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贵粟论Chao Cuo's theory of va-luing grain中国西汉文景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晁错(公元前200~前154)提出的提高粮食生产地位的理论。 晁错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重农思想。他认为要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光靠“高城深池、严法重刑”是不行的,必须解决百姓衣食问题,使之免于饥寒。“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廩,备水旱,而民可得而有也”。他认为当时蓄积不多是由于“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他描述了西汉农户经济的困窘,揭露了商人势力的发展和他们对农民的剥削兼并。针对这种情况,晁错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认为“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而粟米布帛,“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所以“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他提出了“以粟为赏罚”的措施。“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这样做,国家财政就会富裕,就可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同时也就有可能减轻农民的租赋,并从而起到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作用。晁错的这一建议被汉文帝采纳,对西汉初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晁错看到了以谷物生产为主的农业是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看到了使农民生产条件有所保障是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所必需的。但他采取的方案只能部分吸收地主、商人的游资,暂时缓和土地兼并的发展,而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同时,他对货币和商品流通的看法也有片面性。 鉴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晁错总结了秦代和汉初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变“一岁而更”为募民实边的方案。在边塞土地肥美地方建城邑,为募徙来的塞卒准备好房屋、农具,修道路,置医巫,并免除其他徭役,使之安心定居下来,一面从事农业劳动,一面守卫边疆。这个建议也引起西汉朝廷的注意,把移民实边作为一项政策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