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初中教育
发展概况 1949年前,安徽的初中教育十分落后,1949年全省仅有普通初中92所,在校学生2.62万人,每万人口在校初中生仅9.4人。
从1949年至1952年,安徽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分期分批接管了原有中学。根据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有步骤地谨慎地改革中学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制度,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中学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保障了劳动人民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设立人民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女入学,扩大其在中学生中的比例。到1952年,全省普通初中恢复和发展到108所,在校学生达6.47万人,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长1.47倍。1953年至1957年,安徽各地贯彻第一次全省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建设发展的需要对中学进行了必要的整顿,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统一招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充实中学图书、仪器等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全省中学教育稳步发展。1957年全省有普通初中164所,在校学生达12.97万人,是1952年的两倍。1958年,全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省委《关于发展教育的决议》、《关于学校办工厂农场、工厂农场办学校的决议》,全省普通初中猛增到387所,在校生20.63万人;同时办起农、职业中学976所,部分学校试行了半工(农)半读制度,这样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当时经济等方面的承受能力。1961年以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和巩固新办中学。1963年全省认真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确定了全省首批试行《条例》的中学,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1964年起全省推行两种教育制度,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各类中等教育较协调地发展。到1965年,全省共有普通初中547所,在校学生23.31万人。从1966年秋季起,中学“停课闹革命”达2年之久;1969年有200多所城镇中学被迫下迁农村。1971年之后的几年里,各地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中学文化课被严重削弱,教师队伍遭受摧残,普通初中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被打乱,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学校的校舍、图书仪器等损失惨重,教学质量普遍下降。与此同时,全省根据“上初中不出大队”的要求,盲目大办初中,到1976年全省普通初中发展到1863所,在校学生达186.16万,分别比1965年增长2.40倍和6.99倍,但教育质量却未能提高。
1978年以后,全省中学逐步恢复了合理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逐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学籍管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针对初中学校布点过多、规模效益低、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全省进行初中布局调整。1983年以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加速了中学的调整工作,逐步摘掉小学附设的初中“帽子班”,小学附设初中班由最多时的1.7万所减少到目前的139所,使全省初中基本单设。到1992年,全省有初级中学3662所,农、职业初级中学243所,完全中学初中部590个;各类初中招生76.3万人,比1985年的63.3万人增长20.54%,平均年递增2.7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为72.3%,比1985年的61.8%提高10.5个百分点。据1991年统计,全省平均每万人口中的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为348人,居全国第15位,比1985年上升了4位;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含初级农、职业中学教育,全省每万人口中的各类初中在校生数为362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50人);省辖市和县城镇基本普及了初中阶段教育,城市和县城镇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85%左右。根据若干主要指标分析,安徽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原本相当落后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
积极、稳妥地推进初级中等教育的各项改革 一是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983年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下放中学部分管理权限,完全中学由县、市领导,初中一般由县(市)和省辖市的区领导,企事业部门办的中学由办学单位管理。1985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省政府作出《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分级管理职责的暂行规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初中逐步交由乡(镇)管理,并下放了新办和改办中学的审批权限。1986年,全省基本上实现农村乡管初中、县管完中的体制。1987年各地执行《安徽省城市中小学分级管理职责的暂行规定》,实行市管完中、示范初中,市辖区管普通初中;省教委又制订了《安徽省乡、镇教育管理暂行条例》,全省城乡初中教育的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同年,为严格控制普通中学盲目发展,省政府又规定将新设初、高中的批准权限收归市、县政府和省教委分别掌握,坚持了中学办学标准。多年来改革中学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地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调动了各地办学的积极性。二是企事业单位办学形成了一定规模。全省企事业单位办单设初中有150所、完中63所,在校生7万多人,成为全省初中教育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全省私人办学也有一定发展,经市、县批准的私立普通初中有23所,在校学生2.5万人,开始改变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单一模式。三是适应农村经济、教育的客观实际,积极发展农、职业初中。四是1986年以后,各地根据条件确定了一批学校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全省现有四年制初中20所(个),其中单设初中17所,完中的初中部3个。铜陵、天长等县实行“3+1”学制,对准备就业的初中生,加1年或短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科技大学附中、合肥工业大学附中和蚌埠二中试行中小学衔接的年“五·四”分段制,从而革除了前些年初中学制过短的弊端。五是在农村确立一批劳动技术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学校,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加强了对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术教育,面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桐城县白马初中、休宁县汊口初中等由省确立的16所初中此项综合改革试验已进行4年,初步摸索出农村初中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为当地农村生产服务的新路子。六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和教学计划。马鞍山二中实施了初中物理教改实验,马鞍山等5个地市进行了省编初中物理教材试验;1990年开始,芜湖、安庆两市进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大纲、教材的整体改革试验;1992年秋季起,全省初一开始使用政治、历史两个学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全省将从1993年秋季入学的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目前,普通初中普遍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部分农村初中暂未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课。近些年来,各地初中还开展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普遍结合“二五”普法教育规划开展了法制教育,加强了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养成教育。一些初中还开设青春期常识课,血吸虫疫区中学还进行了血防知识教育,城市部分初中试办了少年军校。这些都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并增加了学生的卫生和军事知识。七是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从1985年起,全省在部分初中试行了择优免试保送升学;从1986年开始,城市和部分城镇先后实行小学毕业班学生统一毕业考试,不另举行初中招生考试,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现阶段初中毕业生升入高级中等学校,除实行统考择优录取的主要形式外,还对部分初中毕业生,按照规定的条件和办法试行择优免试保送升学。八是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1983年以前,普通中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4年以来,着手改革中学内部的管理体制,在少数初中试行了校长负责制。1987年4月,省教委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省中学校长负责制试行条例(修改草案)》,各地、市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中学试行校长负责制。目前,一批初中学校正在进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全员双向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度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