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普照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普照寺

佛寺。在都江堰市大观乡青城山麓青峰山上。前身为蓥华庙,在殷家漕,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始建,僧心莲拆迁于现址,改名为普照庵,乾隆时扩建,改名为青峰山普照寺。后仿成都文殊院形制于道光初年改建,经历代方丈努力,到光绪十二年 (1886年) 完工。有6重殿、24个天井、365间房,规模宏大,蜀中罕有。极盛时期有田2000亩,僧众近100人。自心莲起,传法世系不绝,共12代270余年。且后不设方丈,当家称都寺。1971年拆该寺建筑修灌县铁厂,仅余藏经楼及周围建筑共61间。1982年批准开放并拨款维修。恢复传统蓥华会和观音会。现住持比丘尼由九龙庵迁去。内有明铸铁钟、清代石雕舍利塔、缅甸羊脂玉石刻佛像、石刻心莲像、兰苑等。旁有龙王塘、饮鹿泉、道官坟、回音堂等古迹。

普照寺

普照寺

佛寺。故址在今甘肃兰州市少年宫。建于唐初。宋、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规模很大。其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观音堂、藏经楼、钟楼和鼓楼等。大雄殿塑有三尊佛像。后壁所绘大悲佛有11个头,42只手臂各执一件法器。法轮殿有一木制嘛尼法轮,高约10米,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轮轴固定于梁和地,推之可转。轮上有“法轮恒转”、“雨花金界”八字。法轮殿后为七楹的藏经楼。楼内正中塑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像,两侧为木雕药师、释迦、弥陀佛像和木雕韦陀、铜接引佛像。后壁绘千佛。东西八个木厨内有明万历太后所赐640部大藏经,外绘八尊高约丈余的菩萨立像。1939年2月23日,该寺被日本侵略者空袭炸毁。

☚ 嘉福寺木塔   接引寺 ☛
普照寺

普照寺

佛寺。故址在今甘肃兰州市少年宫。建于唐初。宋、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规模很大。其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观音堂、藏经楼、钟楼和鼓楼等。大雄殿塑有三尊佛像。后壁所绘大悲佛有11个头,42只手臂各执一件法器。法轮殿有一木制嘛尼法轮,高约10米,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轮轴固定于梁和地,推之可转。轮上有“法轮恒转”、“雨花金界”八字。法轮殿后为七楹的藏经楼。楼内正中塑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像,两侧为木雕药师、释迦、弥陀佛像和木雕韦陀、铜接引佛像。后壁绘千佛。东西八个木厨内有明万历太后所赐640部大藏经,外绘八尊高约丈余的菩萨立像。1939年2月23日,该寺被日本侵略者空袭炸毁。

☚ 嘉福寺木塔   接引寺 ☛
普照寺

普照寺

位于泰山南麓。传为六朝古刹,唐代扩建,金代大定年间(1161—1173)奉敕重建,额曰“普照禅林”。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高丽僧满空曾驻锡于此。天顺七年(1463)圆寂。寺南有其墓塔,正德十六年(1521)为其立碑纪念。清康熙初年,僧元玉曾加修葺扩建,遍植菊花。今寺西后院北屋仍悬“菊林旧隐”匾。门上楹联:“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即僧元玉语。寺东有其石堂遗址,并有《石堂铭》题刻。清乾隆年间寺院又整修扩建。今寺东院是清幽禅舍,西院修竹成林。中院三进,前有钟楼,内有大雄宝殿3间,供释迦铜铸像,殿后有摩松楼,楼前古松为六朝所植,松旁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内有一石几,击之可发五种不同音响,其声如磬,清音悦耳,名五音石。楼西有厅3间,冯玉祥1932至1935年曾寓此。厅前古松枝叶平生,状如华盖,立石题刻“一品大夫”四字。

☚ 王母池   3. 新泰市 ☛
普照寺

普照寺

又名远照寺。位于绥宁县联民苗族瑶族乡田螺旋村西北。寺筑于海拔1581.5米的高登山巅。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嘉庆二十三年(1818)扩建。同治十年(1871)、光绪二年 (1876) 两次维修。1935年正殿毁于火。1935年复建。占地面积76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由山门、灶王殿、围坐殿、正殿、南岳殿及副殿、偏殿、厢房等组成。石木结构,悬山顶,层楼叠宇,顺山势逐步升高,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寺基因受地势限制,四周皆用青石高筑,人兽难登。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明间门额题刻 “普照寺”三字。殿内神龛上镌联: “高建祗园开眼界; 登斯胜地谅心惊。”远望古寺,傲然屹立,高耸九天,形似凌云欲飞的悬空寺,气势雄伟壮观。

☚ 天意桥   绥宁县故城 ☛
普照寺

普照寺

在泰山南麓环山路北的凌汉峰下。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参差错落。寺名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创建,唐宋时即成名刹,明清均有修葺和扩建,始具如今规模。面积不大,结构紧凑。内有佛殿三间,阁楼五间,配庑禅房数十间。由此组成五个院落,东院禅舍清幽,西院修竹成林,中院分上、中、下三进。寺院建筑重重迭迭,高低相间;各院落前后相接,左右对称。前有钟鼓楼分列东西,中为甬道,道尽头的殿壁上嵌满石碑,多为明清寺院重修记。其中有两块石碑,一为“讲书堂”,一为“投书涧”,上书斗大行草。入内大雄宝殿三间,殿前银杏双挺,油松对生;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殿后有筛月亭和摩松楼,楼前古松为六朝时植,即著名的“六朝松”。树下有泰安知县增瑞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所题“六朝遗植”石刻。摩松楼原为一佛阁,祀如来法像,后因六朝松的丫枝逐渐从门、窗等处伸进楼内,在此可抚摸,故改建后得此名。在筛月亭中可观“古松筛月”美景。楼西有厅三间,冯玉祥1932至1935年曾寄寓于此,额上题曰:“菊林旧隐”。房前有株怪松,躯干仅1米多高,却枝叶如云竹般平生平长,树冠若华盖般遮满前庭。故为“一品大夫”松。明宣德年间朝鲜僧满空曾驻栖于此,寺内犹存正德十六年(1521年)为纪念满空立的石碑。

☚ 鲁山溶洞群   寒同山石窟 ☛

普照寺pu zhao si

Monastery of Omnipresent Light,on Mount Tai,Shangdong Provin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