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晏殊《浣溪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晏殊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是一首伤别之作。上片写对流光离别的怅悒心绪。首句是说年光易尽、人寿无多。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格外重视欢会,而以离别为悲。第三句“酒筵歌席莫辞频”是承接前两句,既然“销魂”那么轻而易举,而寻常的离别又随时会有,愁恼自然萦绕人怀,羁绊着人的情思。与其如此,莫如频歌繁舞,纵情酣醉,以浇胸中块垒。 词的下片,重在“怜取眼前人”。首句“满目山河空念远”,从句意上承上片“离别”。“满目山河”是写眼前景物,“空念远”是写心情。“满”、“空”二字,相对相衬,以实衬虚,景中寓情。次句“落花风雨更伤春”承上片“年光”而言。这是一种由富贵生活而生的淡淡的闲愁。一个“更”字,说明伤春不只一次,而一次比一次程度更深。结句“不如怜取眼前人”是化用元稹《会真记》崔莺莺诗: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联系到晏殊的婚姻史,他先娶工部侍郎李虚之女,次娶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皆早卒。至中年又娶太师尚书令王超之女,而据宋人《道山清话》等书记载,这位王氏又性非和顺,晏殊对这位夫人,自然有难言苦衷。“不如怜取眼前人”或许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排解忧愁的方式吧。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晏殊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作者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用珠圆玉润、轻清宛转的语言,抒情状物,创造出一个情致缠绵、意涵蕴深、富有哲理的艺术境界。上片综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点抒写今日的感伤。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是在惋惜、欣慰、怅惘之余独自的沉思,即所谓“用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对语精警工整,唱叹传神,是作者的得意之句。“无可奈何”,是多方护持而终究无力挽转的叹惋,“似曾相识”,则是似是而又全非的恍惚之感。“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的常见之景,但一经与前者组合,便靓姿幽芳,飘失无回,去者何其无情;残踪剩影,朦胧仿佛,遗存者又何其有情!被后人称为“两语工丽,天然奇偶” (杨慎(《词品》),作者本人也十分欣赏,在《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中又将其用作腹联即第五、六两句。 全词不见雕琢,也无香艳之词,却清新流利,音调谐婉,情致缠绵,读来十分动人。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2。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①小船轻舫好追游。②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③一杯消尽两眉愁。 【注释】 ①红蓼:水蓼,草本植物,生于水边,夏秋间开花,淡红色。②轻舫:轻快的小船。舫:船。③棹(zhao照):摇船的用具,形状象桨。却:还。 【译文】 茂密的红蓼花开遍了河流的两岸,阵阵馨香在空气中弥漫。碧绿的河水缓缓东流。数朵晶莹的浪花在水面回旋。几只小船轻快地顺流驶下,似乎在把前面的船儿追赶。酒醒后的渔父重新划动船桨,不意却将水边一对鸳鸯的美梦惊残。最诱人的还是那香醇的美酒,一杯饮进,就将眉间的愁云驱散。 【总案】 这首词以清新、明快的笔触、优美、流畅的语言,描绘了风光迷人的江南水乡景色。红色的小蓼,碧绿的春波,轻盈的水舟,双飞的鸳鸯,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动静相间的意境,浸润着词人舒心、欢快的主观情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①酒筵歌席莫辞频。②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③ 【注释】 ①“一向”句: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一向:即一晌,片时。形容时光,岁月的迅疾。“等闲”句:语本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等闲:平常。消魂:形容人内心感触极深,仿佛魂灵消散。这里形容哀伤。②莫辞频:不要因频繁而推辞。③“不如”句:语本唐·元稹《会真记》所载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怜取:爱怜。 【译文】 时光如水,在不停地飞速流转。人生的旅程多么短暂。无数次依依不舍的惜别,更使人心中的寂寞惆怅平添。莫要推辞频繁的歌舞酒筵,只有在饮酒赏歌中,才能暂时地将人生的忧愁抛远。凭高远望,江水浩渺,青山连绵,我徒然将远方的情人苦苦思念。风雨阵阵,落红片片,那曾经充满希望和欢乐的春天也即将离开人间。我空怀这满腹的深情厚意,还不如把眼前的人儿爱怜。 【集评】 近代·吴梅:“‘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之知,可云陋矣。”