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曹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字子建,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封陈王,死后諡思,亦称陈思王。文才富艳,思若有神。十岁能援笔立即成文,受宠于操,曾一度欲立为太子。年轻时有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其兄曹丕称帝后,忌其才,欲借故加害,限其七步成诗,他脱口即成《煮豆》一首,借煮豆燃豆箕讽兄之过份威逼。后长期受到曹丕与曹叡疑嫉与压抑,郁郁而死,死时年仅四十一岁。这种生活遭遇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早期作品充满了激越奋发精神,晚期作品转而悲愤消沉,深刻地暴露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其五言诗情采并茂,善用比兴手法,讲求声调和谐,超过时人,为建安时期众文士的代表与典范,对魏晋南北朝五言诗的发展影响甚大。原有诗文集,早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十卷。近人黄节有注本。

曹植

曹植192—232

三国魏杰出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曹”之一。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又能文,援笔立就,深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及曹丕、曹叡相继称帝,备受猜忌迫害,郁郁而死。今存诗约八十首,散文、辞赋四十余篇。诗以曹丕称帝分前后期。前期虽不乏应酬赠答之作,但多数抒写建功立业的志趣抱负和反映动乱社会的残破景象,如《白马篇》、《名都篇》、《鰕篇》、《送应氏》等。后期主要表现遭受迫害的怨苦之情,少数也反映人民疾苦, 《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哀诗》、《泰山梁甫行》可为代表。其诗脱胎于乐府民歌,笔力雄健,风格悲壮,兴寄高奇,词采华茂,又注意对仗、炼字及声色,工丽而不柔靡,代表了建安诗歌最高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散文造语工致,行笔流畅,以《求自试表》、《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较有名。辞赋多为抒情咏物小赋,想象奇丽,文字优美,以《洛神赋》最为世人传诵。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 应璩   韦昭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早慧,年十馀岁,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三国志》本传)。青年时期曾随曹操南征北讨,文才勃发,兼有武略,深得曹操宠爱,有意立为太子。但他生性任诞,不自雕砺,终于丧失了与曹丕竞争魏太子的机会。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曹植备受猜忌,屡遭贬爵,数次改换封地。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由临菑侯降为安乡侯;黄初二年,改鄄城侯;三年,进封鄄城王;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明帝即位后,处境略佳,但仍未得到重用。明帝太和元年(227),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太和三年,又徙东阿;太和六年,以郡为国,封陈王,十一月病死,年仅四十一岁。谥思,后人称陈思王。其文学业绩博大而精深,无论诗歌、辞赋、骈文、散文,皆得心应手,不乏佳作。钟嵘《诗品》列其诗于上品,说:“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视之为诗中圣贤,可谓推崇备至。植“生于乱,长于军”,生活阅历丰富,加以后期遭受压抑,感慨丛生,因而多数诗篇写得情感真切、寄寓深刻。建安时期生活于邺城,正值华年,游燕极多,作诗多为应酬,只有《泰山梁甫吟》写北征感受、《送应氏》写乱后惨景较有现实意义,其馀则嫌华而不实。黄初时期植“举挂时网”,动辄得咎,所作直抒胸臆,忧愤沉痛,诗思愈见峻拔。如《赠白马王彪》揭露王室内部倾轧,《七步诗》控诉手足相残,《种葛篇》隐喻委曲求全之想等,无不悲痛缠绵。太和时期名位渐高,遂多忧生之嗟,而希冀从政报国,但亦不免有迟暮之感和游仙之思。《惟汉行》、《喜雨》、《飞龙篇》、《桂之树行》等篇,即这种思想矛盾的反映。曹植的诗歌艺术造诣高,在诗歌发展史上贡献颇多,大致有三:(1)拓展了诗歌表现之范围。举凡抒情述志、咏史叙事、摹景状物、赠答酬唱,几乎无所不写。(2)集文人五言诗之大成。建安诗人如曹操、曹丕、王粲、刘桢等,皆以长于五言著称,而流转自如、情辞并茂、形制灵活、手法多变,不能不推曹植为第一。(3)变汉乐府为魏乐府。汉乐府采自民间,质朴俚俗。曹植取其体制与技巧,加以藻饰,使格调趋于高雅,文词趋于整丽,一变而为士夫文人的咏怀诗。明王世贞说:“子建才敏于父兄,然不如其父兄质。汉乐府之变,自子建始。”(转引自《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正指出了他在汉魏乐府嬗变中的枢纽作用。南北朝作家崇拜曹植“才高八斗”,折服于其“词采华茂”。自唐以来,倡言“汉魏风骨”,又赞誉其“骨气奇高”。不论如何,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一员主将,他在诗歌领域里的创造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三国志》卷十九有传。

