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道义 不讲道义见有利可图就不顾违背道义:见利忘义 好利忘义 昧利忘义 向利背义 乡利倍义 贪求财利,忘却道义:贪利忘义 背弃道义:背道 毁弃道义:贼义 不廉洁而违背道义:伤廉愆义 违反天理,不讲道义:逆天无道 不讲仁爱和道义:不仁不义 不讲信用,不讲道义:背信弃义弃义背信弃义逾约 弃信忘义 为了活命而不要道义:贪生舍义 为了活命而损害道义:求生害义 贪恋生存,危害道义:贪生害义 残暴狠毒,不讲道义:暴虐无道 ☚ 道义 德行 ☛ 暴虐无道残暴狠毒,丧尽道义。唐代房玄龄《晋书·桓彝传》: “遂肆意酒色,暴虐无道,多所残害。”清代曹宗璠《荆轲客》: “项王欲割琅琊郡封客,客谢曰,秦暴虐无道,故从大王,率天下诸侯灭秦,今政由已屈,封赏不均,汉王失职,陈余怏怏,诸田亦未有所树,而多王群臣诸将善地,是动天下之兵也。” 暴虐无道bào nüè wú dào所作所为残暴狠毒,丧尽道义。多指残暴的君主。be tyrannical and inhuman 暴虐无道晋孝武帝和亲王司马道子争夺权力,司马道子又跟自己儿子司马元显争夺权力,帝室不和,镇守外藩的大族子弟乘机扩展势力,并且相互勾结跟皇室对抗。 京口镇将王恭联络藩镇起兵反帝室,事泄被杀,反叛的藩镇共推江州刺史桓玄为盟主,发兵占领京城建康以西的土地。 桓玄的侄子桓振,被任命为淮南太守。桓振在淮南穷征暴敛,农民夏秋所收的粮食全部充作军粮。食不饱穿不暖的百姓也不能闲着,男丁被赶到深山砍伐树木,运到江边修造战舰,妇女老弱挖土烧砖,垒石砌城墙,编结裁剪制作军服。 桓振作战很勇敢,总是冲在前头,他要求部下行军迅速,在与敌接战中,赶不上队伍的,立刻处死。每次作战以后,他的士卒总是死伤不少。桓振规定:凡是死了一个士兵,就要补充两个,将士们只好到民间去拉夫。 桓玄虽然不是个善心的人,但也觉得桓振做过了头。他对桓振说:“前几年有个儒生对司马道子说,不打仗的时候,国家仓库空匮无物,一打仗的时候,要粮没粮,要物无物;民众服徭役,白天吃不饱,夜间不得休息;生下儿子只好丢弃不养,老人有病,只能在家等死。民是兵之本,百姓怨恨,士兵就不肯在前线勇猛杀敌,军队再多也不顶用。我看你得收敛收敛,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 桓振嘴上答应,一转身就我行我素,最后,迫于公愤,桓玄只得罢免桓振。 桓玄进军建康,杀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并废了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哪知好景不长,桓玄刚登上帝位,将军刘裕就纠集力量,攻入建康,杀了桓玄一家。 盘踞在江陵的桓振,听到桓玄被杀的消息,切齿长叹:“什么仁义之师,不搜刮百姓哪来粮草军械,不户户抽丁,哪来强大兵力。叔父胡涂,不肯用我,以致身死家亡。如果任我为前锋,天下早就平定了。现在叔父死了,我蜷缩在江陵,势单力薄,日后落个什么下场,谁也不知道。” 史书记载,此后桓振“肆意酒色,暴虐无道,多所残害”。 “暴虐无道”用来形容统治者残暴凶狠,丧尽道义。 暴虐无道bàonüè-wúdào虐:残酷。所作所为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暴虐无道bào nüè wú dào残暴凶狠,丧尽道义。 暴虐无道bàonüè-wúdào〔并列〕 残暴狠毒,不讲道义。冯玉祥《我的生活》18章:“(张良)本是为韩报仇,愤恨秦皇~,才有博浪沙的壮举。” △ 用于描写荒淫残暴的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