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昭忠祠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昭忠祠碑清代碑碣。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毅军将士而建立的。宋庆撰文,姜承基书,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碑通高3.82,碑座高0.6,长1.2,宽0.62,碑身高2.24,宽0.87,厚0.28,碑首高0.98,宽0.96,厚0.34米。碑座长方形,为龙首束腰须弥座式,碑身正面为碑文,背面无字,用拾条二龙戏珠纹环绕一周。碑首为七孔盘龙式,额上镌有篆书 “敕建昭忠祠碑”六字,碑文共二十四行,满行六十九字,全文1535字,因下部自然风化剥落97字,现尚存碑文1438字。碑中记载了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求,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炼军出兵援助,从而引起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陆战。碑文中记述了从朝鲜牙山始战,经平壤、九连成、虎耳山、金州、旅顺、岫岩、海城、感王寨、太平山、牛庄、田庄台、营口等地均战败,毅军总兵宋庆奉命退守锦州,因怀念战死的将士而立此碑,以示昭忠。此次战争毅军共参战七次,死于平垠者243人,死于虎耳山333人,死于感王寨者78人,死于太平山者444人,死于田庄台者38人,而感王寨、太平山,田庄台三战各阵毙敌二、三千人,碑文中充分体现了毅军将士在战斗中,前仆后继,赴死无悔。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此碑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唯一仅存的一块记实碑,是中国甲午战争中陆战的记念。它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深远意义。现座落于辽宁锦州昭忠祠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