☚ 应璩   曹叡 ☛

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三子。与父操、兄丕并称“三曹”。与王粲并称“曹王”,与刘桢并称“曹刘”。少有文才,操欲立为太子,后因任性放诞而失宠。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迫害,屡遭贬爵,多次改换封地。曹睿即位后,处境依然如故,忧郁而死。因曾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索引:曹植,子建,陈思王。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郡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之子,曾封为陈王。后人辑有《曹子建集》。曹植处在“俊才云蒸”的时代,因而十分注重文学批评。他主张通达的文学批评的态度:“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但他又认为批评者必须是内行,不可妄评。这其实反映了他要求批评者有较高的文艺修养。他还十分重视民间的文学,认为“夫衔谈巷议,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强调创作应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这也是他民本思想在美学理论上的反映。

☚ 文以气为主   阮籍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胞弟。自幼聪颖慧悟,10岁时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也喜好民间文学,对“俳优小说”也能大量熟记。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得很早,自称“少小好为文章”(《与杨德祖书》),又说:“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文章序》)他在兄弟中间表现得最有才华,因而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曾经认为诸子之中曹植“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曹氏的僚属中也有不少人拥护他。但因为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屡犯法禁,动摇了曹操对他的信任。结果他不但没能被立为太子,反而遭到兄长曹丕的猜忌。所以在公元220年,曹丕继承王位并称魏帝以后,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遭打击的对象。魏文帝曹丕先杀掉他的羽翼丁仪丁廙,不久又借故给他贬爵消邑。从此他便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黄初六年令》),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六年后曹丕死,魏明帝曹叡即位,对他的防范和限制仍很严格,处境每况愈下。他“汲汲无欢”地又活了六年,四十一岁就过早死了。
曹植在他的兄长和侄儿两代皇帝的压迫之下,痛苦地挣扎了十二年。他人身自由被剥夺,常常被改换封地到处迁徒,不许同亲朋好友往来,更不允许参政预事。精神的压抑和痛苦,每每表现在诗文当中。所以,以黄初元年(220)曹丕即位为界,曹植的文学创作可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诚如谢灵运所说:“但美遨游,不及世事”(《拟邺中集序》),表现了他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座》等诗和一些“叙酣宴”的乐府诗,描写游乐宴享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但也有一些关涉社会现实的诗,如《送应氏诗》揭露汉末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大破坏,《白马篇》歌颂游侠为国捐躯,等等,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和慷慨任气的时代精神。曹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多为慷慨悲壮之音。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杂诗》等等,率皆悲痛婉转的忧患之辞。
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卷上),这可视为曹植诗歌艺术的总体概括。他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奇气勃郁,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的“建安风骨”,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色泽秾丽、文彩斐然的面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所有建安作家当中,他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又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师。钟嵘认为他“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诗品》上),诚非虚誉。
曹植自己曾删定少年时代作品编成《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30卷,至北宋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后代较好的本子有丁晏《曹集诠评》,朱绪曾《曹集考异》。近人黄节有《曹子建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杜挚   曹彪 ☛

陈思王集/曹子建集/曹集铨评/曹子建诗笺/曹植集校注/曹子建诗注

☚ 魏文帝集   陈思王集 ☛

曹植

乡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与之昵好。王师振旅,送余于魏邦,心有眷然,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其辞曰: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丹霞蔽日行

