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普陀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普陀山

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属普陀县。中国佛教胜地,与五台、九华、峨眉合称佛教四大名山。唐大中十二年 (858) 日本僧人慧锷最初于此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为普陀,又名补陀洛伽(梵名,意为“小白花山”。) 相传梅福炼丹于此,故又名梅岭山。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聖地 > 普陀山
普陀山  pǔtuóshān

亦稱“梅岑山”、“補陀洛迦山”。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海天佛國”之稱。座落於浙江普陀縣東南海域一個島上。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歸國過此,留觀音像建不肯去觀音院。後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於普陀洛伽之說,此山遂改稱今名。漢梅福曾煉丹於此,故舊有梅岑之名。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規定該山以供奉觀音爲主。自是歷朝相繼興建寺院,盛時曾有寺院二百一十八座,僧尼三千有奇。遂爲重要佛教勝地。山方圓七十一平方里。最高峰高九十七點一丈。主要佛寺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長生禪院、磬陀庵、靈石庵等,及涉及佛教之名勝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等。乾隆《大清一統志·寧波府·山川》:“補陀洛迦山,在定海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一潮可到,爲海岸孤絶處。梵名補陀洛迦,華言小白華也。亦曰普陀山,又名梅岑山。相傳以梅福名。”參見本類“普濟寺”。參閱《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普陀山部徏》。

普陀山【同义】总目录


普陀山梅岑

普陀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称普陀洛迦山。与五台、九华、峨眉合称佛教四大名山。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本岛东约5km处的莲花洋中,是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岛主体狭长形,呈南北走向,全长8.6km,宽约0.5~5.3km(一般宽3.5km),面积12.76km2,主峰佛顶山,海拔286.3m(2007年4月)。1949年前普陀山全盛期有寺院庵堂和茅篷228座,有僧尼4100多人,现存大小寺院80余座。全岛有26山、18峰、15岩、8泉、13洞、6涧、10余处沙滩等天然景观100余处。岛上有普济、法雨、慧济3大名寺,有南天门、观音洞、梵音洞、千步沙、紫竹林、龙头山等30余处佳景。还有奇石胜景,“心”字石宽7m,字中一点可站七八人;法台石、53参石——53罗汉拜观音。南天门:孤悬入海,位于普陀山南端,阙门中间书有“南天门”3个大字,崖上刻有“海山大观”4个大字。潮音洞:位于紫竹林内,涨潮冲浪破岩而成,长约60m,宽约5m,高约7m,潮起浪石相击成洞,声如雷鸣而得名。千步沙:位于普陀山东海滩,长约1750m,宽约100m,是普陀山最大一处沙滩,有“黄如金屑软如苔”之誉,是理想的海滨浴场。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侧,灵鹫峰下,又名前寺,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赐名“宝陀观音寺”。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现存大殿为1731年(清雍正九年)重建,有殿阁堂庑312间。寺内有殿宇9座,阁楼12座,堂屋16座,规模宏大,占地26000m2。法雨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左侧,光熙峰下,又名后寺,始建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初名“海潮庵”,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改为海潮寺,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又改名“护国镇海禅寺”。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赐“天花法雨”匾额,改今名。现存殿宇294间,计8800m2,全寺分列6层台基之上,逐级升高。观音殿雕刻9龙精致,似呈活龙活现之态。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时创慧济庵,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殿楼等,扩庵为寺。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请得大藏经,遂成巨刹,形成3寺鼎立。全寺有4殿、7宫、6楼,现有建筑面积3300m2。从寺南下山观云扶石上刻有“海天佛国”4个大字。西天门:位于普济寺西侧,是一座天然石门,门上刻有“西天法界”4个大字,过石门直上达摩峰观景。洛迦山:位于普陀山东南的莲花洋中,距千步沙3n mile,环岛1周约2km,面积0.34km2

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处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登山览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 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20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普陀山奇岩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有一株“鹅耳枥”,是中国少见的珍贵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作为佛教圣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棚,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普陀山森林面积大约75%,被誉为“南海圣境”,在国内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享誉非凡。普陀山属中国四大佛山之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其观音道场始建于863年(咸通四年),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为普陀山名扬海内外的三大寺,也是中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
在清晨,寺院的早课、诵颂、坐禅、偈乐,声声入耳,周围海涛声声,林木丛丛,是充分体验“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的好地方。
地址:舟山市普陀山 邮编:316107
电话:86-580-6091124 传真:86-580-6091690

☚ 南湖   百丈漈风景名胜区 ☛
普陀山

129 普陀山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舟山群岛的小岛上,素有“海天佛国”之称。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兼备海山之胜,显得气势雄伟。相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慧锷在此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历代大修寺院,最盛时达228座。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最著名。岛上有千步沙海水浴场、潮音洞、梵音洞、盘陀石等景点。历来为游览避暑胜地。

