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晚照楼论文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晚照楼论文集 晚照楼论文集论文集。今人马茂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书收集著者作于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有关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十八篇。其中有对作家作品之品评,如《论〈九歌〉》、《论〈古诗十九首〉》、《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谈杜甫七言绝句特色》、《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等,亦有理论问题之探讨,如《关于〈离骚〉时代问题的商榷》、《说〈通变〉》、《从汉代关于屈原的论争到刘勰的〈辨骚〉》、《略谈明七子的文学思想与李、何的论争》、《王世贞的〈艺苑巵言〉》、《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等;亦有文献资料之考订,如《唐诗札丛》、《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三部分内容未予区分,依所论内容之时代先后编次。 ☚ 唐诗通论 蜗叟杂稿 ☛ 晚照楼论文集马茂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7年版。由十八篇论文组成,有关唐诗的占一半。此书解决了一些聚讼纷纭问题。如高棅《唐诗品汇》划盛唐诗人为“正宗”、“大家”,两者如何区分,一直是个难题。著者在《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高棅的〈唐诗品汇〉》中,对高棅论点的来源加以探讨,指出正宗是高棅心目中最能代表盛唐风格的典型,因而除了李白外,还可列入其它诗人。尽管这些诗人造诣的深浅不同,然而就某一体而言,他们同样能代表盛唐诗风;至于大家,则纯是就这一诗人的成就而言,故为少陵独占。大家和正宗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概念。高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他对李杜无所轩轾,同时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风的是李而不是杜。这都是从严羽那里得到启示的。这样的说法言之成理,令人信服。《谈杜甫七言绝句的特色》从杜甫绝句与盛唐绝句的风格对比立论,提出盛唐绝句以情致见长,以韵味取胜。杜甫则不同:表现手法上细致刻画,音调上拗中取峭,语言上多用口语,句法、章法突兀而不平常。前人说杜于绝句“无所解”,其误在于拿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和尺度(盛唐绝句风格)来进行评价。《论〈戏为六绝句〉》将李杜的诗论和创作结合起来研究,不仅阐明其精义所在,而且对李杜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盛唐诗歌创作承前启后的批判继承关系都提出了一些新见。这种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唐代有一些诗人一些基本材料缺乏准确性,以讹传讹,流布至今。《唐诗札丛》、《读〈两唐书·文苑传〉札记》对李峤、张子容、祖咏、李颀、常建、四杰、杜审言、沈佺期、陈子昂的生卒年、交游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考辨、补阙,可弥补唐诗学研究的罅隙。 晚照楼论文集 晚照楼论文集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今人马茂元著。马茂元(1918—1989),字懋园,安徽桐城人。马氏从小好学,其祖父马其昶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受祖父教诲和家庭环境熏陶,学业日进。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任于安徽省桐城中学、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并担任过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编审会编审。1949年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后更名上海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治学侧重于楚辞与唐诗,有著作《古诗十九首初探》、《唐诗选》等。楚辞研究方面有《楚辞选》、《楚辞研究集成》二种,《晚照楼论文集》收集了作者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斯所作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18篇论文,内容有评价作家作品的,有探讨理论问题的,也有考订文献资料的。根据论述的内容,从战国到清代,按时间顺序编次。18篇文章中,前3篇为楚辞论文。第一篇《论〈九歌〉》,分别论述了“九歌”名称的来源,《九歌》的原来面目和屈原加工改写的创作过程,逐篇分析11篇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九歌》是南楚人民的生活之歌是屈原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四个部分。第二篇《关于〈离骚〉时代问题的商榷》,论定《离骚》产生的时代可能在“屈原三十九岁以后四十一岁以前”的三年中。第三篇《从汉代关于屈原的论争到刘勰的〈辨骚〉》,分析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王逸关于屈原评价问题的论争,指出了王逸宗经论骚的得与失,继而论述了《辨骚》“跳出了以经义衡量文学的圈子”的理论意义。作者据“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诗意为是书命名。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十一画】 圈点增注王逸注楚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