(孙人和《词选》引) 【总案】 这首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但词人又不一味地沉浸于感伤和忧愁之中,而善于自我排遣,在频繁的歌舞酒筵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暂时忘却人生的烦恼,并于伤春怨别的情绪中,融入了一种理性的节制与反省,在认识到“念远”、“伤春”的徒然之后,转而旷达超脱:“不如怜取眼前人”,流露出词人享受现实人生的生活态度,这是对人生反复体认后的自我悟识,当然也不乏消极因素。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①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②一场春梦日西斜。 【注释】 ①玉碗:用白玉雕制的碗。露华:指露酒,含有果汁或花香味的酒。粉融香雪:形容女子的肌肤细腻、洁白、香润,若冰雪一般。②鬓:鬓角的头发。亸(duo朵):下垂。眉际月:以月喻眉。形容双眉纤美、修长,如两弯淡淡的新月。酒红: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译文】 银色的玉碗光洁晶莹,给人带来阵阵清凉之意。滴滴露酒,芳馨甘醇,一直醉到人的心底。薄薄的轻纱罗裙,隐约透出粉白香润的雪肌。精心修饰好晚妆,面容比娇嫩的荷花还要艳丽。乌黑的鬓发蓬松地垂下,似乎要和那两弯新月似的修眉连在一起。淡淡的酒红飞上腮边,犹如一抹绚丽的彩霞飘荡在天际。在这美好的春天,趁着浓浓的酒意入梦,醒来不觉夕阳正悄悄地隐去。 【总案】 这首词以淡雅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女子纤柔的情态和美丽的容貌:冰雪样洁白的肤肌,荷花般较好的容颜,新月似的弯弯眉毛,彩霞似的酒后腮红,显得细腻、真切,神情活现。语言清丽,明净,脱去了花间词人那种浓厚的香艳脂粉气。写女性而不流于艳俗,这是晏殊词的特点,也是他温厚、闲雅气度的体现。 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晏 殊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①。去年天气旧亭台②。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③。 书画合璧图(之二) 【明】 张瑞图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一曲”句:化用唐白居易《长安道》诗句:“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②“去年”句:感今怀旧,意思是说天气、亭台仍和去年一样。化用唐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句:“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③香径:充满花香的小路。 鉴赏 此词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春光美景不能常驻人间的惋惜。这首词不但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发展史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之一。 上阕描写春日赏景的场面,即景生情,感叹天气、亭台苑囿一如去年,而物是人非,时光不再来。词人从对酒听歌写起,开始的心情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又是一个宁静的黄昏,摆开一桌筵席,听一曲新歌,饮一盏清酒,感受着生活的闲适和美好。然而,这种恬静的感觉很快就被眼前景物引发的回忆所替代。多少光阴,多少个这样的良辰好景,都在饮酒听歌中悄然过去了,语气中透出了几许怅惘之感。 太阳西斜,景物依旧,作者由此感叹人生是否还能像夕阳那样落而复升,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是否还能重现。名为感叹夕阳西下,实则抒发了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的叹老惜春的情怀。宋祁《玉楼春》词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只是夕阳欲落,又如何可留? “几时回”折射出了作者的那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忧愁心态。太阳无数次地西落和东升,意味着无尽的人世兴替、岁月沧桑。词人在写景抒情中同时也融入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探索,创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渗透了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因而显得内蕴深厚。 过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历来为人称颂的佳句。人们称颂它,大多因为它对仗工整、情致缠绵、音韵和谐。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称其“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两无”。然而,若以工整论,未必如他的“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句,至于情致音调,则“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似乎更加缠绵温婉。此句之所以流传千古,在于它还有一些特别的妙处。而这妙处,就在于情中有思、富于理趣,传达出人们对于美好人生、美好事物和宇宙意识的共通感受,因而能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广泛共鸣。宋苏洵云“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嘉祐集》卷八《太玄论》),这句正是作者“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的妙句。