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王国Pulushi wangguo
德意志邦国,1701年建立。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 位于维斯瓦河与涅曼河之间,公元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始称普鲁士。14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征服维斯瓦河以西地区,称之为西普鲁士,从此有东、西普鲁士之称。1466年西普鲁士为波兰收复, 东普鲁士也臣属波兰。1618年, 统治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霍亨索伦家族兼领东普鲁士, 成立勃兰登堡——东普鲁士选帝侯国。
霍亨索伦家族在10世纪只是一个小城堡的主人。1415年腓特烈六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勃兰登堡选帝侯。1614年勃兰登堡选帝侯获得莱茵河下游的几块领地。1648年获得了波美拉尼亚东部地区。同年摆脱了波兰宗主权。1701年,腓特烈一世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 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普鲁士国王,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18世纪后半叶的七年战争和三次瓜分波兰, 又使普鲁士获得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波兰的西普鲁士等地,领土面积达到194891平方公里 (勃兰登堡的面积为23751平方公里)。
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受益于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勃兰登堡侯国地处南北交通要冲, 几条重要的河流如莱茵河、奥得河、易北河等都流经此地,贸易发达,霍亨索伦家族亦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1685年至1703年约有两万法国胡格诺教徒和1万多各国的新教徒来到这里定居,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普鲁士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国家财政收入的3/4以上用于军事。军国主义政策得到了容克地主阶级的支持,因为他们是扩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新的地产、新的军官职位和新的行政机关职务等。容克地主同时又是落后的农奴制度的代表,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期,农奴制在德意志再版,农民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可以行使警察权和司法权。
19世纪初,容克贵族统治的腐朽性在拿破仑军队面前暴露无遗,普军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中一败涂地。根据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王国被肢解,在它的领土上新建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里亚王国,普鲁士被挤在两国中间。普鲁士国王任命施泰因男爵为首相(1807-1808),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革。施泰因的后任哈登堡(1810-1817)继续推行改革。改革使容克地主失去了一些特权,并逐渐向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转化。1815年的《维也纳和约》使普鲁士恢复了原有的国土。普鲁士政治反动,但经济较开放,于1834年建立关税同盟,拉拢多数德意志邦加入,逐渐实现经济一体化。1848年3月,首都柏林爆发人民起义,提出了民主和统一德意志的要求,起义一度取得胜利,但不久被镇压。容克贵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希望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1862年俾斯麦就任首相后,通过战争,击败了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和当时的欧陆霸主——法国,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在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里,普鲁士王国处于中心地位,帝国皇帝和首相分别兼任王国国王和首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普鲁士王国失去了“国家”的含义。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国,普鲁士王国的名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