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昭莫多之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昭莫多之战

 清初征讨噶尔丹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明清之际,蒙古族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分,其中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其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悍然东进,发动对漠北喀尔喀蒙古突袭,兵锋直达距北京350千米(700里)的乌兰布通。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第一次亲征,在乌兰布通战役重创敌军,噶尔丹败逃。1695年,噶尔丹又率骑兵3万,沿克鲁伦河西下。次年3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命萨布素率东三省兵出东路;费扬古率陕西兵出西路,断其归路;康熙帝率八旗兵从独石口出中路;三路出击,约期夹攻。西路军与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清军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敌军包围,官兵“皆下马步战”,将士“奋呼夹击”“声震天地”, 自午至暮,浴血奋战。噶尔丹精锐殆尽,其妻可敦被击毙。为彻底歼灭噶尔丹,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众叛亲离,食尽粮绝,走投无路,染病而死。昭莫多战役是清军战胜噶尔丹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这次维护国家统一,清除分裂割据的战争,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持。

昭莫多之战

清平定准噶尔叛乱战役之一。噶尔丹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败后,继续进攻喀尔喀蒙古,杀害清朝使臣。三十五年,玄烨第二次亲征准噶尔,以将军萨布素为东路;大将军费扬古为西路;自督中路。噶尔丹在清军猝至后,弃其庐帐西逃。费扬古在昭莫多(乌兰巴托东)设伏兵诱之。兵分三队,并以四百人为前锋,先往挑战,边战边退,以诱噶尔丹至设伏地区,又以精骑袭击其辎重,噶尔丹军大乱,清军乘胜追击三十里,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远窜。

昭莫多之战

清军平定漠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战役之一。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收买和策动下,举兵反叛,率骑兵三万大举进攻漠南。三十五年清圣祖康熙率兵亲征,分三路进军。中路在克鲁伦河与叛军对阵,噶尔丹害怕逃走。五月,西路军在图拉河上游南岸昭莫多附近,与噶尔丹叛军相遇,经过激战,叛军全军覆没,噶尔丹仅率数骑逃走,清军大获全胜。昭莫多一战,清军把噶尔丹彻底赶出了喀尔喀蒙古地区,喀尔喀蒙古得以返回原游牧地区,推进了蒙古地区的统一。

昭莫多之战

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役之一。康熙三十四年(1695)噶尔丹扬言借俄罗斯兵, 率骑兵三万大举内犯。翌年,清圣祖亲征, 分三路出兵,中路在克鲁伦河两军对阵,噶尔丹惧遁,清军追三日不及而返。西路军至图拉河上游南岸昭莫多附近,与噶尔丹军相遇,发生激战,噶尔丹全军覆没,仅率数十骑逃走。清军获胜, 把噶尔丹彻底赶出喀尔喀蒙古地区,喀尔喀蒙古返回原牧地。

昭莫多之战

清代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役之一。噶尔丹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战败后,继续进攻喀尔喀蒙古,杀害清廷使臣。三十五年,玄烨二次亲征准噶尔,西路大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乌兰巴托东)设伏兵诱噶尔丹至设伏地区,又以精骑袭击其辎重,噶尔丹军大乱,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窜。

昭莫多之战

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一次重要战役。康熙三十四年(1695),噶尔丹领兵3万,犯喀尔喀巴颜乌兰地区(今蒙古国境内吉尔嘎兰图),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谋大举内犯。清圣祖玄烨见其“往来飘忽,踪迹无常”,使科尔沁亲王沙律“伪与相结,诱其前来”,并于次年二月率军亲征。发兵10万,分东、西、中3路出击。5月13日,西路军于昭莫多(今蒙古国境内之宗莫德)与准军相遇。双方交战1日,胜负未决。清军遣兵袭准军辎重,别分兵攻其侧翼。准军阵乱,纷纷溃散。噶尔丹全军覆没,仅率数十骑逃往塔密尔。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此战,噶尔丹遂一蹶不振。

昭莫多之战

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役。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军分三路出击噶尔丹叛军:东路主帅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西路主帅大将军费扬古;中路由康熙帝亲自率领。三路分进合击,在昭莫多(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附近)以诱敌深入战术,用重军包围了噶尔凡叛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噶尔丹叛军大败,死亡三千余人,噶尔丹仅引数骑遁去。这一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噶尔丹叛军的主力,取得了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