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晕轮效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yunlun xiaoying

对人进行判断时由于某一特征得到肯定或被否定而使其他特征也得到肯定或被否定的现象。因晕轮实验现象而得名。将一个带有由里向外的黑色螺旋线的灰色圆盘高速转动,就可造成视觉的晕轮现象,此时看起来圆盘上会有一圈圈的黑色晕轮不断向外扩散。
晕轮效应有正效应与负效应之分。由于某一特征得到肯定而使其他特征也得到肯定是正效应,称为积极的晕轮效应。由于某一特征被否定而使其他特征也被否定是负效应,称为消极的晕轮效应或“扫帚星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个英俊漂亮的人,常常会使我们认为他也聪慧、机敏、顺遂、幸福;一个人若是给我们留下了冷漠的印象,则我们还会认为他也刻板、易怒、冷酷无情、不易相处;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是热情的,那我们往往还认为他有人缘、为人谦逊、富于同情心。然而,事实上,所有这些特征之间并不存在我们想象的逻辑联系,我们所以认为人们还另有这样那样肯定或否定的特征,主要是受到了已经得到确认的肯定或否定特征的影响,是晕轮效应所致。
晕轮效应的原因在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位朴素的心理学家,都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关于人的各种品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不过,他们的这种“心理学理论”是根据自己的特殊经验建立起来的,其中有很浓的个人性格和情感的色彩。而真正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则必须有足够说明问题的依据并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进行判断时,过程是高度简约,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往往是根据一个已经得到确认的特征或是先寻找一个容易认定的显而易见的特征,然后再通过自己已经形成起来的对人的经验性“理论”,设想出某个人还有其他什么特征,并据此确定自己对其应当怎样行动,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由于人们的行为定向高度依赖于既有的经验性理论,因此,晕轮效应的发生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经常的。
晕轮效应现象说明,我们在对别人进行判断时,所认定的许多特征与其说更接近别人的真实面貌,不如说更接近我们赖以判断的既有经验概念。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别人的判断可能经常有严重的偏见,经常会犯或是把有优点的人看成白璧无瑕,或是把有缺点的人看得一无是处的错误,很显然,对于教师来说,懂得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是学生看自己是镜子。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我们就可能不切实际地过度肯定优秀学生或过度否定有不足的学生,从而使两类学生都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概念,滋长优秀学生的不切实际的优越和骄傲情绪,伤害有不足学生的自信和尊言,从而使两类学生的发展都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以充分了解学生为前提,需要尽可能使自己的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面貌,处处有意识地避免晕轮效应的发生。

☚ 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yunlun xiaoying

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印象或某一突出特点的印象较深, 从而影响了对该对象其他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如:教师由于某幼儿长得讨人喜爱、懂礼貌,在评价该幼儿时,就可能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此效应会使评价者过分注重评价对象的突出特点, 从而忽视评价对象身上的其他特点。

☚ 对比效应   理想效应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Yunlun xiaoying

个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总体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他具体方面上去的现象。又称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它是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人们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良好的印象,如认为这个人勤奋、诚实、聪明、热情之后,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人们易将好的品质赋予他。相反,如果一个人最初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人们易将不好的品质赋予他,这通常被称为“消极否定的光环”或“扫帚星”作用。狄恩(K.Dion)、柏斯切德(E.Berscheid)和沃尔斯特(E.Walster)的研究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日常生活中,“以貌取人”就是晕轮效应常见的表现之一。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的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而这种认识的偏差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引发“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往往在个人掌握有关知觉对象的信息很少而又要做出总体判断的情况下产生,因而总表现为以点概面。在人际交往中,应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特别是在最初的交往时,要克服第一印象对正确知觉他人的妨碍。

☚ 社会知觉   态度 ☛

晕轮效应

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将对知觉对象形成的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心理现象。如看到某人勤奋,就往往将其他好的品质如有事业心、有毅力、有抱负、不拘小节等加到这人的身上,而对他的缺点毫不介意,即通俗所说的一好百好。反之,如果对某人印象欠佳,就可能贬低或看不到他的优点,甚至将他看得一无是处。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由盲目的心理倾向造成的机能效果。1950年,心理学家H·凯利在他的实验中比较明确地认定了这一心理现象。一个人看人看物时出现晕轮效应,是由刻板印象形成的心理基础造成的。具体而言,是指以下几种情况:(一)认知主体的特殊地位造就的性格、观念,往往对某些特定的人或物有先入为主之见,一旦接触,在认知中即产生晕轮效应。(二)认知主体通过第三条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渠道)得到的信息,形成某种系统印象,这种印象就像框架,容易被认知主体套在特定的人或物上,使认知中产生晕轮效应。(三)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社区、集团、性别、职业之间的固有看法,也会使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出现晕轮效应。在认知过程中,由于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推断,会由一种特点推出其他特点。这种效应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一个人的优点一旦变为晕轮被夸大,其缺点也就隐退到晕轮的背后视而不见了。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一种认知的晕轮效应。

☚ 紧急会议   称谓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如俗话说的“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它除了同个人掌握知觉对象的信息较少有关而外,主要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故在人才选拔和任用过程中应切忌这种倾向。

☚ 越轨小群体   再社会化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亦称“光环效应”。社会知觉偏差之一。从认知对象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征泛化到其他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印象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H.H.凯利提出。这种知觉的品质和特点,就像日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故名。可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也可能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影响。多半在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信息掌握较少,或对被知觉者有鲜明的情绪态度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具有自动激活和不被觉察的特征。

☚ 认知吝啬鬼   光环效应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亦称“光环效应”。一种社会知觉偏差。从认知对象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征泛化到其他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印象的现象。可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也可能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影响。多半在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信息掌握较少,或对被知觉者有鲜明的情绪态度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具有自动激活和不被觉察的特征。

☚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
000012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