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利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生,卒于1911年10月29日。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之一。1868年在德文报纸《西方邮报》任记者,并于1872年成为合资经营者。1877年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把它与《圣路易邮报》合并为《圣路易邮报—电讯报》,使其获利丰厚。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1887年出版《世界报》晚刊。1889年定期出版《世界报》连环画专页。由于对《世界报》的编排和经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逝世前,遗嘱捐赠200万美元创办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并捐款设立“普利策”奖。 普利策 普利策1847—1911Joseph Pulitzer美国著名报业主、新闻工作者。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边塞城镇马科的一个小康之家。其父菲利普是匈籍犹太人,母亲路易斯·伯杰为奥籍日耳曼人。1853年随家庭迁居布达佩斯。1864年赴美参加林肯骑兵部队,参加过一些零星战斗。一年后退伍,流落到圣路易斯城,靠做零工维持生计,同时攻读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入美国籍。1868年起投身新闻界,到德语《西部圣路易斯邮报》当记者。1869年当选密苏里州众议员,参加共和党的政治活动。1872年改入民主党。1876年至1877年,担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1878年成为圣路易斯《电讯报》业主兼主编,不久与狄龙的《邮报》合并为《邮讯报》。因副主编科克里尔枪击斯莱巴克律师事件,《邮讯报》声誉一落千丈,致使他心灰意冷。1883年离开该城,以34.6万美元买下纽约《世界报》。1884年当选国会议员,任期未满即行辞职,专心致志办报。他对《世界报》作了多方面的改革,对重大的政治新闻派遣得力的记者报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翔实丰富,同时大量报道犯罪、灾祸、意外事件,刊登趣闻、通俗特写和连环画,是美国最早使用彩色印刷的报纸。该报后来设立更正部,专门检查并更正报上的差错。此后,该报成为赢利很大的报纸。他认为,多登有人情味和耸人听闻的新闻才能打开销路,只有销数扩大后,才能吸引读者注意报上有关社会改革的新闻和文章。他主张办报独立,揭露美国政界的贪污腐化,反对企业托拉斯化,同情古巴人争取自由的斗争。他通过《纽约世界报》多次发起社会改革运动。例如,反对纽约市电车经营特许权受贿案,免费给穷人治病,免费供给穷人煤和冰,组织读者旅游;等等。在他的影响下,美国一些报纸也开展了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他片面追求新闻的趣味,在《世界报》上大量刊登色情、凶杀、犯罪新闻,并最早在报上刊出套色连环画,成为“黄色新闻”鼻祖。强调言论的作用,认为社论是报纸的心脏,也是报纸存在的基本理由。曾在社论中提出过为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十大纲领”;不断地在报上揭露贪污、攻击不正当的财富,发动社会运动改革社会弊端。1883年,《世界报》为筹建纽约港自由女神铜像,发起募捐运动。1887年《世界报》销数超过25万份,同年以250万美元建造了纽约最高的办公大楼。1893年《世界报》资产为1000万美元,成为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他倡导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训练。在遗嘱中赠款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开办)的基金,并赠款设立奖励优秀作品的普利策奖。晚年健康恶化,双目失明。1890年被迫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但仍指导办报,直到1911年10月29日在查理斯顿逝世为止。 ☚ 富勒 曾格 ☛ 普利策1847—1911Joseph Pulitzer约瑟夫·普利策。报业家。生于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受教育。1864年移居美国波士顿,参加内战。1867年入美国籍。1868年任德语日报《西方邮政》记者。次年入选密苏里州议会。1872年筹组密苏里州自由共和党。1876年获律师资格。1878年购买《圣路易电讯报》,并入《西方邮报》,成为《快邮报》。主要刊登纸币、高关税和政治腐败等方面的文章。1883年购买纽约《世界报》,该报以简要、精确的报道,敢于揭露腐败现象著称,较受民众欢迎。1885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不久退出议会。1887年成立《世界晚报》。1890年主持管理《世界报》捐款筹建哥伦比亚新闻学校(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去世后,1917年以捐款设立的普利策奖开始授予在新闻、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戏剧、音乐创作成绩卓著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