薤露行

𫛫𫛫篇

野田黄雀行

箜篌引

门有万里客

当欲游南山行

妾薄命行苦思行

木连理讴

责躬

赠徐干

赠白马王彪并序

游仙诗

七步诗

洛神赋

离思赋并序归思赋

东征赋并序登台赋

宝刀赋有序神龟赋有序

蝉赋

蝙蝠赋

与吴季重书


曹植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三国作家。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死谥为“思”。钟嵘《诗品》称他的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为建安之杰”,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三国时代的代表诗人。字子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曹植少年英才,笔下有神,曹操读到他的诗赋时,不相信是他写的,竟然问: “这是你请人代笔的吧?”当即面试,结果令曹操大惊,曾想将他定为王位继承人。曹植虽是才子,但并非帝王之器,他潇洒任性,不修边幅,饮酒不节,这种性格自然难以担当大任,所以曹操最后选定曹丕为魏太子。曹植与其兄曹丕之间还有一层纠葛,当初曹操破袁绍,得其媳甄氏,甄氏乃绝代佳人,曹植一见钟情,但曹操却给了曹丕为妻。曹植心中不平,又无可奈何。传说,后来曹植路经洛水,心中思念甄妃 (当时已死),忽见有女自水上来,自称是甄妃,本托心于他,无奈时运不济,终成陌路。曹植无限感慨,遂作 《洛神赋》。其中有云: “翩若惊鸿,婉如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位可望而不可即的洛水之神是否即曹植心中的甄妃,今人多持怀疑态度,但曹家兄弟是情敌,也许并非凭空传说。曹丕继承王位后不久,便以 “禅让” 的方式代汉自立,兄弟之间变成了君臣上下,关系就愈显微妙。曹家兄弟原来多已封侯,封国在外地。曹丕称帝后的第二年,便下令诸侯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封国,曹植也不得不离开首都。此后,曹丕对这位既是政敌也许又是情敌的兄弟深怀戒心,严加限制,尽管封给他王爵,却不让他与闻朝政。后来继位的魏明帝,对这位才气横溢的叔父依然严加防范。曹植多次上书,希望能为国效力,但都未能如愿,最后抑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曹植作为一个诗人,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汉魏之际,一代文人多汇聚在邺下 (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北),如被称为 “建安七子” 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而曹氏父子也毫不逊色。后代正统史家以曹丕代汉为篡位,故竭力抬高曹植,贬低曹操、曹丕父子,影响到文学评价上,自然就将建安文学的“桂冠”戴在曹植头上。如南朝钟嵘在《诗品》 中就将曹植列在上品,曹丕列在中品,曹操列在下品,甚至说: “孔子之门如果用诗,只有曹植一人登堂入室。” 清代诗人王士才说,曹操的诗,应列为上品。平心而论,曹植的诗歌创作在曹丕之上,与其父却各有千秋。在曹植的生花妙笔下,难有曹操那样的莽苍悲凉。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建安时期杰出诗人,与父曹操、兄曹丕并称“三曹”。自幼聪敏好学,才华出众,“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来曹丕称帝,建立晋朝。曹植受到猜忌和迫害,屡次上书请求任用,未能如愿。“十一年中三徙都”,名为王侯,实类匹夫。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曹睿即位,曹植继续受到猜忌,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徙封陈王后不久便抑郁而死。时年41岁。谥“思”,故后人又称之陈思王。

文学创作上,被尊为“建安之杰”,在诗、赋、散文各种体裁上都卓有建树。其诗脱胎于汉乐府民歌,但更注重语言的加工和提炼。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暴露社会乱离的真实面貌。后期作品则多反映自己遭受迫害的痛苦。流传下来的作品以五言诗居多,约80首。词采华丽,情感真挚,慷慨动人,且注意对仗、炼字和声色,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散文能称心而言,富于情致,辞赋则自然流美,颇有成就,其代表名篇为《洛神赋》。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

三国魏著名辞赋家、文学家。《三国志》有传。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植自幼聪慧,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文才富艳,“思若泉涌”,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时邺都铜雀台新成,曹操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援笔立成,作《登台赋》,深得曹操赞赏。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后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几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屡犯法禁,激怒曹操,终于失宠。曹丕即位后,曹植屡遭迫害,贬爵徙封,过着名为王侯、实同囚徒的生活。曹丕死后,曹叡即位,封植为陈王,但仍未改变境遇。他每欲求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怅然绝望。十一年中竟三迁封地,故常汲汲无欢,发疾而卒,年仅41岁。卒谥思,称陈思王。曹植的一生,以曹操的死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但境遇的悬殊,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报负。前期富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他在《与杨德祖书》中说:“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后期多次上表自陈报国求用、平蜀灭吴之志。在文学创作上,曹植主张把文章作为不朽的事业,他说:“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与王朗书》)他也曾说过“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的话,这只是反对汉赋“劝百讽一”的不足,而强调辞赋创作的社会功用。曹植的文学创作极为丰富,《三国志》本传载曰:“(景初中)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今存辞赋,尚有以赋名的54篇,辞名的3篇,骚辞1篇,七体2篇,九体1篇等,比较完整和有名的赋作有《大暑赋》、《洛神赋》、《节游赋》、《九愁赋》、《登台赋》、《宝刀赋》、《车渠椀赋》、《桔赋》、《鹞雀赋》、《神龟赋》、《蝉赋》、《七启》等。还有名为文实为赋体的《释愁文》等。这些赋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涉及到征战、述行、叙志、感怀、游观、写景、咏物等方面,丰富了汉赋以来的题材。其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尤其是咏物赋,或拟人状物以托情志,或吟咏物美以寄象征,形象鲜明,寓意深远。曹植是中国辞赋史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无论其创作的数量还是质量,在三国乃至南北朝时代都是最为突出的,故其时有语曰:天下才共一斗,子建独得八升。钟嵘称美说:“嗟乎!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瑟,女工之有黼黻。”(《诗品》)曹植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30卷,今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陈思王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曹植集校注》本行世。