☚ 兰亭   天台山 ☛
普陀山

普陀山

七星山之北四峰。位于七星公园北侧,七星岩洞穴在其山腹。清代刘名誉诗道:“普陀原只在心头,南海飞来恰桂州。”有七星岩、元风洞、普陀岩、朝云岩、玄武洞、四仙岩、弹子岩、留春岩、省春岩等景点。山脚元风洞,冬暖夏凉。山门内,护碑亭存唐、宋、明三代古碑。其中《逍遥楼》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蒲州(今山西永济)逍遥楼所题,唐时拓来桂林,榜书端庄雄伟,风姿夺人。山腰一敞坪,有明代吕调阳书屋遗址。再攀登为天玑顶峰,岩上时有猿猴嬉戏,天趣悠然。从山门右上是普陀石林,东上为普陀精舍,楼阁两层,琉璃滴翠,画梁红鲜。后观音洞,壁藏《多心经》石刻。左进有拥翠亭、小蓬莱长廊、普陀岩。普陀岩下方,穿天然大石门,至真武阁(玄武阁),阁南圆窗外石壁,有明代道士潘常静所刻“龟蛇合一”图,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出四仙岩,到七星岩洞口,左有碧虚阁,右有栖霞亭。西下至山北麓,有佛寿洞,明建佛寿庵于洞前,清康熙年间,浑融法师至庵址建栖霞寺,今毁。北行至朝云洞,又叫朝云岩,明旅行家徐霞客曾住于此。

☚ 骆驼山   七星岩 ☛

普陀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的莲花洋中,为一10几平方公里的小岛。它一面是群立的奇峰,一面是广阔的沙滩,具有陆上奇山异洞,海上壮丽风光的景色。参见“旅游学”中的“普陀山”。


普陀山

位于浙江东北部普陀县,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面积12.5平方公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有普陀十景:千步金沙、短姑圣迹、莲洋舞渡、洛迦灯火、天门清梵、古洞潮音、盘陀晓日、茶岚晓雾、梅湾春晓、静室茶烟。还有普济寺、法雨院、慧济寺等,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清初建筑群的典型。参见“地理”中的“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

位于浙江东北部普陀县。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实际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相传南海观音曾在此现身,因此又叫南海普陀山。山上建筑雄伟,古迹名胜甚多,有著名的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有二十四怪石、二潭、三塔、四井、四大门、七泉、十五岩、十八峰、十三洞、十二古景、一百二十八茅篷、八十八庵、一百余僧寮等。山上树木葱茏,各种艺术精华,亦会于此。普陀山以其古迹多,风光美,又是避暑胜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 西湖   雁荡山 ☛

普陀山

普陀山

广西桂林市七星公园内。普陀石林,奇石峥嵘,石骨嶙峋,唐代李靖曾在此建庆林观,据说“庆林观”为唐太宗所书,玄武洞的“龟蛇合一”浮雕,红蛇青龟,栩栩如生。山西麓有一岩洞,又叫玄风洞,夏日到此,炎暑顿消,普陀门内的护碑亭里,有唐书法家颜真卿书的“逍遥楼”碑,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明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等珍贵碑刻。登天矶峰,纵目四望,千峰林立,银链绕城,景色秀丽、壮观。

☚ 友谊关   杜甫草堂 ☛

普陀山

二十卷。清秦耀曾撰。秦耀曾,字远亭,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普陀山,元盛熙明曾考之。明侯继高乃为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普济、法雨两寺,请人纂辑志书。稿成法雨随即付梓。普济又请朱谨、陈歔重加增削,至四十一年(1702)始梓。乾隆四年(1739),复延许琰重修,其正谬删芜,颇为详尽。秦氏取朱陈合纂之志及许志,相互参证,又于民间广为搜取,撰成此书。《普陀山》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共二十卷。卷首为凡例及图。正文首为天章。次形胜。次建置。次梵刹。次颁赐、施予、命使。次经证。次灵异。次法统。次禅德。次精蓝。次流寓。次法产。次方物。次事略。次旧章。次历朝艺文。次国朝艺文。次释氏艺文。次历朝诗咏。次国朝诗咏。次释氏诗咏。兹篇搜采宏富,叙述流畅。其不立分野一门,与他志异,或曰有识。然其将小庵尽入精蓝,似欠妥,应附梵刹为宜。

普陀山

普陀山

位于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公园内。宋元丰元年,建普陀寺于山上,因而得名。西麓有元风洞,又叫玄风洞、芫荽岩。在普陀山门内建有护碑亭,亭中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逍遥楼”碑,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碑和明代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等珍贵碑刻。“普陀石林”是有名的景观,唐代曾在此建庆林观,观匾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书。登上玄武洞,洞中有“龟蛇合一”浮雕,青龟红蛇。山上有七星岩、弹子岩、省香岩和曾公岩。登上天矶峰摘星亭,远眺四望,山城景色壮丽奇绝。