结句写酒阑人散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小园花径上独自徘徊,给人一种凄清落寞之感。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云:“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晏殊此词正体现了这种特色,它“谐不邻俗,婉不嫌弱。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所抒发的惆怅之味、忧愁之意,强烈深沉而无矫饰之感,自然流露,真实平和,从容不迫,意味悠长。(李飞跃) 集评 清《王士禛:“或问诗词、词曲分界,子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花草蒙拾》) 清《刘熙载:“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艺概《词曲概》)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重视理趣的宋人诗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云:“本朝诸公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对宋代诗歌最为简要的概括。与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不同,宋代诗歌形成了以筋骨思理见胜的风格。这是宋代重思理这一文学观点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文学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到欧阳修的“覃思精微”,到苏轼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无不着眼于诗歌的思理和理趣之上。 “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等人,根据《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这一论断,明确地提出了“即物穷理”这一认识论观点。程氏兄弟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格物”即是“穷理”。“理”作为程氏兄弟哲学的最高的范畴,“穷理”也就是对事物本体“理”的体认。朱熹则进一步论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因为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派生万物,天下万物又体现着“理”,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理”,所以,穷理便是穷究所有事物中的“理”,从而体认本体的“理”。 浣溪沙 晏 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①。等闲离别易销魂②。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③。 注释 ①一向:一霎时,一会儿。有限身:有限的生命。②等闲:寻常、普通。③“怜取”:爱怜。唐元稹《会真记》中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鉴赏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宋词中以伤别怀远为主题的作品很多,风格也多是低沉哀婉,然而本篇作品在风格上却显得与众不同。作为一首对景感怀之作,其情调虽非“向上一路”,但气象宏阔,内涵丰富,颇值得玩味。 时光飞过,人世流转,词人多因此生出无限感慨,如“十年梦、屈指堪惊”(秦观《满庭芳》)、“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叹年华一瞬”(周邦彦《过秦楼》)等,皆是怅恨感伤之情充寓其间。而本词中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并没有过多的感叹,只是直白地描述,透出几许平静和几许无奈,节奏明快却不紧迫。“等闲离别”,试问哪一次离别不使人伤神呢?或许因为作者经历的离别太多,所以称之为等闲。作者身居高位,常常是筵席把酒,结识新人,送别旧友,对这种人事变化自然感受深切。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对于这样的歌筵酒席,相聚固然带给人几多欢笑,离别却也每每带给人几多伤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唐李白《劳劳亭》),作者不断地送走故人,也不断地送走那一去不复返的光阴。下阕二句设想登高望远之时,放眼辽阔的山河,不禁想念起远方亲友的情景。人在百年不易其容颜的雄阔河山面前,毕竟显得微不足道,匆匆易逝。风雨中的落花飘零,正给人带来了世间万事逐水流的零落之感,让人唏嘘不已。此二句写山河,气象宏阔,意境苍茫;写落花,柔情万种,不胜怜惜。吴梅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之知,可云陋矣。”(《词学通论》)此语虽有过誉之嫌,但也足见其佳句难得。经过一番思量,作者最后还是做出了“怜取眼前人”的抉择,决意通过频繁地参加酒筵,听歌赏舞,来打发这有限的光阴。正是认识到了“念远”“伤春”徒劳无益之后,词人才转而采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也许只有及时行乐,才能慰藉这有限的人生吧! 与一般对景感怀之作不同,此词所写并非一时一事,而是多种情感的复合。短短数句包含了离情别绪、伤春怀远以及感叹人生短暂等复杂情感,诸种烦恼和苦闷寓集其中,可谓言约意永之佳作。