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选pǔxuǎn有选举权的公民普遍地参加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选举。 普选pǔxuǎn〈动〉 全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普选pǔ xuǎn一种选举方式,有选举权的公民普遍地参加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选举。1934年《新知识辞典》“普选制”条:“普选制,Universal Suffrage。”1940年《沈钧儒收文录·张宗麟致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函》:“如本次来不及普选,是否应定下合理办法,规定下次必须用合理办法来做。” 选举 选举选(~区;~民;大~;普~;初~;复~;补~;民~;候~) 另见:推荐 挑选 决定 领导人 ☚ 选才 招人 ☛ 普选“普遍选举”的简称。见〔普遍选举〕。 普选Universal Suffrage殖民地时期对选举的各种限制仅使5%的人有选举权。对选举的限制有财产、宗教、信仰、纳税、性别、居住地和文化程度方面的限制及其他法律上的限制。由于上述限制,1789年仅有25%的成年男子有选举权。例如,在费城,拥有50英镑以上财产的人才有选举权,这一规定使90%的人失去了选举权。杰克逊改革运动废除或修改了财产、宗教、信仰和纳税情况对选举权的限制。独立战争时期只有佛蒙特州的白人享有普选权。西部各州加入联邦后废除了仅白人有选举权的限制,扩大了选举权。到1840年,仅罗得岛州的宪法仍保留财产对选举权的限制。内战以前,仅缅因州、马萨诸塞州和佛蒙特州允许黑人参加选举,但这 三州黑人不足总人口的0.5%。内战以后,由于执行了重建南部的计划,近150万白人和黑人获得了选举权。1872年大选中,格兰特总统获得60多万张选票。但南部各州违背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的意愿,用交纳人头税、进行文化测验和援引“祖父条款”的办法阻止黑人参加选举。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始于1869年怀俄明准州授予妇女以普选权,结束于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得到批准。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口的45%有选举权。在50年代,63%的美国人有选举权,但在1948年大选中仅有33%的公民参加投票。 普选 普选公民普遍地享有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权的选举制度。与“限制选举制”相对称。它的含义是: 凡具有一国国籍、达到一定年龄的公民,除因患精神病或受刑事处分之外,都取得该国的选举资格,都有选举权,而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限制。 ☚ 奥地利议会委员会 缅甸共产党 ☛ 普选 普选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选举、普及选举权的制度。一般来说,除年龄、国籍、无精神病以及不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条件之外,不再另行设立其它的资格作为取得选举权的条件。它起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资产阶级把普及选举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内容,成为反对封建特权的口号。中国是普及选举权的国家,凡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据中国选举法规定,无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精神病患者,不能作为选民。 ☚ 普法活动 等额选举 ☛ 普选general (/universal)election 普选general elec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