☚ 曹朔   曹髦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挥笔成章,深得曹操宠信,曾几次欲立为太子。后因“任性而行”,失掉了曹操的欢心。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和打击,屡遭贬爵,多次改换封地。曹睿即位,其处境依然如故,“汲汲无欢”,最后郁郁而死。因曾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曹植的思想相当复杂,既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有时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两家思想杂糅,例如《七启》。他对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以至谶纬、佛经都有所接触。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与汉末以来社会思想冲破经学迷信桎梏直接有关。
曹植是一代“才子”,堪称“建安之杰”。他一生勤于著述,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其诗以五言为主,创作以公元220年曹操之死、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优裕,志满意得。因常随曹操征战,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情调开朗乐观。如《白马篇》、《鰕䱇篇》、《薤露篇》等。少量作品则反映了汉末社会因战乱而致残破的景象,如《送应氏》。后期,由于处境的变化,逐渐体会到人民的疾苦,加之生活经验丰富,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格调沉郁、悲壮,艺术成就更加卓越。其中《赠白马王彪》是其代表作,它控诉了曹丕及其羽翼对他的迫害,抒发了苦闷愤懑的心情,暴露了封建贵族内部骨肉相残的现实,是一篇长歌当哭的作品;其他如《杂诗》、《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亦都表现了类似的思想内容。还有一些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庶民生活,如《泰山梁甫行》等。曹植善于向民间文学学习,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汲取了《古诗十九首》的成就,把自己的遭遇和体会融进了诗篇,为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植的赋今存45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有纪事的,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述志的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咏物的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曹植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曹植的赋,继承了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同时也吸取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表现方法,而又使二者完美地融合起来,既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发展,又是楚辞表现方法的继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同时,特别注重艺术的追求,不仅在建安赋坛上标新立异,而且也为辞赋的发展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 曹丕   阮籍 ☛

曹植

又称“陈思王”。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生于公元192年,卒于232年。10岁开始便诵读诗、文、辞赋达数十万言。文思横溢,出口成章。建安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今存诗90首,赋45篇。主要作品有《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文学成就很高,被誉为“建安风骨”。

曹植

040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才学为曹操所重视,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郁而死。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后期诸诗,则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苦闷心情,渗杂着浓厚的消极思想。又善词赋,《洛神赋》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 曹丕   王粲 ☛
曹植

曹植192—432CaoZhi

三国时魏文学家。字子建。曹操之子。自幼聪颖,10岁多时,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深得曹操赏识,几乎被立为太子。但行为放任,屡犯法禁,遂失去曹操的信任,使曹丕得立太子。曹丕称帝后,他备受压抑和猜忌,建功立业的壮志无法实现,终于在愤闷不平中死去,年仅41岁。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弃家报国的游侠儿形象,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驰骋疆场的理想。铺写游侠儿的骑射本领一段,炼字精当,形容生动。《送应氏》描写了洛阳的残破萧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后期诗歌主要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如《杂诗》之五写道:“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野田黄雀行》设想一个侠义少年斩断罗网,救出黄雀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希望救朋友于危难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是他后期的重要作品,因有感于曹丕加害于兄弟,使他被迫与白马王彪分路而行,愤激成篇,反映了曹魏集团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现实。全篇共分七章,从第三章起采用章章蝉联的轳辘体,表达了诗人低沉悲婉、回环往复的情感。第四章感物伤怀,寄情于景,尤为生动。《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却有创新,辞藻繁丽,描写工细,并别有寄托。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他在运用比喻、起句、对偶、炼字等方面,都很用功夫,促进了诗歌文人化的趋向。
今存辞赋40余篇。《洛神赋》为抒情小赋名篇,受宋玉《神女赋》影响,描写人神相爱,但未能交接的惆怅心情:“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似别有寄托。赋中铺写洛神的美貌,比喻生动,辞采飞扬。散文《与杨德祖书》直抒怀抱,文笔简洁。《求自试表》、《求通亲表》,感叹身世,情感悲愤。
今人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可参考。