(李飞跃) 集评 唐圭璋:“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别离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唐宋词简释》)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晏殊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杆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园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这是一首景中见情的小令,抒发的是春天已残、白日向晚、酒醒人散后的惆怅之情。 上片写园林景色之美。动静有致,摇曳生姿。园林中自然有楼阁、有帘幕,这是静止的美景,是人造的美,然而自然界中飞来了燕子,轻轻地掠过重幕,增加了动态的美;晚上的小风吹得残花红瓣飘飘落下,这是大自然的美景,“落”字是个动态,“落庭莎”,落在庭院里人工修整得很美的莎草上,这也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园林中水池四周弯弯曲曲的栏杆经过人工雕琢,当然是美的,它的影子映入自然的水波中,出现了朦胧飘忽摇曳的美。这里充分显示了作者构思与写作技巧独具特色,几乎句句都有静的与动的、人工的与自然的美的协调,秀丽而轻巧。 下片主要是因情即景,抒发感慨。景未必都是眼前实见,有的则是一种联想。“一霎好风生翠幕”,突然一阵轻柔的风吹动了绿帷幕,这景象给人一种飘摇不定的感觉。“几回疏雨滴园荷”与上句相对仗,这景色也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和“风生翠幕”一样,象征着人生的风云变化与感情的起伏不定。这两句寓于景中的感受,已充分把作者的满腹愁情铺垫出来。最后一句是一个总发泄: “酒醒人散得愁多”,这里的“得”是“得无”的简化,作“是不是”讲。这句话的意思是:酒醒人散之后,愁思是不是更加多了?答案是肯定的。 晏殊《浣溪沙》晏 殊
解题: 这首词是伤春感时之作。 但感伤情绪并不浓郁, 只是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 意韵幽微, 淡雅温厚。 课文注译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2)独徘徊。
(1)选自 《珠玉词》。 晏殊 (991—1055), 字同叔, 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 ) 人 。 北宋政治家 、 文学家 。 浣溪沙, 词牌名。 (2) 〔香径〕 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
今 译 填一曲新词, 饮一杯美酒, 排遣我抑郁的愁怀。 依然是去年的天气, 依然是去年的亭台, 西下的夕阳真如梦幻般美好, 却终要沉落,何时再来? 盛开了,美丽的花朵, 却终要飘落, 真真无可奈何; 那归来的燕子, 似曾相识, 却又不是去年的来客。 我—— 在小园的香径里, 徘徊寂寞。 晏殊《浣溪沙》《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去年”句:语本唐·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言天气、亭台和去年一样,含感今怀旧之意。 【译文】 赋一曲清丽的新词,饮一杯芳香的美酒。又是去年此时暮春的晴和天气,依然是精美雅致的亭台阁楼。夕阳缓缓地沉落下去,几时再重新回来映照人间? 无可奈何,繁花一片一片,无声地飘离枝头;似曾相识,燕儿翩然归来,寻觅着往日的栖处。岁月流转,思绪悠悠,踏着飘香的花瓣,我独自徘徊在园内幽静的小路。 【集评】 明·杨慎: “‘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 明·卓人月、徐士俊:“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古今词统》) 明·沈际飞:“‘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清·王士祯:“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花草蒙拾》) 清·胡薇元:“晏元献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于此参之,则他词亦可由此会悟矣。”(《岁寒居词话》) 清·张宗橚:“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词林纪事》卷三) 清·永瑢等:“集中〔浣溪沙·春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乃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联,《复斋漫录》尝述之,今复填入词内,岂自爱其词语之工,故不嫌复用耶?考唐·许浑集中:‘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二句,亦前后两见,知古人原有此例矣。”(《四库全书提要·珠玉词提要》) 清·刘熙载:“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著之字也。”(《艺概》卷四) 【总案】 词写深感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春光美景不能常驻的惋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伤春惜时之作。词人善于以理节情,故流露出的感伤情绪并不浓郁,而是一缕幽微、细腻的闲愁,淡雅温厚,且又融入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内蕴深厚,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