李攀龙:“白玉为骨冰为魂,耿耿独与参黄昏,(按此二句出自苏轼《再用前韵》咏梅诗),其国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草堂诗馀隽》)。 明·沈际飞:“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结句自清隽脱俗”(《草堂诗馀正集》)。 清·王奕清等:“曹组咏梅词,皆有佳句。其《蓦山溪》云:‘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用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句,可谓入神”( 《历代诗馀》卷一百十六)。 清·黄苏:“此词佳句不在‘一枝斜’句,佳在前后段跳脱处,情景交融,语多隽永耳。前段言梅不御铅华,如佳人亦安于寂寞院落也。人尚不自见。况风雨江头,谁知其清香乎?次阕言不独花开冷淡,即结子欲黄,尚多如尘之雨。盖伊一生,惟供人之有情者,见而生愁,今我亦瘦如东阳,花知之乎?语语超隽,自是一篇拔俗文字”(《蓼园词选》)。 近代·俞陛云:“咏梅之词夥矣。此调佳处,在不用侔色揣称及譬喻衬托,而纯在空处提笔描写,梅花品格之清高与赏梅者情怀之伊郁,于上、下阕后数句见之。结句沈腰瘦尽,惟有花知,而故以问作结,具见词笔之生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此词咏梅,重在表现梅花清香之品与孤独之魂。梅花国色天香,“真态”自然,不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而以内在的芳香、孤高的标格傲然独立于芳苑。作者从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多角度地展现梅花的“孤芳”:黄昏小院,江头幽径,梅花独放清香而无人理解;更有风雪,阴雨的摧残,梅花何其孤独!梅花孤高的个性与孤独的命运让人联想到人世间耿介之士的命运。作者正是从梅与人具有相同品性命运这一契合点上来把梅花比拟作佳人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