☚ 曹丕   建安七子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时魏文学家。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但行为放任,屡犯法禁,遂失去曹操的信任。曹丕称帝后,他备受压抑和猜忌,建功立业的大志无法实现,在愤闷不平中死去。其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是《白马篇》。现存辞赋四十余篇。曹植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散文具有充实的内容。其辞赋,是屈原《离骚》精神的直接继承者;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两汉抒情咏物小赋的继续和发展,代表着建安时代辞赋创作所达到的新的成就。其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现存诗九十多首。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 曹丕   竹林七贤 ☛
曹植

曹植192—232

三国魏宗室。字子建,父曹操,母卞氏,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弟。10岁时即熟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作文。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很惊奇。问是否请人代笔,他跪着说: “我言出为论,下笔成文,请当面试,何须请人?” 当时邺铜雀台新成,曹操命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握笔立成,文辞佳美,备受赞赏。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见问难,应声而对,特受宠爱。建安十六年 (211) 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侯。 因植才华出众,丁仪、丁廙、杨修等皆投其门下。曹操还经常勉励他,出征孙权时,使植留守邺。操几次都想立他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却耍弄聪明,矫情自饰,宫人左右,皆为称誉,故得立为太子。曹植曾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处死公车令。于是重诸侯科禁,植宠日衰。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派他率军救仁,而植大醉熏熏,不能受命,曹操悔而罢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诛曹植党羽丁仪、丁廙等,遣植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 (221),监国谒者灌均奏植醉酒悖慢,胁持使者,贬爵为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又连续徙封雍丘王、浚仪王,又雍丘王、东阿王,最后于太和六年(232)徙封陈王。因曹植备遭猜忌,虽屡次上疏,论及时政,希望有所作为,终不能得。故忧虑成疾而终,时年41岁。曹植所著诗赋散文共百余篇,其《洛神赋》 较著名

☚ 曹彰   曹爽 ☛
曹植

曹植192—232Caozhi

三国时魏诗人,曹操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字子建。自幼“生乎乱,长乎军”。建安九年(204),曹操盘踞邺城后,他大部分时间在邺城,与曹丕一起充当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曹植博学多才,聪颖过人,且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深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然其行为放任,饮酒不节,屡犯法禁,终于在太子之争中败阵失宠。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屡加迫害,多次对他贬爵和改换封地,限制其行动自由,名为藩王,实则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仍对其严加防范和限制,太和六年(232)在困顿苦闷中病逝。曹植曾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又称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并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有表现他贵公子优游生活的,如《公宴》、《斗鸡》等;有反映自己对社会的感受的,如《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等;还有一部分是抒发自己追求为国建功立业思想的,如《白马篇》、《薤露篇》、《𫛫䱇篇》等,表现出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风格特色。其后期诗则主要抒发他被迫害的无限压抑之情,其中有对曹丕父子的揭露与抗议,有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更多的则是壮志难酬的愤懑与不平,《赠白马王彪》、《杂诗五首》、《野田黄雀行》、《七步诗》等为代表作。曹植的诗不仅内容充分体现了建安诗歌的基本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其诗描绘生动而细致,形象性强;词藻华美,善用比喻;注重谋篇布局,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声色和谐,富于色彩美和音乐美。钟嵘称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诗品》),概括了其诗的主要风格特色。曹植把汉代的五言诗推向了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不愧为“建安之杰”。曹植的散文和赋也很有名。抒情小赋以《洛神赋》最负盛名。《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文,重词采,重骈俪,排比对偶,工整而不纤弱,对骈体文发展有一定影响。有《曹子建集》十卷传世。清代丁晏的《曹集诠评》、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今人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均可参阅。