☚ 勾漏洞名胜风景区   龙隐洞 ☛
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在浙江东北部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岛上的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专供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等说法。一般所称的观音,指六观音中的圣观音。显教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密教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通常寺庙中将它塑在阿弥陀佛左面,与大势至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二胁侍。原来都称观世音,唐人忌讳李世民 “世” 字,后来就通称为观音了。现在一般塑像画像都画成女相,但据古人考证,唐宋时名手画观音都不饰妇女冠服,唐以前塑像也不作妇女像,认为菩萨是无性别的。
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缘由,据说是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被大风阻拦,便在紫竹院结茅舍住下来,建了一座 “不肯去观音院”。南宋绍兴元年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又规定普陀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因此 《华严经》 中有善财在普陀洛伽山参观音的说法。此后历朝在此兴修寺院,一度有218个寺堂庵舍,僧众二千余人。其中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规模最大,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初风格。
普济寺又叫前寺,北宋元丰三年初建。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共有殿堂二百多间,是普陀山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占地14000平方米。主殿圆通宝殿及寺前的海印池 (又称莲花池),都是普陀山有代表性的建筑。法雨寺又名后寺,建于明万历八年,初名海潮寺。后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赐 “天花法雨” 匾额。现有殿宇245间。其中观音殿又称九龙殿,殿内“九龙盘拱” 的部件结构十分讲究,原来在南京的一座旧宫内,康熙三十六年拆下迁移到这里。慧济寺又名佛顶山寺。原是明代僧人慧圆所创建的一所慧济庵。乾隆五十八年扩建为寺。光绪三十三年请来大藏经,将寺扩展成一座具有四殿、七宫、六楼的巨刹。寺在佛顶山顶上,周围都是古树和奇花异卉,幽深绝俗。寺东南的白华顶上有天灯,是海上航标。寺南下山途中的云扶石上刻着 “海天佛国” 四个大字,是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
普陀山上最著名的风景点为紫竹林潮音洞。紫竹林一带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开有柏叶、竹叶形的花纹,石名 “紫竹石”,紫竹林亦由此得名。后人又在此栽种紫竹以符其名。紫竹林内有潮音洞,洞内日夜吞吐海潮,声如雷音,气势惊人。洞由山石裂隙形成,耸起在沙滩中,有两个门,潮水涌入,与石块相激,如白蛟飞腾,极为壮观。传说观音常在此现身,石崖上刻有 “现身处” 三个大字。宋元时许多佛教信徒为了叩求观音现身,多到这里来膜拜,也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清末为禁止这种行为,特在洞旁建立 “莫舍身亭”,立碑劝阻。现亭已毁坏。
普陀山既是佛教名山,又是自然景观优美绝伦的胜地之一。历年来到此观光拜佛的人很多,为浙东旅游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嵩山   五台山 ☛
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在浙江东北部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岛上的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专供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等说法。一般所称的观音,指六观音中的圣观音。显教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密教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通常寺庙中将它塑在阿弥陀佛左面,与大势至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二胁侍。原来都称观世音,唐人忌讳李世民 “世”字,后来就通称为观音了。现在一般塑像画像都画成女相,但据古人考证,唐宋时名手画观音都不饰妇女冠服,唐以前塑像也不作妇女像,认为菩萨是无性别的。
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缘由,据说是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回国,途经普陀山,被大风阻拦,便在紫竹院结茅舍住下来,建了一座 “不肯去观音院”。南宋绍兴元年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又规定普陀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因此 《华严经》中有善财在普陀洛伽山参观音的说法。此后历朝在此兴修寺院,一度有218个寺堂庵舍,僧众二千余人。其中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规模最大,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初风格。
普济寺又叫前寺,北宋元丰三年初建。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赐寺额 “普济群灵”。共有殿堂二百多间,是普陀山供奉观音大师的主刹,占地14000平方米。主殿圆通宝殿及寺前的海印池 (又称莲花池),都是普陀山有代表性的建筑。法雨寺又名后寺,建于明万历八年,初名海潮寺。后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赐 “天花法雨”匾额。现有殿宇245间。其中观音殿又称九龙殿,殿内 “九龙盘拱” 的部件结构十分讲究,原来在南京的一座旧宫内,康熙三十六年拆下迁移到这里。慧济寺又名佛顶山寺。原是明代僧人慧圆所创建的一所慧济庵。乾隆五十八年扩建为寺。光绪三十三年请来大藏经,将寺扩展成一座具有四殿、七宫、六楼的巨刹。寺在佛顶山顶上,周围都是古树和奇花异卉,幽深绝俗。寺东南的白华顶上有天灯,是海上航标。寺南下山途中的云扶石上刻着“海天佛国” 四个大宇,是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
普陀山上最著名的风景点为紫竹林潮音洞。紫竹林一带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开有柏叶、竹叶形的花纹,石名 “紫竹石”,紫竹林亦由此得名。后人又在此栽种紫竹以符其名。紫竹林内有潮音洞,洞内日夜吞吐海潮,声如雷音,气势惊人。洞由山石裂隙形成,耸起在沙滩中,有两个门,潮水涌入,与石块相激,如白蛇飞腾,极为壮观。传说观音常在此现身,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个大字。宋元时许多佛教信徒为了叩求观音现身,多到这里来膜拜,也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清末为禁止这种行为,特在洞旁建立“莫舍身亭”,立碑劝阻。现亭已毁坏。
普陀山既是佛教名山,又是自然景观优美绝伦的胜地之一。历年来到此观光拜佛的人很多,为浙东旅游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嵩山   五台山 ☛
000052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