☚ 曹操   建安七子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三国时魏王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因被封为陈王,谥号“思”。所以,后 代的人也称他为陈思王。10岁多就诵读诗及辞赋几十万言,尤长于诗歌创作。他生活简易,不注重仪表,车马衣服都不追求华丽,但因才情高妙,所以气度不凡。曹操非常宠爱他,曾想立他为太子继承大业。他虽有强烈的进取心,却缺乏政治头脑,而且任性、好酒,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后来曹丕继位当了魏王,又代汉称帝,做了魏文王,对曹植非常嫉恨,一直迫害他。《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样 一个故事: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之内作 一首诗,作不成就要重罚。曹植只好悲愤地写道: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曹植处境仍没有根本好转,最后郁郁而死。
曹植政治上虽然不得意,文学上却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作品现存诗作80多首,文章辞赋40多篇。代表作品有 《洛神赋》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他的诗文富有气势和力量,语言优美,文采斐然。钟嵘《诗品》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建安作家中,曹植影响最大,也最受后人推崇。有《曹子建集》 10卷流传于世。

☚ 曹丕   嵇康 ☛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少有文才,善为诗文,能“定大事”,曹操一度欲立其为太子,后因“任性而行”,失去欢心。曹丕称帝后,受到打击,“汲汲无欢”,郁郁而死。现存诗80余首,辞赋、散文40余篇,在建安作家中成就最大,亦最受后人推崇。诗以五言为主,钟嵘《诗品》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赋以《洛神赋》为代表,悲凉优美,富有艺术魅力。散文亦多名篇,《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均自然流畅,言辞激切,情文并茂。原有集三十卷,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

曹植192—232

三国魏杰出诗人。字子健,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的胞弟,曾封陈王,卒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年少聪敏,备受曹操赏识宠爱,曾欲立为太子。但因其行为放任,屡犯法禁而失宠。曹丕称帝后,备受曹丕、曹睿二人的猜忌与迫害,屡遭贬爵,改换封地,后忧郁而死。其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作品多写游宴享乐的生活情景,也有部分反映社会动乱及表达建功立业雄心壮志之作,如《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内容较为丰富,多充满激愤之情,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也表现了渴望自由、反抗迫害、蔑视庸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进步意义。曹植著述很多,成就也较高。其诗以五言诗为主。其诗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位置,特别对五言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散文语言华美、流畅,名篇如《求自试表》、《与杨德祖书》等。宋人辑有《曹子建集》,黄节有《曹子建诗注》。

☚ 曹丕   陈琳 ☛

曹子建集/曹植集校注

☚ 魏文帝集   曹子建集 ☛

曹植

曹植192—232

著名文学家。字子建。其文学观的集中表述,无过于《与杨德祖书》一文。在文学评论方面,曹植认为“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必文章高手才可以评论文章,这显然是偏颇之论,把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混同起来了。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地位问题上,他与其兄曹丕的观点也直接对立着,公开宣称不以翰墨为勋业、辞赋为君子,而一心想着投笔从戎,立功绝域,认为文章小道,不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这与曹丕“经国之大业”的提法形成了争论的对垒。话虽如此,曹植毕竟是位文学家,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则是十分认真、用尽心血的。他对于散文美的追求是开风气的。比如他复信吴质,称赞来信写得好,自己读信时心灵非常愉悦,他说:“得所来讯,文采委曲,晔若春荣,浏若清风。申咏反复,旷若复面。”这种写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法: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用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传达出来。这一手法,前此罕见,而开六朝文坛词采华艳的新风。

☚ 曹丕   嵇康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年少即善属文,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甚得赏识。其父曾考虑立他为太子,因其任性而行、饮酒不节而未果。曹植后来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忧郁而死。在建安作家中,曹植作品流传下来的最多,共有80多首诗、40多篇散文、辞赋。曹植的赋形制较短、取材广泛、注重抒情,《洛神赋》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曹植的散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包括颂赞、碑文、章表、令、书等多种体裁,或慷慨激昂、情绪强烈,或轻松有趣、亲切直率。名篇有《与杨祖德书》、《求自试表》等。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对后世影响很大,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 曹丕   蒋济 ☛

下笔成章/感甄作赋

☚ 驴鸣祭吊   下笔成章 ☛

曹植192-232cáo zhí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迷迭香(1)。人名。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睿又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曹植

曹植192~223

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聪敏,颇得其父庞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曹丕即帝位后,屡次将其贬爵徙封,郁郁不得志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于五言诗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 曹冲   曹仁 ☛
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亳州)人。三国魏文学家。曹操第三子,曹丕弟。自称“少小好为文章”,才华横溢,出手成章,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因受曹丕排陷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先封平原侯,继改临淄侯,再改鄄城侯,又改鄄城王,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死后谥思,因封陈王,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文学成就最高,其诗文前期神采飞扬,辞藻壮丽,后人以“建安风骨”誉之。后期则哀怨悱恻,表现了消极出世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于辞赋、散文。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 曹丕   嵇康 ☛
曹植

曹植

曹植 (192—232),字子建,又称“陈思王”,因其晚年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 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曹植为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胞弟。他的一生以其兄曹丕篡汉称帝的黄初元年 (220) 为界明显分成两个阶段。其前期虽 “生乎乱,长乎军” (《陈勇举表》),但大体过的是安富尊荣的贵公子生活。他很早就显示出文学才能。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三国志》本传)后来和邺下文人诗酒流连,文思大进。青年时期的曹植怀有雄心壮志,曹操也曾认为他在兄弟间最可定大事,几次打算立他为太子。但终因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而被疏远。曹植前期被封为平原侯和监菑侯, 并有杨修、 丁仪、 丁廙为其羽翼。曹植后期受到曹丕、曹睿父子二人的疑忌和限制,生活已失去自由,心情极度悒郁不安。“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本传),屡次上表自试,都无结果。而且亲信接连被杀,“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断” (《迁都赋序》)。曹植虽则为王,但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本传)。后期十一年实际过的是软禁的生活,早年建功立业的理想已化为泡影。
曹植在文学上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的作家。诗、赋、散文都是建安文学的翘楚。其诗被钟嵘 《诗品》 列为上品,认为他是 “建安之杰”。曹植今存诗约90首,其中一半是乐府诗。内容丰富多采。有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 《泰山梁甫行》、《送应氏》,有表现个人早期政治豪情的《白马篇》,有反映妇女不幸的 《种葛篇》、《浮萍篇》,还有一些虽不属宣扬迷信却显现出人生困惑的游仙诗。其中感人至深的是那些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倾轧的诗篇。《赠白马王彪》 这首长诗,忧愤交集,九转回肠。明斥 “苍蝇间白黑,馋巧令亲疏” 的监国使者灌均,实则是对其兄曹丕的强烈不满。《野田黄雀行》 有感于自身“利剑不在掌”,坐视友人受害而无能为力,从而发出了激昂的反抗吼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诗品》),影响到以后大部分文人诗歌的写作。曹植赋今存45篇。《洛神赋》 为代表作。写人神恋爱的悲剧,可能有所寄托,爱情的失败隐喻政治的失意。其中描写洛水女神体貌之美一段,向来传为妙笔。曹植的文学成就,后世普遍予以高度评价,成为 “建安风骨” 的充分体现者。钟嵘说: “陈思之于文章也,壁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 (《诗品》),评价之高可谓无以复加。曹植生平见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 曹操   左思 ☛
曹植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天资聪颖,少有文才,曹操几次欲立为太子,后来由于他“任性而行”,失宠未立。曹丕称帝后,曹植深受猜忌,屡被贬徙。曹睿即位,他处境仍无好转。死后封陈王,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原有集30卷,后佚。今存诗80余首,辞赋、散文40余篇。曹植为建安时期最富文才、最负盛名的作家,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与刘桢并称“曹刘”。所作以曹丕称帝之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深得曹操宠爱,境遇优裕安定,颇欲立业扬名,故其作品总的情调比较开朗,内容多表现自己的抱负与志向,或者描写贵族生活的豪华奢靡,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之作甚少。后期备受压抑和迫害,终日抑郁寡欢,故其作品情调比较沉郁,内容多写压抑之下的愤疾之情,有些篇章对平民生活也有涉及。《白马篇》、《赠白马王彪》为其代表诗作。其诗显示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具有描写细腻,比喻贴切,巧于开篇,工于警句等特点,此外,他还非常讲究对仗,炼字,用典和声调。另有辞赋、书札,亦名当世。抒情小赋《洛神赋》写人神之恋,文采飞动的词句中跳动着丰富的想象。书札《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情文并茂,均是散文中的佳作。

☚ 曹丕   阮籍 ☛
曹植

曹植192—232

三国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的第三子,曹丕之弟。年10岁即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每属诗文,才思顿发,下笔成章,甚受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封为平原侯,十九年(214)又封为临淄侯,曹操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继位,忌其才,欲害之,曾限令植七步成诗,植应声而成,以煮豆箕为喻,讽其兄相逼太甚。植初受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他多次上书请求任用,但未能如愿,终忧郁而死。他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大约百余篇。当时称:“天下共有才十斗,子建独有八斗。”极言其才思过人。以诗赋言,植实为东汉至隋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诗风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植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其中《洛神赋》最为著名,为后世所传诵。原有集3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 曹操   曹贞吉 ☛

曹植192~232Cao Zhi

the third son of Cao Cao,poet,rhapsody and prose writer of Wei in the Three Kingdoms. Works:Suffering from Heat,Rhapsody on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Famous City,The Discarded Wife,Three Good Men,Seated in Attendance on the Heir Apparent,Miscellaneous Poems,Presented to Biao Prince of Baima,White Horse,etc.

曹植192—232

汉魏之际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子。幼聪慧,善诗文,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使之为赋,援笔立成,深得其父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菑侯,并曾立为太子。但因任性嗜酒,贻误军机,遂废之。曹操死后,备受曹丕、曹睿猜忌,几迁其国,名为王侯,实为囚徒。黄初五年(224),封为陈王。常汲汲无欢,忧郁死去。谥思,世称“陈思王”。驳斥神仙之书,道家之言,认为人之寿命长短,体魄强劣,皆因其后天努力而异,“善养者终之,劳扰者半之,虚用者妖(夭)之”,而无长生不死之理。对桓谭相信“灾异变怪”而“畏天戒”的主张,表示异议。以儒家亲亲之义,反复上书,期待信用,以灭蜀、吴建立功业。又力谏曹丕省徭役、薄赋敛。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运用比兴手法,谱写了许多五言绝句。前期有少数作品表现社会动乱和“水旱不时,民困衣食”的情景,以及自己谋求统一中国的抱负。后期作品多以慷慨的辞情,骏爽的语言反映其受压抑的苦闷意境,愤懑地喊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心声,其间流露出若干消极出世思想。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辩道论》、《列(烈)女传》。另著有诗赋多篇,原有集,已散佚。南宗嘉定年间辑有《曹子建集》十卷。另有《陈思王集》行世。

曹植191—232

字子建,曹操之卞后所生第三子。少有文彩,善于诗文。封临甾侯,被曹丕贬爵,后封为陈思王。因其文才富艳,遭致其兄文帝丕之妒,终致携隙,其生不得志,遂发病而亡。其五言诗达到新阶段,是建安文学 “三曹” 之一。

曹植192—232

三国时魏杰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世称陈思王。少有文才,援笔成文,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曹丕、曹𣤧相继称帝,备受猜忌。欲害死他,令作诗限七步成,他应声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郁郁而死。诗以五言为主,多写社会动乱和个人抱负及受压者的苦闷心情。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也善辞赋, 《洛神赋》尤有名。著有《曹子建集》。

曹植192—232

三国魏诗人。安子建。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建安文学代表人物。能诗善赋。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其创作历程可以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因文才横溢为曹操所宠,几乎被立为世子。诗作除反映战乱及人民疾苦外,主要是抒发其政治抱负,向往建功立业。后期深受曹丕父子猜忌,动辄得咎,魏初十一年中三迁封国,终封陈王,谥思,后人称为陈思王。诗作更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康慨悲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迫害、追求自由的精神。思想及艺术成就可称建安文学之冠。代表作有《七步诗》、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等。辞赋亦佳,以《感甄赋》 (明帝改名为《洛神赋》)为代表。今存宋人所辑《曹子建集》。

曹植

(東漢·初平三年——三國魏·太和六年 192~232)譙 (今安徽亳縣) 人。魏武帝 (曹操) 第三子,文帝 (曹丕)弟。字子建,封陳王,世號陳子建,又稱陳思王。謚曰思。十歲善屬文,頗有奇才,胸中磊落,發於筆墨,殊爲武帝所愛。父殁,為兄丕所忌,欲害之,令作詩而限七步,植應聲即成“七步詩”,免死。後病故,卒年四十一。工詩,善斌,詩賦豪放剛健,亦多哀怨之氣,艷冶優雅,歷來為人愛誦。好臨池,嘗以章草書 <鷂雀賦>,為北宋宣和御府舊藏。山東東阿縣陳思王墓傍,立有鉅石 <曹子建廟碑>。今有宋黄庭堅 <曹植詩帖>、明祝允明 <曹植詩卷> 等書迹傳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